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三味”

标签:
教育课改 |
陆清华
(发表于《今日教育》2015年第1期)
好课是有韵味的! 2014年11月,有着“好课博览会”美誉的“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举行,来自全国的数千位教师共享盛会。
16日下午,北京清华附小张家龙老师弹着钢琴执教《咏鹅》,散发着整合之味;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执教绘本《大脚丫跳芭蕾》,散发着发现之味;福建省福清元洪附小郑玮瑜老师执教《伯牙绝弦》,散发着真切之味。这三种韵味,凝聚着师生的心血与智慧,是好课追求的品质。
一、弹着钢琴教语文——整合之味
清华附小张家龙老师执教《咏鹅》,将语文课程与音乐课程整合到一节课中来,弹着钢琴教语文,为课程整合提供了范例。
课程整合是课堂教学的新变局,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早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整体上设置九年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加强教学与儿童社会生活的联系,鼓励学校进行多样化的课程整合。
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探索课程整合,取得了新的突破,找到了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科与生活整合等策略,试图将着眼点从学科知识转向学科素养,从关注单一目标转向关注“全人”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效果。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在讲座中谈到,语文教科书和音乐教科书中都有《咏鹅》,如果割裂开来教学,重复、费时,效率不高。怎么办呢?于是想到了课程整合。张家龙是语文与音乐整合型教师,由他整合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张老师的教学预案看起来较简单——
一、读
二、唱
三、演
四、吟
五、延学提示
读:一般的要求是读准、读顺、读懂,张老师不但做到了,还提示学生读出疑问。
学贵有疑。张老师在学生读古诗、说画面之后问道:“有什么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曲项向天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在‘曲项向天歌’?”问题的层次较低,不要紧,张老师自有妙法。“还有什么问题?”将学生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学生思路迅速打开,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古人是怎么读的?”“为什么是红掌拨清波?”“为什么古人是唱诗不是读诗?”“古人是怎么创作诗的?”这些问题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周一贯老师一直肯定学生提问、学生质疑的方式。谈到本课,他说,感动的是学生质疑,做法非常正确,学生的提问是所有教学的起点。
唱:听歌曲、学歌曲、想画面、辩诗句。“今天要唱诗,听一听,坐好,准备!”播放歌曲之后,教师问:“什么感觉?”“情绪是怎样的?”学生答:“很开心。”“欢快。”教师:“用欢快的感觉唱。”于是,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试唱。教唱最后一句诗“红掌拨清波”,配上不同的曲调,学生跟唱之后,教师问:“同样一句古诗,不同唱法,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道,感情不一样,有不同的鹅,高兴的程度不一样,拖音的、不拖音的不一样。于是引导学生“把想象加在歌里”,琴声响起,学生继续唱歌,教师继续引导:“不但要唱得准,还要唱得好。”接着,重点训练“曲项向天歌”,师问:“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激发学生想象。学生回答道:“美丽的天空。”“水里的影子。”“杨柳。”于是,全班齐背古诗《咏柳》,“一首诗到另一首诗家里作客。”又实现了科学内的整合。
在学习旋律和节奏时,教师抽几个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代表一个音符,教师弹奏钢琴,代表音符的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队形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接着,出示五线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将第一行三个“鹅”字变成五个“鹅”字有什么感觉?抽读之后让学生回答。看似较难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理解。学生纷纷回答道,很臃肿;感觉不舒服,不好听;多余的;很卡;很啰嗦。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骆宾王写其它的诗句是五个字,第一行却只有三个字呢?学生的回答充满童趣,也很有道理。如,有学生说,骆宾王喜欢画龙点睛,不喜欢画蛇添足,怕我们读起来不方便;只有三只鹅;怕音乐不好配;感觉多了字的话,会一直拖下去,难听了。教师小结,三表示多,三个字变成五个字,反而不舒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五线谱,把着力点放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上,这是符合学情和课程要求的。
演: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多少岁,巧妙地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周一贯老师说,本文的解读非常到位,猜年龄也是一种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夸一夸作者之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骆宾王,会怎么读。学生模拟作者角色,有的读,有的唱,无不充满自信和童趣。
吟:先播放《登鹳雀楼》《回乡偶书》,让学生感知古人吟诵,然后让学生模仿吟诵《咏鹅》。学生大胆模仿,加上自己的曲调,还有学生走着吟诵,获得教师鼓励:“你可能是另外以为骆宾王。”“女骆宾王,有礼了!”引来一阵欢笑。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把目标定位在准确吟诵上,而是定位在感知吟诵方法、体验吟诵趣味方面。
至于延学环节,教师介绍了三首诗《画鸡》《蜂》《画眉鸟》,让学生在课外读、唱、演、吟,由于时间关系,似乎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张老师的课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原来这么美妙。这是一种尝试,不一定每个老师都会乐器,但我们至少明白,语文课可以综合许多元素。”
张老师的课对课程整合有着这样的启示:一是整合后的目标更加高远,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是站在“育人”的高度超越学科进行教学。二是整合后的课程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门课程为主其它为辅,也可以是两门甚至多门课程并列,张老师的课似乎更偏重于语文。三是课程整合的程度、形式可以是不同的,条件好的可以实施超越学科课程的深度整合,条件不够好的可以以一门课程为主,加入其它课程的元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四是课程整合呼唤复合型教师,虽然可以由不同课程的两位甚至多位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完成课程整合,但是由一位教师完成课程的话将更有自主权,更具持久性,至少可以减少沟通环节。
