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尺带来的教学思考—《24时计时法》教学随想

(2021-04-25 08:24:36)

【问题与现象】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参中教学建议明确提出“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2013版人教版教材编写中,也特意增加了“时间轴”,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忽略了这根“时间尺”的存在,用自身的经验,高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认为只要带领学生分析情境图中一天24小时中不同的时刻所做的事情,引发学生对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认知冲突,导入两种计时法的对比教学,进而总结归纳出两种计时法的互化规律,学生就能迅速掌握这部分内容。其实这样的教学处理,会使学生对这一看似简单的学习内容,很难做到深刻理解,当遇到相应的经过时间计算时,更是只能照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再次深入思考:教材编写时为什么要设置这幅“时间尺”的图片呢?学生能不能直接通过这根“时间尺”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关联呢?有了“时间尺”又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实践与探索】

一、借助“时间尺”,建构24时模型

我们要想借助“时间尺”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计时法间的相互关系,必须让学生经历“时间尺”的形成过程,这样运用“时间尺”时才能说出原因来。

借助课件形象地将时针每天转动的2周,即2“条”012的“时间尺”合并展开转化成学生习惯的直尺,连接在一起形成“时间尺”,学生有了这样的“时间尺”创造经历,才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比教材的直接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妙用“时间尺”,理解两种计时法的关联

构建好“时间尺”后,接下来就让孩子们思考:

1. 对于这把尺子上,出现了2112的数字,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这2个相同数字的时刻呢?(激励孩子想到在数字前面加上“时间词”的方法表示,也就是12时计时法)

2.除了12时计时法表示1天的24个时刻,还可以怎么样表示呢?引导学生理解“从0时起,经过几个小时就是几时”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在时间尺的下方对应点上,重新把这组数字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钟面、时刻与数轴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直观对比“24时计时法”与12计时法的书写,建构24时模型,深入体会两种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方法,从而熟练掌握)

对比这根“时间尺”上下方的两种计时法,学生很快就发现:在12计时法前面要加“时间词”,一般上午6时前称作晚上,6时到7时称作早晨,8时到11时称作上午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时间词的选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记忆。同样,在下方24时计时法中,从下午1时起,是时钟走的第2圈,所以要开始“+12”来进行转换。进而总结归纳出12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1.12计时在数字前面要加上“时间词”;“24时计时法”前面不用加“时间词”。

2.12计时法从1时至12时,最多只能到12时,而且每个时刻在一天中会出现2次;“24时计时法”是从0时至24时,同一天中没有重复时刻出现。

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的目的是借助“时间尺”这一工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基于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活动,规划统一的探究路径,同时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亲历“时间尺”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并把细碎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成两种计时法间转化的技能。

【课后与思考】

其实,“时间尺”的应用,主要不仅体现在“24时计时法”的认识上,它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时间的计算。

在同一天内的经过时间计算环节,笔者让学生直接在“时间尺”上标出发车时间9时和到站时间下午6时,引导观察这时的“时间尺”,很快发现下午6时就是24时计时法中的18时(6+12=18时),再回忆在二年级学习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办法(特别是不是从0刻度做起点测量时的方法:末端刻度-起点刻度 = 物体长度),形成知识的迁移,从而掌握直接用“24时计时法”时的到站时刻减去发车时刻来计算坐火车的经过时间:18-9=9(小时),体会“24 时计时法” 在实际计算中的实用性。而跨天的经过时间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他们的困难突出表现在难以理解如何进行分段来测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可以在学生经历了把2“条”012的“时间尺”合并后,追问:要是有3“条”怎么办?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第一天的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揭示24时就是相邻两天的分界点。

“时间尺”运用,不仅快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还向学生渗透了用每天为一个时间段的方法的“分段”解决问题思想,测算出跨天情况下的经过时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思想——“时间尺”除了帮助我们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化,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实际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借助“时间尺”这一几何直观呈现,帮学生学会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是抽象的符号体系,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方式。“时间尺”,帮助学生构建24时模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具体—表象—抽象—符号化”的过程,把一些分散的教学资源系列化,建立“24时计时法”这类时间单位类型教学的立体架构,体会到系统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归,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我梳理知识能力的真正提升,感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