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追问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2018-04-26 22:52:54)
标签:

转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追问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执笔:武夷山市崇安小学   李月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引发了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思索。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追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个恰当有效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追问中得到发展。现在课堂中的追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追问充满了整个课堂,而却起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已有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对于课堂追问作用和效果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让自己的追问成为有用的精练问题。在课题的不断研究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分析。找出追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

(2)促进追问发挥良好作用和效果的行动研究。探索出能达到良好追问作用和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课堂追问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期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追问技巧,针对不同的环节展开追问,边研究边实践,促进课堂追问达到理想的效果。

(4)学科借鉴法:研究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在课堂追问方面的做法,吸取经验,弥补不足。

(5)课例分析法:研究数学课,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追问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作用。

(6)总结经验法: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在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写出研究心得,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五、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多。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并在教研活动中分析本校教师课堂追问的现状,确定研究的课题,组建课题组,填写申报表,申请立项,写好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开展研究,加强学习,收集资料、积累和整理资料,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阵地,成员共同协作,争取领导支持,全体教师配合,应邀专家指导。研究过程中采取“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方式进行。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充分展示。

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结题、总结阶段。发现、提炼、概括实践中的有效做法,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结题报告,汇总各项研究成果:论文、优秀案例,各级公开课等。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及做法:

(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围绕课题的研究需要,我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展开调查。根据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课堂追问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打造高效课堂。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课堂追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在学生和教师身上展开调查外,我还深入到别的教师的课堂听课,从听课中找出目前课堂追问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和听课的过程中都体现出当前课堂追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追问的语言过于单调,对学生的思考起不到促进作用;追问的频率过高,满堂都在问,突出不了重点;追问的方式和方法欠考虑,超出学生的水平,越问学生越糊涂等等。

(二)分析问题,探求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和阅读有关文献,发现课堂追问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研究不够透彻,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到位。

2、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状态考虑不周。

3、教师过于关注课堂的预设而忽视了课堂的生成。

4、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三)实践探索,解决问题

1、加大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师面临的学生和面对的教学问题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教育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今的教师必须要有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的学习,让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成为一位腐朽的落后教师。

当前的课程也在不断的改革,新的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赶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教师只有时刻不放松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内心只有不断的输入新鲜的理论,课堂才能展现新鲜的面孔,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新的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进步了,课堂追问的作用和效果也能得到提高。

2、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进行探究

(1)制定详细阶段计划安排表

(2)以研讨课为抓手,同伴互助探究

在课题研究期间,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计划制定详细的阶段计划开展工作。课题组每个成员每学年在学校数学教研组开一节研讨课,保证每月一次课题研讨。每次研讨,都组织教师磨课,在实践—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教师的研究意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在课堂上。

(3)以展示课为平台,专家引领提升

为深入、有效推进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课题组利用各种机会获得专家的指导。2014年4月邀请到任景业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指导,2013年11月南平普教室冯兵主任带领南平进校余辉、建阳实小雷福明副校长等一行人到我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李月美执教了《数学与交通——相遇》一课,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研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多次邀请武夷山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吴明月老师到校指导课题组开展活动。

3、课堂教学中学生追问有效时机的把握

(1)触及学生思维的根源,在“缺乏思考”处追问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追问应该是充满数学味的追问,才能避免学生“缺乏思考”或流于思考问题的表象。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问题的回答常会未经思考就“信口开河”或人云亦云。教师利用追问抓住问题的本质对学生进行追问,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追寻思维的根源。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倒数》的复习中,教师先出示练习: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5

学生写出: 的倒数是 ,2.5的倒数是

师问: 怎么来的?

生: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所以 的倒数是 。

师追问:2.5的倒数是 ,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把2.5化成分数 ,再化为 , 的倒数是 ,所以2.5的倒数是 。

(师边听边巡视,发现了某生的答案是0.4)

师顺手把0.4写在黑板上问:2.5的倒数是0.4对吗?

学生们犹豫了一会儿,纷纷作出了回答“对”

师:谁能告诉我0.4是怎样来的?

一男生果断又自信的回答(露出不屑的表情):把 化成小数0.4呗。

听他这么一说,同学们都赞同并觉得是多此一举。

看到学生的表现老师抓住时机顺势追问:0.4真的是由 转化来的吗?

