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2013-01-07 19:59:15)
标签:

教师

教育

互动

分类: 课题论文

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溧城中心小学幼儿园   潘超飞

摘要:

区域活动一直是孩子们的探索天堂,每次的区域活动孩子总是很开心、很兴奋。但是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关键词:师幼互动 区域活动 有效策略

区域活动一直是孩子们的探索天堂,每次的区域活动孩子总是很开心、很兴奋。但是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1.发挥区域的实效性

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要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起来,要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2.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而且对材料的投入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其次还可以师幼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让孩子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动收集材料,这样还能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3.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在对数的分合探索过程中,没有选择老师提供的材料而是自己在动脑筋思考。当她思考不出时,教师告诉她可以拿一些材料来运用和验证,这样孩子就会找到办法。

4.教师适宜的介入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

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例如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素材。

     其次,教师做一个参与者。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如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某角色,教师发现后就可扮演这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最后,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如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时,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此外老师还应该注意指导个别孩子时的音量,尽量不要影响其它正在活动的幼儿。

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让我们为这个目标努力吧,这里引用一句专家的话语大家共享:在幼儿面前,我们不妨“被动些”、“迟钝些”。

参考文献:

1.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2.江苏省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