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教师发展
(2013-04-06 10:32:27)
标签:
教育 |
新教育的教师发展
作者: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
与许多教育实验不同,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实验的出发点。我们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教育实验这几年最大的成果,就是涌现了一大批在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出版个人专著、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学术研讨、到各地交流与讲学,在新教育实验教师中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干国祥老师、魏智渊老师、马玲老师,还是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常丽华老师、高子阳老师、庄惠芬老师,都是从普通老师成长为学科领域的专家型教师的。
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新教育实验认为,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它还认为,可能存在着一个老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这里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而许多老师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短板”,因此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为此,新教育实验开始着手研制一张“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即用书目的形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初步研发出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的专业阅读地图。
新教育实验初期,我曾经鼓吹“朱永新成功保险”,要求坚持撰写教育日记,教师们的随笔往往也主要是抒情性质的,随意的,生活感情式的。随着专业发展思考的深入,新教育实验正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互相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与出版,而是为了“活得精彩,做得精彩”。但这几年来实验老师发表与出版的数百册教育书籍以及更大数量的各种文章,却确实是新教育实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在教育在线的论坛与博客,有近3万名老师在坚持着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贴。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实验过程中,新教育实验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比较有名的新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天津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贵州凤冈新教育共同体,以及散布于各个地区、学校的大大小小的毛虫群落(儿童阅读研究小组)。而新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更是凝聚了一群拥有教育理想和激情,渴望成长与发展的年轻教师。充分利用专业共同体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评议教育作品、相互听课议课,也成为新教育实验最日常的研究方式,许多参与专业共同体研讨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正是通过这样的对话,才劈开了自己顽固的思维壁垒,突破了旧的思维框架。
新教育实验的“三专”模式,其实也暗合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师专业发展潮流,如强调教师的学术背景,强调教师的教育反思,强调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等。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围绕的核心永远是专业实践: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生,离开了教师每天的日常生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永远没有真实的可能,永远没有源头活水。
专业阅读,教师成长发展的基石
新教育把阅读作为实验最重要的基础活动。我们曾经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因此,无论是“毛虫与蝴蝶”的儿童阶梯阅读,还是“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书香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但是,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因为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书香校园的建设,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同时,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了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过程。人类教育过程虽然不断变迁和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所以,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教师的阅读问题,曾经为教师推荐了100本基本书目。但是,随着实验的深入,我们发现,简单地推荐教师读物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真正的专业阅读,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非常困难。从2006年开始,我们组建了以魏智渊老师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小组,开展了教师专业阅读的相关实验,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新教育实验对于专业阅读有这样的基本共识:对于任何一下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的阅读的书。
因此,我们编制了老师专业发展地图。这个地图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约占50%)、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构(约占30%)、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约占20%)。这三部分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支撑,有共同的知识观和价值背景。在知识观方面,强调知识与生命相关联,与实践相关联,最终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丰富教师生命为旨归。这决定了在我们的价值系统中,活的知识远高于死知识,基于实践的知识远高于强调系统的知识,整个知识结构,应最大限度促进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这也是我们选择教师读物的基本价值判断。
在新教育2007年运城年会上,我们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命题,强调共同阅读对于教育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其中,我们就主张教师应该通过共读的方式来相互切磋,使阅读不成为一个走马观花的过程,而成为共同磨刀的过程,成为锻炼彼此思维能力与理解力的过程,真正的好书会反复的交流中不断的涌现出来。所以,我们通过教育在线网站,组建了新教育读书会,每月研讨一本书,通过专业的阅读QQ群交流阅读体会。还通过绘制每个人的阅读地图,分离与诊断个人读书的经验与历程。
新教育实验强调应该关注根本书籍,即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成为一个教师的根本书籍意味着,教师能够深刻地理解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他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根本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典型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可惜的是,许多老师终其一生,都缺乏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只是不自学地被时代风尚所影响,漂浮在词语之中而缺乏根基。
在阅读方法上,新教育实验主张知性阅读,这是一种带在咀嚼性质的研读。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知性阅读类似于传统的精读,但又有所不同。精读侧重于指细读,但如果在泛读中,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一本书的核心以及框架并开展对话反思,也属于知性阅读。与知性阅读相对应的是感性阅读,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在书目上跟着感觉走,在阅读中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
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就是师生共写随笔,即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经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已经从过去的提倡教师写作,发展到目前强调专业写作,把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新教育实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认识和新的贡献。
新教育将教师教育写作分为五类,分别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一般化的教育感悟不能称之为专业写作,只有后面四种才是新教育提倡的专业写作。
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为发表文章而写,为评定职称而写,为应付检查而写,仍然是教育写作中的常见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新教育明确提出:新教育专业写作,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终极目标,不为写作而写作,使写作恢复本来面目,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成为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促进学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