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沉默——讨论

一女生回答:我觉得0.4不是由 转化来的,他应是根据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出的。

师追问: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2.5×( )=1,也就是 1÷2.5= 0.4,这样求出了2.5的倒数。

听到她的回答,同学们恍然大悟。再也不认为是多此一举了。

倒数是分数的一个知识点,它贯穿于分数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学生在计算中往往记住它的结果,忽视它的本质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当0.4出现时学生会不约而同的认为是多此一举,教师抓住这“缺乏思考”的有效课堂生成,进行追问,追出了倒数的本质,追出了解题的真正依据。

(2)读懂学生思维的本质,在“分歧”处追问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可不同的学生智力水平不同,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探究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对同一问题的见解和解法也不同。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解法,巧妙地追问,追出问题的分歧和产生矛盾的原因,挖掘出不同解法的价值,寻找学生思维的本质。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小华录入一份稿件,录入了 后还剩700字,小华录入了多少字?(请认真审题,自行解答)

生汇报:解法①  解:设这份稿件共有X个字。   解法②700÷(1- )×

X- X=700

X=2800

X= ×2800=2100

这时一男生激动的说:我还有一种解法700×3=2100(个)

他刚说完,其他同学就反对:老师他是瞎蒙的,肯定是看到我们的答案凑出来的。

师:真的是蒙的,凑的?

学生们七嘴八舌、意见几乎一致,都认为结果是他凑出来。

这时老师顺势问到:你的答案真是凑出来的?

这位男生可不服气了说:我可没凑,我有依据的。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能说给同学们听听。

生:老师我能到黑板上画出来讲解吗?我是借助线段图来解题的。

生在黑板上画好线段图后,边指着线段图边解说到:一条线段表示一本书,录入了 就是把线段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3份表示已录入的,剩下1份没录,还剩700字就是这没录的1份。求小华录入了多少字,就是求3份的字数,所以我就用700 ×3就是3份的字数。

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解说都豁然开朗,由衷的佩服他理解之透彻,方法之简练。

当出现不同解法时,学生意见产生了分歧,老师没及时作出评价,而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心理。通过学生对本题的解说,不但真正透析了分数意义,并使学生领悟了 “数形结合”的极大好处,挖掘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极好渗透了数学方法。

(3)使学生思维的形成体系,在“错误”处追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经验阅历的影响,对问题的解答总会出现零碎或错误。教师要抓住这一错误生成及时追问,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拓宽学生的思维,建构起数学知识的体系。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画图等方法理解了比的具体运用,会解决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师投影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它的长与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生读题,自行解答。

生汇报:①5+3=8     48× =30厘米     48× =18厘米

② 5+3=8     48÷2=24厘米      24× =15厘米    24× =9厘米

出现了两种解法师问:这两种解法你认为哪种对?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赞成第②种对,第①中错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所以48÷2,先求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5:3是指一条长与一条宽的比,所以第②种对;第①种列式没÷2,所以错了。

师追问(语调缓慢,征询学生意见):那第1种我就给他打个“×”。

学生发现老师的变化,也犹豫了,同桌小声嘀咕

一学生大胆的说:其实这种解法也不会全错,他若多加一步就对了。

师顺势追问:在哪加,怎样加

生:得数30和18分别÷2,就是长和宽了

师追问:那30厘米和18厘米分别代表什么?

生:30是两条长的长度,除以2就是一条长的长度,同样18是两条宽的长度,除以2就是一条宽的长度了。

师把错题补充完整转化为正确的。

师追问:本题已有了两种解法,你还能想出别的吗?

学生们都积极开动了脑筋,不一会儿得出了:

③ 5+3=8     48÷2=24厘米     24÷8=3厘米     5×3=15厘米    3×3=9厘米

④ 5+3=8     48÷8=6厘米       6×5÷2=15厘米        6×3÷2=9厘米

⑤(5+3)×2=16     48× =15厘米     48× =9厘米

学生一一阐述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本片段中,学生出现了新学知识的负迁移,老师在学生“出错”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而是顺势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得到“对”的结论,将“错的”和“对的”进行比较,从而对“对的”有清楚、精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使学生广开思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达到对长方形的周长和比的知识运用自如的目的。

(4)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重难点”处追问

重点是某知识的核心或后继学习的基石,难点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数学课堂必须围绕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我们组织学生的探究不能停留在粗浅的表象上,而要透过表象探究知识的本质,提升知识的衔接,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同分母简单的加减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计算方法中分母不变的理解。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创设“吃西瓜”的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知道了小熊吃了“这个西瓜的 ”、大熊吃了“这个西瓜的 ”的意义,并借助图形画出 、 。接着解决实践问题:小熊和大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生独立完成。

生汇报: + =

 

师追问: 是怎么来的?

生: 我用图

另一生: + =2+3=5块=

师追问:2+3表示什么?