课程整合,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在行动中完善,我们一起行动吧。
二、深度体验读绘本——发现之味
阅读就是发现之旅。“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执教绘本《大脚丫跳芭蕾》,问题集中却有张力,环节简单却收获丰富,散发出浓浓的发现之味。
“我发现……”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地阅读,一页一页地发现。在封面中,学生发现大脚丫,发现跳舞,发现作者,发现译者,发现出版社……在正文和图画中,学生的发现更是丰富多彩,充满创意。从旁白文字、画中文字中发现,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发现,从物品、背景中发现,从整体、细节中发现,从线条、颜色中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发现都得到了尊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开放状态,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我还发现……”再读全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将零碎的发现重新整合,从构图以及选材等方面继续发现。画面相同的“大剧院”里,三个评委前后表情有变化;厨师出现了九次;画了贝琳达的十九次舞姿;说了两次“噢,当然好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统整,得到了升华。
“我还要发现……”。推荐本书作者埃米·扬“大脚丫系列”的另外三本书——《大脚丫学芭蕾》《大脚丫游巴黎》《大脚丫和玻璃鞋》,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继续发现,继续思考。进而引导到发现上课的老师,发现全部老师,发现自己,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课堂结束,窦老师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纵观整堂课,在一次又一次“发现”中,无不充满猜想、想象、方法指导、氛围营造、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
如,从封面猜想“这是一个
“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描绘心情?”一生在黑板上画出梦想跳舞的情境,其他学生则“用语言来画”。“画”脚变小,“画” 放弃,“画”责怪……想象合理而独特。
“说话留有余地。”“都陷在文字上了,记住埃米·扬也是画家哟。”“都是碎片,怎么梳理,继续阅读。”“再看一遍,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在相同中发现不同。”这是方法的指导,也是求知欲的唤醒。
“配上怎样的音乐?”学生选择音乐,在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氛围的营造,是朗读能力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表演大指挥的“惊讶”“赞赏”“感动”,是对文本的解读,是对角色的模拟,也是氛围的的营造,更是快乐的释放。
“如果我是大指挥,你准备怎么说服我?”这是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只要你热爱,梦想总会在生命的拐角处与你相遇。”“评委态度改变了,你怎么看?”“不以貌取人。”“无私,不只为赚钱。”师生的话语,处处体现价值观的引导。特别是教师将学生板书的词语“热爱、梦想、挫折、坚持、努力、找回自己、优雅、励志、志向、快乐、宠辱不惊……”串联起来组成一段话,独具创意,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已经超越语文、超越学科了,是“用语文教人”。
三、品文悟情扣心弦——真切之味
福建省福清元洪附小郑玮瑜老师执教《伯牙绝弦》,重朗读、重理解、重运用,情真意切,将“知音”情意演绎得淋漓尽致,引起了学生和观众的共鸣。
重朗读。课标一直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郑老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提示学生读出韵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郑老师逐渐推进,从读准到读顺,再到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最终达到有感情地诵读。从内容上看,先读课题、读难句,再读全文。从导读上看,有试读,有范读,有跟读,有练读。从方式上看,有引读,有分角色读,有情境读等,努力使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样的句子朗读起来较为拗口,教师指导学生在反复跟读,学生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逐渐加深理解,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由于教者重视朗读,分散读了许多遍,虽然没有专门安排背诵练习,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都能熟读成诵了。
重理解。文言文比现代文难懂,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关键句和全文的意思自然就成了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开课,郑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找到教学的起点。然后提醒学生看注释,理解“绝”字的意思。在难句指导中,重点理解“谓”“兮”和四处“善”的意思。学生初步理解了字句意思,懂得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批注和交流感受,分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特点。进而指导“必得之”的意思,然后加深理解:“断绝的是?”“那绵绵不绝的是?”并补充伯牙所写的短歌,由教师范读,进一步明白了“知音”的深厚情意。另外,板书“所念”“必得”“知音”等关键词,简洁明了,也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重运用。在文言文教学讲求运用,一般会认为较难,而在郑老师这节课上,却让人感受到运用的精彩。开课和结课,郑老师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学生打招呼。学生将“朋”字换成“老师”,在真实的场景中实现了简单运用。在理解、熟读两句“善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在虚拟的情境中实现了拓展性的运用。在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说出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莫逆之交”等,既是进一步理解,也是唤醒积累的运用。
纵观整堂课,教者还至始至终把握情感基调,注重氛围的营造,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运用,强调“把自己融进去,仿佛能和两千多年前的人对话。”课文和课堂流淌着的真挚情意,让人久久难忘。
【作者简介】陆清华,特级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西师版)编写者,重庆市基础教育评估工委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专家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