一篇网友的博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大致内容如下:“查阅了但斌先生的东方港湾马拉松基金的净值表现,不看不知道,看完吓一跳。这位中国价值投资的旗帜式人物,其基金自从2007年2月28号成立以来,截止到2013年9月18号,6年半以上的时间,累计增长仅为29.39%。让人大跌眼镜!
鉴于此,我想说的是,价值投资贵在自立自信,独立思考。不要追逐明星热门股,也不要追逐明星经理人。董宝珍也好,但斌也罢,他们很热门,但价值投资从来都是在静悄悄的地方。在静悄悄的地方,我知道很多人的投资业绩出奇的好。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比如我一直关注的一个网友GDDLH(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隐去其网名),其投资表现从2010年1月1号算起,累计增长高达8倍。那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不为人知的领域,独辟蹊径,自成一体。”
对于股市收益的排名一向吸引眼球,但收益排名所谓的投资成绩单从不同角度看会推导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尤其是短期收益的高速增长令人赞叹能赢得更多的掌声,但其更有迷惑性,有的甚至导致骗局的出现,记得前几年我看过一个报导,说在湖北的一位炒股大赛冠军,比赛结果显示短期内收益率惊人,这位冠军过后不久宣布成立私募基金,股民听到此消息争先恐后把钱交给这位冠军投资理财,但结果收益惨不忍睹,很多股民血本无归。最后闹到警方出面,调查后真相是炒股大赛收益率是真实的,但这位冠军背后的利益团体出钱专买小盘股操纵股价帮他提高收益率。随后利用冠军的名人效应募资骗钱。当然这是个极端负面案例,正常且合法的情况下,确实会存在众多短期收益超高的情况,我个人也有在519网络股行情的一年内从20万达到80多万的超高收益记录,只是很快被吐回去了。试想我如在80多万收手,再等到998出手,就算按大盘到6124的涨幅,我就收获470万,赢利达2350%。那我就是彻头彻尾的高手了,巴菲特只能算个鸟了。按照中国股民的人数似乎可能存在这样的概率,然而这470万要在6124了结,随后在1664抄底,这样的概率肯定是零了。所以持续的高收益在时间面前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当然高收益的维持不光投机做不到,价值投资要实现同样也很困难。君不见像罗伟广那帮基金和私募的明星经理,今年以超高收益排第一,明年名落孙山成为流星的现象是层出不穷。因而不看时间只看收益率是首要的认识误区。那么用多长时间才能衡量呢?尽管没有统一标准,但我个人以为至少要走完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纵观我们上证和香港恒生两大市场综牛熊更替每次周期基本在5到8年之间,所以最短应该看5年以上。
其次光看5年收益率不看其起始大盘的位置也是个误区。毕竟以6000点和1664点做起点的收益比较显然有失公允。早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谈到业绩的评判标准:“我一直以来都使用道琼斯指数作为我们业绩的评判标准。最好的业绩评判周期应该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比如从业绩评判当时的道琼斯指数水平开始,直到该指数最终回到几乎同样的水平为止。”受其启发我想不妨以300指数做比较基准。就拿但斌为例,其基金自从2007年2月28号成立以来,截止到2013年9月18号,6年半以上的时间,累计增长为29.39%。同时300指数累计增长为-9.1%。也就是说但斌领先300指数达38.49%。。不管怎样能领先300指数也算及格,至于这个成绩是70分还是80分,只能是智者见智了。我特意找了巴菲特07年至12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与标普500的比较。
表1
年份
|
每年每股净资产(帐面价值)百分比变化
|
相较结果
|
伯克希尔·哈撒韦(1)
|
标普500(2)
|
(1)-(2)
|
2007
|
11.0
|
5.5
|
5.5
|
2008
|
(9.6)
|
(37)
|
27.4
|
2009
|
19.8
|
26.5
|
(6.7)
|
2010
|
13.0
|
15.1
|
(2.1)
|
2011
|
4.6
|
2.1
|
2.5
|
2012
|
14.4
|
16.0
|
(1.6)
|
年均帐面价值增长
|
53.2
|
28.2
|
25
|
表1显示07年至12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增长53.2%,比标普500领先25%。况且这六年道指比上证走得强多了,看到巴菲特如此的六年业绩,先前那位网友更要大跌眼镜了!我们的民间高手也个个想改名“赛巴菲”了。只要买几个创业板和自贸区的热门股几个月的收益就将超越巴菲特六年53.2%的收益。但常识告诉我们不要说中国,就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也没出现能超越巴菲特长期成就的股神,这又是为什么?纵观伯克希尔·哈撒韦1965年至今的48年里,最高的年收益出现在1976年也不过是59.3%;最低年收益出现在2008年是
-9.6%。所以答案并不在于59.3%高收益,而在于-9.6%的最低年收益。关键就是赚得多不如输得少。每次亏5%,只要13.5次,资产腰斩。若每次亏6%,只要11次,资产腰斩。若每次亏7%,只要9.5次,资产腰斩。若每次亏8%,只要8.5次,资产腰斩。若每次亏9%,只要7.5次。资产腰斩。若每次亏10%,只要6.5次,资产腰斩。若2次盈利50%,资产是原来的2.25倍。而若2次亏损50%,资产是原来的0.25倍。并且从数学的复利理论来看,中间被较大亏损所打断,对结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投资犹如球赛均是外行看进攻内行看防守。
比拼六年的业绩,从表面上看但斌比巴菲特还略胜一筹。不过这正是另一个认识误区。从10万到20万与100万到200万尽管都增长100%,但难度要增好几倍,这大家都有切身体会。何况但斌与巴菲特各自管理的资金远不在一个等级上,这好比拳击赛轻量级与重量级根本就没得比。像王亚伟就比较智慧,在华夏时他的基金始终维持在5、6亿的规模,收益率相当出色。试想他把规模扩大到百亿,收益率还会那么高吗。因而要比较收益的话,资金体量的匹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基本相信股市的大多数顶尖高手已汇集在阳光私募队伍中,其业绩在聚光灯下也真实可信,尽管有时会感觉自己也不比那些私募高手差,甚至某阶段要好很多。但我要告诉你,就像你在家里唱卡拉OK是不错,但真要让你面对数万人在台上唱,你未必能行。自己做和代客理财根本两码事,压力大得无可想象。就看但斌怕客户赎回,急得连“茅台一年内上300”这样的话都出来了。在重压之下人的判断和自信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写此文的目的没其他意思,只是想朋友们在急切追逐高收益的同时,多一份冷静,也多一份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