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2014-12-27 09:13:56)
标签:
育儿互动教师教育 |
分类: 课题论文 |
浅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溧城中心小学幼儿园
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重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为幼儿树立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家园互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以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使教学获得成功,一个关键性的重要因素,就是是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纲要》中也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让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给幼儿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
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在探索过程中应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幼儿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中可能是合理和“正确”的。同时要给予幼儿反复尝试的机会与时间。
在指导区角活动时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经过精心准备的材料投放出来后,材料是吸引了幼儿,可他们的操作的方法却与老师预想的完全不同,期待的效果并未出现。
在案例中,城城并没有按教师预想的很快运用筛子进行操作,而是沉浸在用筷子操作的快乐中,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介入,而是给予了幼儿充分操作的机会,这也是给予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的机会。
2、为幼儿提供能启发探索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3、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促进幼儿认知建构的主动性
幼儿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爱提许多奇怪的问题。在这许多的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探索的问题中隐含着许多教育所要达成的有价值的目标。教师应支持幼儿的这些想法,并从这些问题入手,将之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预想的问题也应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问题,这样,由问题所引发的操作活动才是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案例中,教师正是关注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分开不同大小的种子?并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创设条件,鼓励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始终关注幼儿的疑问、支持幼儿在操作中的一些做法,以此逐步将活动推向深入。
4、支持、引导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在“筛子”的活动中,许多材料和规则、方法等都不是完全由教师提供的,有时,幼儿也积极参与,这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索是十分有益的。在本案例中,教师较多的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如片断一:城城的操作过程实际上是他的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筛子的用处,同时对于操作的规则,收拾等也有了更多的体会、认识。而且这个过程是他独立进行,我处于一种观望状态。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接的语言指导,但教师给幼儿创设了探索的条件:操作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材料可以使幼儿更多的体会到科学的真实,而不为科学操作活动的形式所迷惑。)同时给予了幼儿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幼儿的自主学习是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作保证的。“多给幼儿一点自由空间”,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也知道在活动中,尤其是科学探索活动中应怎么样来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知不觉间又变成了一种灌输式。在“筛子”的活动中,让我终于领悟到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却管用的方法:“教师退后一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尽量往后退,而让幼儿走在前。正是因为这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了相当多的自由空间,得以进行自主的学习。如:在幼儿的自由探索阶段,教师基本做了一个“旁观者”,让幼儿充分探索;在材料准备上,让幼儿充分参与、收集;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充分尝试等等。
在区域活动的师幼互动中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深入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判断,适时、巧妙的介入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的发展进入最适宜的状态。提高了师幼互动的数量与质量。
二、音乐活动中的互动展现幼儿的主体性
1、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营造宽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艺术,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只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根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幼儿连自己的基本想法都无法表达,那也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互动。因此,要想进行积极的互动就要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愉快的互动氛围。
例如,音乐教学中,座位排列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需要排列成各种不同形式,缩短师生空间和心理距离。我喜欢与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席地而坐。和幼儿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唱”,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唱”,让更多的幼儿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指挥、领唱。在进行歌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迫不及待地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编动作,这样我就会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也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且更有利于形成宽松、自由、愉快的互动氛围。
