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中期报告
(2016-12-24 12:14:56)初中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中期报告
子长县栾家坪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生活的闪光、智慧的化身、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香的一块园圃。从古至今,它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诗词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绝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因此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以介绍讲解为主,强调字词,逐句解释,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乏灵性。如何创新古诗文教学方法,在学习古诗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古诗文教学走出困境?如何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从而陶冶学生的灵性,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因此,确立《创新教育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这一课题。
二、具体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果
(一)、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的相关内容。
序号 |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1 |
2016.5-2016.6 |
初中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学习心得 |
心得体会 |
刘章勇 |
2 |
2016.7-2016.8 |
初中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前期调查问卷设计 |
调查问卷 调查报告 |
刘章勇 |
3 |
2016.9-2016.10 |
课题实施方案 |
实施方案 |
刘章勇 |
4 |
2017、11-2012、12 |
各阶段课题实验计划及小结 |
计划、小结 |
刘章勇 |
5 |
2017、1-2012、2 |
古诗文教学优秀课例 |
教案集 |
刘章勇 |
6 |
2012、2-2012、3 |
课题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刘章勇 |
(二)确定诵读内容
诵读的内容主要有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
(三)、制定明确的诵读阶段计划及阶段目标并抓好落实。
具体做法是:起步阶段从以上推荐书目中已经尝试背诵过的篇目,做好温故知新的工作,定期巩固。个别诵读空白的班级,建议从《诗经》做起。正在诵读和将要诵读的篇目,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学校大课堂组织学生学习《诗经》和《唐诗三百首》等。
1、研读诵读内容。
《诗经》自春秋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共300首,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它的词藻朴实无华,不仅能够让中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还能让他们由浅入深地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等。
(1)制定阶段目标
a.提升诵读兴趣,爱上诵读。
b.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c.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提高修养。
(2)找准定位,做好落实
万事开头难。虽为语文老师,但说实话,在诵读课题研究之前对于《三字经》的了解,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只是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肤浅的层面。承担课题任务后,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研读,大有收获,经过大家的品味和揣摩,我们将整部《三字经》划分为五部分。分别是“为人处世,孝敬父母”篇、“学习文理,博采众长”篇、 “知晓古书,明其道理”篇、“通晓历史,吸取教训”篇、“借鉴圣贤,勤奋上进”篇这五部分。按月份和孩子们一起诵读。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我们的老师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做好落实,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利用每日晨读的十五分钟,日有所诵。虽然《三字经》大多数词句朴实无华,涵盖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渊博历史,但其中不乏晦涩难懂的词句,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畏惧情绪,我们的老师巧妙地将相应的生动幽默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穿插其中,在有趣的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讲解中,晦涩的部分迎刃而解,孩子们读得兴趣盎然。如:《三字经》中有一处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此六畜 人所饲”,孩子们初读,不认字,对其中的意思也似懂非懂。于是我们便将这部分的诵读和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联系起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爱惜每一粒粮食。并和孩子们分享了“农神”后稷的故事,从他出生的与众不同到他幼年对菜籽、谷种的浓厚兴趣,以及成年后他尝试播种谷子、大豆和高粱,比起当时的野菜、野果要长得好、味道佳,开创了耕地种庄稼之先河,最后被人们尊称为农神。在故事的讲解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其中的“稻粱菽麦黍稷”这几个不常见的汉字,而且了解了耕地播种的来历,更深刻地认识到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为了丰富诵读的形式,在第一个月的领读正音过后,我们安排孩子们男女生对诵,拍手诵读,鼓励孩子们在诵读过程中熟读成诵,并及时树立榜样。说实话,一个月下来,孩子们和我们诵读的热火朝天,认识了大量的汉字,阅读了大量的故事,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也尝到了诵读中一举多得的甜头。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部分学生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台大声地朗诵,提高了孩子们的记忆力,启迪了他们的心智,为我们接下来的诵读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升人文素养
我们以为语文素养和人格修养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深层次的隐形的东西,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格修养也不是立竿见影、一朝一夕的事情。《弟子规》和《三字经》的诵读为我们的诵读之路打开大门,完成了提升诵读兴趣并培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标,并让孩子们有深层次的变化与人格的重塑。
3、诵读小策略
(1)各班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为主,对其中简单语句的释义不求甚解,体现大意即可;对部分难懂的句子不要求解读。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的诵读和吟诵,自然成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如,将诵读内容编入拍手歌中,切忌“一刀切”。鼓励亲子诵读,师生同读。
(2)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装点班级的墙壁、板报等。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开辟有诗园,内容是展示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本学期,可以从诗文抄写、诗文手抄报等做起。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由学生专人负责每周刊登一首诗,一句经典文句。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并记忆。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3)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并随时做好调整。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中用一天中的十分钟时间的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4)组织手抄报编写活动,为学生提供编写、选材、绘画、书法方面的锻炼机会。并让学生根据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
(5)学唱古诗歌,并进行古诗歌表演,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6)评价。在教师的组织下,每班每学期考核两次,对达到某一水平、数量的学生授予“诵读大王”、“ 小诗仙”、 “小朗诵家”、“小编辑”、“古诗文小专家”等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发给证书、奖品,而且将考核得到的古诗诵读成绩单及时发放到家长手中。
(四)、家校联系,构建经典诵读的大环境
1、商讨制定致家长的一封信。
由课题组孙瑞老师负责起草的《致家长的一封信》,它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关于开展诵读活动的意义,我们的具体做法,诵读的计划和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
2、制定课题研究家长调查问卷表。
大家集思广益制定一份课题研究家长调查问卷表。我们的目的是进行经典诵读的调查摸底,争取家长的支持并了解经典诵读在孩子中推广的现状,以利于下一步的课题操作。
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应该说,这一课题的实施,使得亲近母语的面更广了,更宽了,由此影响了我们年级四百多个家庭成员全员诵读,对我们来说,是肯定,更是鞭策。
(五)做好课题的阶段小结及资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进展情况调查表、学生经典诵读调查问卷、学生诵读量统计表)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打算:
1、在诵读过程中,由于孩子们年级逐渐升高,课业量逐渐加大,课内背诵量较大,因此诵读古诗文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少负担。
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诵读经典对增加学生的课外识字量确实大有益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大有好处。但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习作的影响还未显现。
介于此,我们打算下一步仍遵循“日有所诵,熟读成诵”的原则,不增加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顺其自然,分层要求。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增大孩子们的阅读量,亲近现当代作家的名家名篇,积累大量的文学素材,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和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