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这样,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接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1.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专业写作是为了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因此调动专业积累,理解教育教学现象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的过程,反思意味着对教育教学现象以及教师的应对情况进行基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理论的专业评估,对其中的复杂因素以及因果关系进行梳理。在这个意义上说,专业阅读是专业写作的前提。
2.强调与实践相关联。新教育认为,只有做得彩,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专业写作的根基是专业实践,专业写作的目的也是服务专业实践。实践水平决定着专业写作的水平。专业写作是对日常教育教学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是无法脱离专业实践而单独存在的,因此专业写作与实践始终是编织在一起的。
3.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专业写作是学术性写作而不是文学写作,因此更注重事实、常理和逻辑,强调客观地呈现问题,反对任何形式上抒情化、浪漫化写作。所以,教师的专业写作需要忽略丰富性,淡化“戏剧性”,强调简单性,突出逻辑性。
4.主张师生共写随笔。即师生通过日记、书信、便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在儿童课程中,学生写作被称为“暮省”,并包括了绘画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师生共写随笔的本质是“共写”,也就是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意味着彼此围绕共同的话题,通过共同的密码分享意义。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教师通过书信、便条的方式与学生和父母沟通,已经成为一道路亮丽的风景,如常丽华老师每天给父母的共读便笺,我曾经说是她写给父母们的“情书“。
5.注重案例研究。在要求全体实验者进行日常教育叙事的同时,新教育实验正研究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并日渐积累成一个“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在教育教程中,我们会遭遇层出不穷的问题并忙于应付。其实,这些问题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一间教室里发生过的事情,在其他教室里往往也发生过。甚至,这些问题的类型也是有限的,比如早恋问题、作弊问题、上课说闲话问题、教育惩罚问题、学生竞争问题、亲子交流问题。如果对这些典型问题进行集中的案例研究,就可能为所有的教师在处理教育问题时提供一个丰富的可供参照的资源。
新教育实验相信,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的建立,将有助于任何专业程度的教师合法合理地处理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不至于茫无头绪。同时,参照案例库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丰富自身经验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一样,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一方面同事之间讳莫如深,教室的门始终向他人关闭着,教师之间仍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陌生人。另一方面,一些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仍然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他们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见障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他们个人的反思也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而无法对自已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所以,新教育实验认为,打破教师之间的这种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其实,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孔子早就讲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教师的成长“生态”也得到现代教育学者的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格鲁斯曼教授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特质及组建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说明,明确指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和“一群教师”之间的本质区别;迈克劳林则对教师专业共同体对于学校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支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的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以使教师去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从而为学校走向成功提供适宜的组织与精神资源。
其实,新教育实验也一直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基于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比较有影响的新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有:新教育研究中心“相约星期二”沙龙、天津著名特级教师张万祥的班主任学习小组、温州苍南新教育俱乐部、河南焦作“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共同体、贵州凤冈新教育共同体、“镇西共读”阅读团队等,利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的散布于各个地区、学校的大大小小的毛虫群落(儿童阅读研究小组)与“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读书会”QQ群、构筑理想课堂QQ群,更是形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而充分利用专业共同体进行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评议批注教育作品、相互听课议课,也是新教育实验最日常的研究方式。
新教育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形成一个良好共同体宽松氛围的土壤。如果只是利用行政命令,而不是“尺码相同”的人的相聚,共同体这会流于形式。同时,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愿景非常重要,在活动中应体现其整体性的目标及阶段性的目标。每个成员都能在心中明白共同体的价值与方向,在团体活动中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与意义,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这是持续参共同体活动的动力,也是激活其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新教育还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需要引领与榜样。任何共同体都需要引领,引领者可能是校长,也可能是普通的老师。运城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描述他们学校的困惑:“如何读透一本书,如何将所读书目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如果在共同体中缺乏引领,会造成知识性的链接缺乏,使水平相当的共同体无法进行深入研讨,从而使活动大打折扣。”所以,在共同体内部缺乏这样的引领者的时候,要么主动寻求外部的引领者,把共同体放在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之中;要么共同体内部的人尽快成长,用阅读和写作擦亮自己,主动推进共同体的发展。
当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也是需要约束的。这些约束是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协商制定的,是大家的“契约”。我们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征集共同体成员的时候就曾经写道:
我们诚恳欢迎一切尺码相同的人加盟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尤其欢迎新任教师,以及师范学校的在志于成为卓越教师的学生,加入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希望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够具有如下标记:
1.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认同新教育理念,愿意和新教育团队签约成为新教育人并共同成长。
2.不是为了外在的声名,而是因为内在的成长而追求知识;不只是为了薪资,更是为了赋予生命以尊严而从事教育之事。
3.能够尽可能的参与共同体的讨论,并认真研讨讨论材料,做好读书笔记。每年阅读的底线是专业阅读100万字(相当于六七本书,书目见《新教育专业阅读地图》,或与地图中推荐书目相当的专业书籍),阅读要求以精读为主。
4.追求和保持知识性阅读的习惯,远离肤浅阅读。
5.与共同体内同伴之间彼此支持,乐于分享自己的阅读以及教育教学经验,让帮助他人成为一种本能。远离自大、阿谀及攻击,彼此欣赏,真诚批评。
2009年是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年”,我们正在努力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一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将以“教育在线—教师专业发展讨人论坛”(www.eduol.cn)为主阵地,汇聚热心于专业发展的实验者组成共同体。二是轮流在“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读书会”QQ群、构筑理想课堂QQ群中开展“相约星期五”研讨,将专业阅读、课堂教学彼此打通,使一大批实验者经过“相约星期五”的淋浴和岁月的考验,成为真正的高度专业化的教师。三是尽可能为实验者提供优质的实验资源,包括阅读书目及路径、绝版图书的电子版、高品质研课资料等。
我们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更多“码相同”的教师在这种共同体中彼此激励和温暖,创造一个基于网络的,以知识精神食粮的生活空间。
我们也坚信,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一定能够为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