我曾经观摩过一个音乐活动,老师放音乐给孩子欣赏后说:“小朋友你们听,这段音乐多好听啊,音乐的名称叫《进行曲》,说的是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勇敢打敌人和人们欢庆胜利的情景。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结果全班幼儿响亮、干脆、一致地回答:“是!”这样的活动,看似气氛热烈,可实质上,却扼杀了孩子自由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在艺术活动中这种重教不重学,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求同不重求异,重群体不重个体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主体性的发展。这样的师幼互动,是消极和无效的。
同样是音乐欣赏活动,在另一个老师组织了《龟兔赛跑》,老师放一段兔子的音乐,引导创编兔子睡觉的动作,孩子们有的仰天大睡;有的侧身睡;有的翘着二郎腿睡;有的趴着睡;有的还发出了鼾声。只有一个小男孩人在跑来跑去,嘴里还在欢呼。老师没有斥责他,而是轻轻地问他:“这只小兔子在干什么呀?”他说:“听着音乐我睡不着,所以我一个人先跑了,而且我不想输给乌龟。”结果老师表扬了他,还授予他“最有毅力的兔子”称号,这个小男孩非常高兴,在后面的活动中也一直很投入。从这位老师与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她是以一种平等、开放式的心态来看待孩子,不管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都能接纳它,研究它,再用一种幼儿能够理解的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作用于幼儿,而不应仅用传统的对不对来评价。因此老师用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幼儿,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互动氛围,这样师幼互动的质量会大大提高。
2、教师要富有感染力,调动幼儿产生积极的回应。
不管教什么,孩子的学习往往以教师为模仿对象,尤其是音乐这种需要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教师的第一遍范唱、范跳,他们会深深印在脑海里加以模仿,如果教师自己在示范时毫无表情,即使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他们:唱歌、跳舞,要有表情,要笑咪咪……孩子根本不会听你的,即使勉强笑了,那也是一时装出来的,这时如果对他们说:看老师的表情跟老师一起唱,或师生对唱,小朋友就会随情绪进入音乐氛围,丰富的表情会自然溢于言表。以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带动孩子的情绪,使主客体相互影响,充分作用。那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抛开一切,百分百地投入到活动中,以各种丰富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来影响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回应。
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教师自身感染力的重要性。一次,教学律动《采茶》,乐曲欢快、优美,带有浓烈的江南风味。由于受到所处的环境的限制,幼儿不了解采茶的具体过程,更不能体验其中愉悦的情感。此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显得尤为重要。我让幼儿边聆听优美的音乐,边欣赏老师的表演。从鸟鸣声响起,到我背着小背篓高兴的出门;从我轻巧的采茶到看到漫漫一筐茶叶而高兴雀跃时,许多幼儿坐不住了,他们也跟着一同去采茶,一同去体验其中的快乐。于此,让我深深的感到,教师略带夸张的表演及丰富的表情是促使幼儿投入活动的基础。只有让幼儿充分的感受,才能更快的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促使他们情感的真切流露,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3、教师要关注幼儿,对幼儿发出的互动信号给予及时的回馈。
“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教师要根据音乐活动的需要,不断变化自己的行为和角色,幼儿在感受、理解音乐时教师是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和幼儿一起唱,一起跳成为参与者。在幼儿表现其创造成果,表演时则是欣赏者和支持者。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激发幼儿兴趣,保持兴趣稳定,提高活动效能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时时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幼儿发出的互动信息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在我自己组织音乐活动时,也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激起幼儿发起互动,并做出恰当的回应。例如欣赏《挪威舞曲》,我不告诉幼儿乐曲的题目,让他们自己去聆听,听完后,我让每位幼儿说说自己有什么问题。他们根据自己对曲子的初步感受,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歌曲一开始好像谁在说话?好像有小鸟在飞?当中有一段好像很紧张?好像有老虎来了?好像听到最后有谁在跳舞?……
面对幼儿提出的这些问题,我让幼儿再听乐曲,边听边思考,然后同幼儿一起讨论、解决,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乐曲的内容。最后我让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把整个故事情节串联了起来。这样,在和孩子一来一往的互动中,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亲子之间的交流会让这些相对内向的孩子放松很多,一对一的阅读互动模式,更能有效激发孩子语言表达的欲望,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叫芊芊的小女孩,以前的亲子阅读方式就是睡前妈妈读孩子听,没有任何互动和交流。在我的推荐和建议下,妈妈选择了一些文字少、画面情节突出的图画书与孩子一起阅读,妈妈用问题引发芊芊的思考和交流。坚持一周后,芊芊从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阅读和提问,这样良好的亲子互动,让孩子感受到了表达的自信,也为集体阅读活动的表达奠定了基础。其次,利用图书角的区域活动,帮助孩子过渡。
图书角活动的师生比要比教学活动的师生比优化很多,老师在图书角与这些孩子互动阅读,不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还可以从这些孩子的阅读兴趣入手,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图画书共同阅读。像芊芊这样的孩子,在集体教学的时候对于老师的提问一般都无动于衷,但在图书角和老师一起阅读喜欢的故事时会格外放松。老师的角色变成共读的同伴,这个时候孩子不再被动。逐渐的,有的孩子开始主动找我和他们一起阅读,而这个时候我会借机鼓励和引导他们表达或讲述。比如,当他们开始对我的问题有回应的时候,我会及时肯定他们讲得很好,或者进步在哪里,潜移默化地消除他们在阅读互动中的紧张感,提高他们表达的自信。
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功。一般我会尝试让这些孩子先回答相对容易的问题,比如,看到了什么?书上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孩子回答起来没有太多压力。只要他们不再逃避,张口回答问题了,我就适时适度地鼓励和表扬,不但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成功,也让其他孩子感受到他们的进步。然后再根据孩子的表现,逐渐增加互动的次数和难度。比如,幼儿第一次在集体活动中回答问题只说了词汇,下一次可以鼓励他说更完整的句子,再下一次可以建议他说得更加丰富。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孩子除了打破沉默敢于开口,也逐渐获得了自信,提高了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活动中选择的图画书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容易与相对沉默的孩子互动起来。虽然性格本身难以改变,但在家园的共同关注下,实施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孩子会从沉默到表达、从被动到主动。希望可以通过阅读活动这个小小的窗口,让他们逐渐在表达中找到自信,并延伸到其他活动,以至以后的人生中。
参考文献
1、教育科研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3、《教育科学研究入门》顾天祯等
4、《学前教育》2004年11月:《关于师幼互动若干实践问题的探讨》
5、《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作者:王厥轩
6、《上海托幼》2002年第一期:《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