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教学活动反思:《四季的树》

(2013-02-28 10:04:22)
标签:

互动

教师

教育

分类: 研究课例

教育教学活动反思:《四季的树》

陈丽萍      2013.2

在开展《四季的树》这一活动时,我选择了挂图这一辅助材料。4幅图中树的差异十分明显,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树从冒出一些嫩芽——叶子变得茂密——树叶变黄落下——叶子掉光。

实录片段一:                                         

当我问:“冬天光秃秃的树到了春天有些什么变化?”,“长出叶子了。”孩子们回答到。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呢?”我用手做着动作。(手快速地张开,频率较快),海峰跳了起来说:“冒出了一些叶子。”“太好了!冒出来。”,“那你为什么要跳起来呢?,海峰笑了笑,沉默着。“你是不是觉得叶子就是这样冒起来的呢?(老师边说边跳起来),海峰点点头。“到了夏天呢?”“长出了好多的叶子”好多孩子都站了起来。“秋天呢?”“叶子掉下来了”孩子们边说边坐下,文力甚至还躺到了地上。冬天呢?”“叶子掉光了。”

分析:

孩子跳起来回答问题,这个看似破坏活动纪律的行为,却有着更深的内涵,幼儿往往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想的,却善于用动作来表达。如果我把这一举动当做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而加以批评制止的话,就不会有下面幼儿自发的随着叶子长出、落下而站起来、坐下去的行为了。

实录片段二:

孩子们的举动启发了我,光靠一遍遍地讲述还不如让孩子们动起来,把表演引进认知活动。

于是我马上摆出树的造型,说“现在我是一棵树干,没有一片叶子。春天快来了,我的小叶子呢?”马上有几名孩子冲上来,站在我的旁边伸出他们的手来当叶子。“夏天来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上来了。“秋天到了。”“叶子”们落下来了,不过还有一些仍在树上。

“冬爷爷来了。”“叶子”就都掉光了。

分析:

正是有了前一片段的“放纵”,孩子们更加“大胆”了。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跑到老师旁边。也正是有了这一“放”,才有了上面的精彩。孩子们显然对四季树的变化已经很清楚了,能够自如地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表演。

实录片段三:

如果仅仅采用这些内容,这个游戏的生命力一定不强,孩子们很快就会厌倦。怎样才能为这个游戏注入新的活力呢?或许这个问题该留到以后再解决。这时,又有一个“不守纪律”的声音给了我启示。游戏刚演到夏天,我停了一会,刚要说“秋天来了。”就听到有人喊了一句“秋天来了。”“叶子”马上就落下了许多。“冬天来了”,“叶子”掉下来了,可还有几个孩子还不愿下去。“老师,刚才是文力喊的。”“老师,‘冬天’到了嘉恒他们还不下来,还在‘树上’。”孩子们争着报告。

分析:

这时候老师采取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找出这些捣蛋分子,狠狠地批评一顿,以维护老师的地位、权利,还是继续听之任之呢?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光看活动的本身,这时候幼儿已经可以自己开展游戏了。原本老师一句“秋天来了”的提示,控制着整个游戏的发展进程。现在不用老师,孩子们自己也可以了。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不再是主体,或者说不是主宰了。那接下去教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冬天叶子一定会掉光吗?”是绝对服从挂图上的内容,还是根据事实还加以解释?两个矛盾摆在我的面前。

实录片段四:

   既然孩子们对游戏已如此熟悉,那就把游戏交还给他们吧。“那么,请文力来当小老师,让他说‘春天来了’那几句话。”游戏以新的方式开始了。“老师,文力表演的不好”

为什么不好?那要怎样表演才好?孩子们争着发表意见。“那我们分别请四个小朋友来扮演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大家说说四个季节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表现? ……

表演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从只有树干和叶子发展到最后不仅有树还有花、小草还有春姑娘、夏天、秋天、冬爷爷、太阳、雷公雷母。

分析:

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抓住每个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从简单的几句“××来了”演变到将每个季节人物化,由原来的一人担当变成四个独立的角色,可以说这是使这个活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一步。教师的勇于“退位”,更使幼儿完全处于了主体的地位,此时教师只是以协助者的身份帮助幼儿开展游戏。不求对话、表演的精彩,只求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三 、反思与体会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师幼互动的真正涵义,即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对话教育”。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 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 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 第二, 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 第三, 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 第四, 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 没有平等的关系, 师幼之间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 与幼儿就难以和谐相处。那么, 幼儿教师应如何让幼儿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主要的方面还是教师的方面,教师只有真正愿意聆听孩子的声音,愿意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发现其中许多有价值的闪光点。亦函的跳起来、张强的“秋天来了”等“不当”行为,如果我从一开始就加以制止,就不会生成后面这一连串的活动。教师“一退”,幼儿“一进”,进退之间就产生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抛来的“球”远没有教师抛过去的“球”明显。如何发现并接住这个“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明锐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快速的辨析和反应力。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做呢?案例中,幼儿没等老师说“秋天来了”,自己就先说了。是捣乱?还是迫不及待?还是出于自然?这些直接反映到教师眼中的表象,需要一个停留、分析、提炼的过程,此时用一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缓、停”,用几十秒或一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甚至蹲下来与幼儿面对面,这样很容易就会发现表象下面的东西。幼儿反馈来的信息对活动可有帮助?要现在解决还是课后另外解决?就需要教师当机立断。当你接住了幼儿抛来的“球”,就轮到你抛回去给他们了,其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引导了。

抛与接并不深奥,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问题是怎样做好。其实只要我们放缓节奏,不要急于完成预设的内容,而是让孩子们有多一些表达、表现的机会,就会发现可利用、可生成的机会特别多;同时放缓节奏也让我们有了观察、思考、提炼的时间。而贯穿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接纳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这几点互动、生成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