生:2是小熊吃的2块,3是大熊吃的3块。

师追问:题中说小熊吃了这个西瓜的 ,大熊吃了这个西瓜的 ,怎么就变成了2+3呢?

生:我是上面算上面,下面算下面。

师追问:怎样上面算上面,下面算下面,能把式子写完整吗?

生板演 + = =

师追问:上面算上面2+3,那下面8怎么没变呢?

生:因为8+8=16,就变成 了,而 是2个 , 是3个 ,2个 加3个 应是5个 ,也就是 ,所以分母8不能变。

师:就是说 + 是表示…

生答:2个 加3个 = 5个

师:也就是—— + = =

这个片段的教学,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成在突破难点上不断追问,使学生经历由直观理解———明白算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清楚的表达出思路。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单位,又渗透了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计数单位不变,沟通了分数加减与整数或小数的联系,悟出了计数单位的扩充;又为第二学段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要读懂学生就要触及学生的思维深处,让学生的思维外显,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补全思维未能外显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的 “追问”,能让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过程和细节;帮助我们读懂学生围绕思维对象所进行的分析活动以及在这个活动中经历的过程、体现的思维方式。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年多在各方面的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以下成果:

1、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普遍有了一定的提高,课堂追问的问题精练有效。课堂追问能做到问到当问之时,问到当问之地。

2、在高效的课堂追问下,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所提高,基本上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掌握所学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3、高效的课堂追问,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4、高效的课堂追问让课堂精彩不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堂更加充实多彩。

5、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通过这一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期末测试中,实验班的学生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和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平行班相比也遥遥领先。

2013——2014年四、五年级实验班和平行班测试成绩

年份

班 

人数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率

平均分

综合分值

2012—2013下

平行班

四(2)

54

81.48

68.52

55.83

78.45

80.28

实验班

四(1)

55

75.93

48.15

36.56

72.97

72.86

2013—2014下

平行班

五(2)

53

86.79

73.58

63.87

81.55

83.62

实验班

五(1)

54

92.59

74.07

68.59

84

85.78

6、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实验的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水平的提升。

(1)课题组成员积极争取各种展示平台,将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李月美2014年4月“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百分数的认识》、2013年12月片区教学开放周作题为《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讲座、2014年5月“送培下乡”作题为《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讲座;肖燕2013年12月教学开放周执教《点阵中的规律》;

(2)通过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在各级教育类CN刊物中发表。

李月美撰写的论文《追问—读懂学生的有效方式》发表在CN刊物《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1、2合刊、论文《有效追问,促进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发表在CN刊物《新教师》2013年12月期;肖燕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2013年10月获全国第十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连细坤   撰写的论文《也谈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013年11月获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评选三等奖

教学设计:

李月美2013年9月设计的《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获2013年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实验与研究成果评比优秀教学案例(设计)一等奖。

指导教师:

2013年11指导吕文华老师执教《倒数》一课获新世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获特等奖 ,2014年5月指导余樟平老师参加武夷山市中小学“优质课堂教学比赛”执教《小蝌蚪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以上的成就,但还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展开不同层次的追问,这部分做得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努力。

2、对不同年级层次的数学课堂追问的作用和效果研究得不够全面。

 

 

 

 

 

 附件:调查问卷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追问的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

同学们: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校数学课堂中有效追问的现状,更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如下内容,并根据自身实际如实回答,谢谢合作!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频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的问话。(   

     A、是                B、不是

2、当你回答了完问题后,老师是否问你是怎样思考的。(    

A、从没     B、偶尔   C、经常  D、每次都问

3、为了让你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老师常用的追问语言是。(     )

A、还有吗? B、再想想,还知道什么?   C、这一种吗?    D、不止这些吧?E、还是更针对性的提问 

4、老师设置的问题,你经过探索,思维能力进步情况(   )

A、有极大的提高  B、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C、没有一点提高

5、你希望老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时间(   )

A、没有停顿,直接找学生回答  B、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再找学生回答

6、当你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你的数学老师是(   )

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   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    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   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     F、忽略错误,在后面的讲解中指出并订正。

7、你希望在你回答出现错误时,你数学老师是(   )

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   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    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   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    F、忽略错误,在后面的讲解中指出并订正。

8、当你暂时回答不出问题时,你的数学老师是(   )

A、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己思考后进行回答   B、重新解释问题等待你自己作答    C、请另一同学回答    D、教师自己提供答案

9、课堂上你数学老师提问的分布为(   )

A、向全班每一个同学提问   B、只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    C、只向成绩差的同学提问    D、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次数多于向成绩差的同学提问的次数    E、向成绩差的同学提问的次数多于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次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