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投资者的现金困局

(2013-07-06 15:26:59)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杂谈

    常常听到这样的警戒:要控制仓位保持一定的现金头寸。尤其大盘暴跌到如此低位,大家都有类似的感触。但仔细想来‘保持现金控制仓位’就如同“高抛低吸”,听听有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想当年05年1月底上证指数打到1200点,要知道04年的1月底上证指数还在1700点之上,整整跌了一年指数跌了30%,我的珠江实业也相应从最高6.3元跌到3.45元跌了45%。如果把时间拉长,追溯到2001年6月这波最高点2245,那么也有近四年的调整。所以我在‘恐慌中要贪婪’的感召下,把最后的10万元现金都补了仓。很遗憾指数后来再跌200点到998才结束,我看着珠江实业从3.45元打到2.7元再跌了22%。我当时就给自己定了纪律以后留足现金至少30%。当然以后07年的大牛解决了一切问题就不多言了。08年的大熊我坚守留足现金30%的纪律,跌到1664也未动摇。因为我相信金融风暴将使指数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汲取05年的教训不到1000点不动用这最后的30%现金。但计划不如变化,1664成了最低点随后指数逐波上扬至3478点,30%的现金也就没了用武之地。

    从价值投资的形式而言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周期类和非周期类。非周期类主要依赖公司本身的基本面忽视现金保持和仓位控制问题也不会很大。而周期类与宏观经济面关系紧密,呈现巨幅波动的特征,现金保持和仓位控制确实至关重要。我个人遇到的以上两种情况我想大家多少都会经历过,虽然越跌越买偶尔有抄低成功的,但要持续复制就存在问题。所以如何有效进行现金保持和仓位控制对个人投资者或许就是无解。比照机构,其实基金和私募与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性质大同小异,也缺乏持续的现金流入,在指数极端低位总显被动。惟有保险公司、社保和养老金具有持续现金流的优势,社保基金长期亮丽的成绩单与此优势不无关系(社保基金和基民都委托基金操作,最后收益差别可谓巨大,并不是基金厚此薄彼而是社保基金的资金优势)。

   “决定基金回报表现的关键,91.5%是资产配置,4.6%是选股,而timing,即买入或者卖出的时机,只占1.8%”。原先我对这样的结论很不以为然,而现在对此却有新的认识。虽然保险公司和社保养老金都有持续现金流入,但性质完全不同,保险公司的保费毕竟是负债,而社保养老金要从容得多。分析日本九十年代众多保险公司的破产的原因,其主要就是因为八十年代后期的股市泡沫导致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比例达到惊人的40%以上,后来的股市暴跌使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损失惨重,保险公司最终不得不破产。所以我国政府吸取教训规定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5%,还是有道理的。

    那么个人如何拥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入呢?首先分析工资收入,高薪人士年收入上百万节余二三十万理当不成问题,这部分人群不做股票也无妨,可不作为讨论对象。而中等收入人群年收入二十万左右,除了日常开销如无房贷可节余十万,只要每年累积起来自然可解决现金流问题。但有房贷白领基本是工资白领,再要余钱投资股市就勉为其难了。低工资确实如郭树清所言不适合股票投资,更反对成为职业股民,因为只靠股市吃饭心理压力无法承受。其次就是股票的分红,西格尔教授在《投资者的未来》中说:分红是熊市的保护器,牛市的加速器。但考虑到持续现金流的重要性,不仿把每次分红累积起来,而不是用分红去随意买股票。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持有中国平安,尽管每年有2次分红,但毕竟平安的分红率不算高,最终到手的分红相当有限。作为分红的补充本人也考虑实施个人的强制性分红方案。见下表:

中国平安

最低点的日期

最低点

最高点

涨幅%

2008年10月28日

19.9

64.52

224.2

2009年8月31日

42.89

62.97

46.8

2010年6月9日

43.6

67.2

54.1

2012年1月9日

33.35

46

37.9

2012年11月19日

34.6

53.25

53.9

表中是08年10月至目前的每波从最低到最高点的反弹轨迹,除去涨幅为224%这一波。把其余涨幅分别为46.8%;54.1%;37.9%;53.9%进行算术平均得到48%,也就是说,以后平安每次从最低到最高点反弹48%,我就把个人股票市值的1%,由股票转为现金储存起来。当然有的朋友习惯以市盈率或市净率来定标准,我想这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努力建立像社保养老金那样的有持续现金流入机制,以达到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的。或许还有的朋友有更好的方法,那我就抛砖引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