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浅薄》 尼古拉斯·卡尔
(2017-01-21 10:49:45)
标签:
浅薄尼古拉斯·卡尔智能伦理媒介即讯息 |
分类: 读书分享 |
今天分享的是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著作《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曾译名:《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这本书主要分析了互联网的到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的大脑和思想方式的影响。段永朝在扉页这样评价此书:“当你试图浏览这本书的目录,打算让自己稍微定定神的那一刻,口袋里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一条短信让你的注意力瞬间转移……那么,恭喜你!你就是这本书的最佳读者。”
《浅薄》全书共十章。翻看书名和目录的时候,原以为这本书会是如何如何痛斥互联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教会人们抵御互联网带来的危害。但是读完全书后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介绍人类大脑的“医学类”专著。书中大篇幅地分析了人的精神可塑性和记忆方面的内容,因此读起来颇为费劲。当然,这样能够更好地论述他们的观点,也理解他们这种写作方式。
这本书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精神具有可塑性:
这是本书的基础性论据,如果没有这个论据,后面关于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也无从谈起。作者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可以被塑造的,不只是儿童时期,成人后人类的思维也是会改变的。不光重复进行的身体动作可以重新安排我们的神经回路,单纯的精神活动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神经回路,而且有时候这种方式的影响更大。 并且作者认为,可塑性并不等于弹性。我们的神经回路不会像橡皮圈那样收缩为以前的状态,而且会尽力保持已经改变了的状态。
这种精神可塑性类似于“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种说法。虽然21天并不能真正养成一个习惯,但是身体和精神上长时间地重复某个行为,对人类的精神确实会产生影响。因此,作者将该理论作为基础性的论据,来论述长时间的深入互联网对人类确实会产生影响。
2、技术的智能伦理:
智能伦理是指一套面对技术,人的头脑如何工作或应当如何工作的假设。每一项技术都体现着一种智能伦理。但是一项技术的只能伦理很少被其发明者确认,他们都是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解决某个独特问题,无法看到他们工作蕴含的深远意义,他们关心的只是能从工具使用中获得实际利益。比如,计算机诞生之初是用来计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它的运算能力,但是今天,计算机产生的智能伦理——互联网,影响深远。再比如,文字是口语的智能伦理,书写、印刷和计算机是文字的智能伦理。
3、互联网超文本增加个人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是指在任一特性时刻流入大脑工作记忆区的信息。造成大脑认知负荷过重的最重要因素是“与解决问题无关”和“精力分散”。这两个因素恰好是互联网这种传媒形式的两个核心特征。作者认为,使用超文本的时候,全神贯注的私人化阅读模式受到了阻碍。读者的注意力被导向超文本这种技术手段及其相关功能,而不是故事情节。
这种情况值得目前的媒介融合借鉴。当下十分流行全媒体报道,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等多种形式集合在一起,按照作者的观点,这种看似是形式丰富的报道方式,实则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加剧了认知疲劳,削弱学习能力,这也导致传播效果的下降。作者认为,当我们给大脑供应思考原料的时候,并非越多越好。因此,媒介融合不应当是大杂烩,而应当找准适应新闻的报道形式,才能集中受众注意力,提升传播效果。
4、互联网打断我们的生活
如今,人人手拿一部手机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低头族成为生活一景。手机随时推送出的信息,微信朋友圈的更新,打断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作者认为,我们愿意被中断,因为每次中断都会给我们带来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关掉这些警告和提示,就要承担感觉自己跟他人失去联系,甚至是被社会孤立的风险。
为什么我们愿意中断手头工作呢?作者认为,网上的新信息所形成的洪流也跟我们极大地高估刚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自然趋向相吻合。即便明明知道新东西经常是一文不值的,可是我们还是对它充满渴望。
5、技术产生疏离:
作者认为,技术会让他所增强的那种能力麻木,甚至完全丧失。疏离是技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有些情况下,疏离恰恰是工具的价值所在。
如今,社交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以前书信交流方式越来越被人摒弃。利用社交软件,天涯共此时成为现实,虽然我们可以实时沟通,但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再比如,外卖软件的兴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却淡化了饮食文化产生的魅力,一家人做饭产生的文化交流被外卖小哥取代。
6、互联网让人丧失人性:
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我们和网络越来越密不可分。然而,网络连接永远不会变成人们的神经连接。作者认为,当我们把自己的记忆外包给机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智力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外包了出去,一道外包出去的还有我们的身份。作者引用魏泽鲍姆的话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最不可能计算机化的部分——我们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塑造我们记忆和思维的经验,我们具有丰富情感的能力。
虽然作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这样,但事实却是人类的智慧和思想正在由机器来完成,或许现在是低智能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或许会将自己的智慧赋予机器。当然,这样的后果是现在无法预计的。因此,魏泽鲍姆认为,避免这种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无畏胆识,拒绝把我们精神活动和智力追求中最有人性化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智慧的任务委派给计算机。但是,这种方法阻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朝着越来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7、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在序言,作者就将这一观点作为首要论据。以前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媒介也是讯息,总觉得媒介是媒介,媒介产生的内容才是讯息。但是看完《浅薄》之后发现,媒介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讯息。媒介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思想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精神塑造。媒介能够对我们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就像精神可塑一样。因此,如果忽视媒介本身,对媒介的深层次影响——影响人的认知,就会视而不见,内容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这是第一次读《浅薄》这本书,以上是初读本书的一点体悟。全书读完,感觉作者对互联网的批判是极为强烈的,给目前的互联网使用提出了警醒。读完之后,隐隐感觉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感觉本书还是有不足的地方,觉得一些观点看似准确,但也不知道哪里不对,可能这还是自己道行尚浅,留待以后读些其他著作,回头再读本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017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