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作业

(2021-09-10 09:21:42)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并且自己去评估。唤醒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被禁锢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应成为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旋律。

一、创新作业设计内容

1.设计自主型作业

 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面向全体学生就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不同难度和不同数量的作业过程中有所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设计创造型作业 

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大多数小学生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都非常喜爱,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尝试将科学与音体美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三年级完成动植物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在活动完成后在观察记录上画植物、动物就是将美术和科学课进行整合。可以在作业布置中利用多种方式激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3.设计生活型作业,

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为了使科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可设计“搜索”的作业。鼓励学生适当地上网、看电视或广播,去浏览丰富的知识资源,增加信息输入;多注意身边的科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优秀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问题,帮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当评委、听众。课下,询问父母和朋友。

二、创新作业设计目标    

1、作业目标要有针对性。

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不同种类的作业目的性不同,因此,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需要有强烈的针对性,在课堂作业需要简单而富有趣味,并且能够控制好课堂作业的实践和内容,让学生短时间的将课堂学习内容通过联想和延展到其它门类。课后作业是学生独立思考课堂学习内容,查缺补漏的环节,需要作业覆盖面广且有启发性。    

2、作业形式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从心理特点和生理成长阶段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因此,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到题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连线题目比填空题目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比题目比抄写题目更有意思。题目新颖、立意独特的题目教育和训练意义更大。    

3、作业难度要有层次性。

语文教学是公共基础课程,小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对语文课程的感知度不同,有的学生对语文存在抵触情绪,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则十分喜欢,那么在布置课堂和课后作业的时候,应当注重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的能力,尽量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来实现训练目的。

4、作业答案要有开放性。

语文作业的答案本身没有绝对性,然而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辅书本,对教辅书的答案推崇备至,对学生的“独特”答案视而不见,有点教辅资料的答案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没有查看和订正,从而误导了学生的例子不在少数。语文作业的目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教师应当不设置标准答案,并且善于发现学生的独具一格的答案,做合理的评判。

5、作业内容要有想象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象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要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这样才能运用联想,唤起孩子们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都应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挥舞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三、创新作业要有创新评价

作业评价程式化,学生漠不关心  我们知道,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积极引导为主,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作业本上的评语只是“优、良、可、差”或者“较好”“努力”,学生早已对此漠视麻木,不会关心或期待下次作业会得到怎样的批语。学生的作业“优”在哪里?“差”在哪个方面?朝哪个方向“努力”?相信教师短短的一两句话就会使学生眼前一亮,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创新作业的设计应该让学生成为一种享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该在作业内容和形式方面多做尝试,多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