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输在起点,赢在成长

(2015-02-09 13:42:28)
标签:

教育

育儿

幼儿教育

幼儿园

华德福

分类: 原创

一个朋友的儿子该上幼儿园了,可对传统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很不认同,于是新年的一个周末,我们相约去了北滨路的华福园,参加他们的开放日活动。以前只是在网上关注一些华德福的理念,这是第一次真正的走进华德福幼儿园,接触到重庆华德福的第一个实践者三月妈。那是一个穿着一身麻布衣服、系着麻布围巾的“另类”女人,可她却有着对教育的一颗炙热之心。她创办的重庆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纳溪园,位于南山之巅,已有五年的办学历史。她们详细的介绍了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以及华德福幼儿园的办学模式,跟我所期待和预想的幼儿园模式完全一致。

华德福幼儿园不分大中小班,3-7岁的孩子都在一个班,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组织活动,大孩子在活动中会起到领导和协调的作用,小孩子则跟随和配合;每天都有一定时间的自由玩耍、手工制作、色彩涂鸦、户外活动;烘焙、针线、蜂蜡、家务、种菜等一系列活动都贯穿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我认为这跟传统幼儿园有几点明显的区别:

1.大家庭的温暖  传统幼儿园是同龄的孩子在一个班级,且人数较多,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且年龄相仿没有好的模仿对象。而在华德福幼儿园,大小孩子同班则更和谐,大的带领小的,小的模仿大的,等大的毕业,小的长成大的,再占据大孩子的领导地位。大大小小的孩子相处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中的众多兄弟姐妹一样,也有冲突和摩擦,但老师们不会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与孩子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去磨合,从而从中学会照顾与谦让,学会分享与关怀。

2.回归原始教育   6070年代的人大多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为那时候的孩子没有太多的迁就与照顾,父母们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操劳,孩子们当然只有自己动手照顾自己的生活,针线、家务、农作无一不通。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几个老人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能做的当然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撒娇、耍混,传统的幼儿园很显然也没能针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做些改变。华德福幼儿园开展了众多的手工活动,如烘焙、针线、蜂蜡等,且教师的清扫、教具的维护工作都是由孩子们分工完成。这些活动很好的缓解了现在城市孩子的一些陋习,让孩子形成了一定的动手习惯,增加了孩子的生活乐趣,也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3.活动量增加  华德福的幼儿园每天都会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自由玩耍时间,孩子们可以在教室内任意玩耍各种模具,另外还有一个专属的户外玩耍小院,孩子可以玩沙玩水荡秋千,就算下雨天也可以穿着雨衣雨鞋在户外玩耍,每周还会有一次稍远的远足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孩子的活动量,增强了体质也享受了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4. 对天性和智能的保护  我家周围有两所普通的幼儿园,很多家长会从一所转往另外一所,问其原因,只因为认字教得多,一个学期下来可以认识好多字,所以毫不犹豫的转了。传统的幼儿园或者说传统的家长,对于幼儿认字、数数方面有较多的要求和约束,甚至有很多儿童在幼儿阶段就参加各种诸如学英语、画画等各种培训班,这是与幼儿本身的身心发展特点相悖的。华德福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天性和智能的保护,在幼儿阶段不会刻意向幼儿传授认知性的知识,而是引导儿童在自由玩耍、晨圈活动、自主游戏等活动中发展各项能力,为进入小学后的认知性学习做好坚实的基垫。 

5.教师的理解和包容  7岁以前的孩子大多专注时间不长,规则意识不强,破坏能力强,这一切的“缺点”在传统幼儿园是会遭到训斥和厌恶的,而具备规矩、听话、顺从等特点的孩子是备受教师喜欢的。而华德福幼儿园的教师尊重孩子呼吸的韵律,对孩子的一切好与不好能给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成长。 

6.重视教师和家长的自身成长  华德福幼儿园的教师会定期的参加一些培训,提升自我的价值。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各种活动中,促进了家长的自我成长。

幼儿阶段(7岁以前)的主要活动应是游戏,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团队协作、文明礼仪、生活常识,在游戏中学会服从与妥协,领导与被领导,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父母在幼儿阶段应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激发儿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锻炼儿童自己处理冲突和困境的能力。

幼儿教育归根结底是父母自身的成长教育,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和老师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倾尽所有也不过达到自己已有的水平,可一个孩子的未来却是有无限可能的,长成一棵病怏之树还是一棵参天大树,关键在于树苗的土壤是否肥沃,根基是否牢固。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西南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若把人生比作一场万米马拉松,中国的孩子在前三千米不是吸收营养积蓄能量,而是拼命地起跑,绝不输在起跑线上;中间四千米不是研究战略战术继续补充能量,而是在观众的压力下继续耗费身体的能量,就连停下喝口水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殊不知已是油尽灯枯之势;最后三千米该冲刺了,中国的孩子却倒下了,没劲了,也没兴趣了,终点太遥远,不如及时行乐吧,所以诺贝尔排行榜上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朋友说身边的人都不理解花那么多钱送孩子去读幼儿园到底为几何,甚至不惜把家搬到幼儿园的旁边,这是脑袋瓜抽筋吧。我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纵使前途未知,但我坚持我的坚持,我无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