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虚拟天文台】
题:群星的族谱——天文学星表纵览(2)
作者:余恒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自远古到现代,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借助各种技术和手段为天上的群星编目造册,这就是“星表”。这些星表已成为人类的宝贵科学财富,记录着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艰苦历程。
资料来源:虚拟天文台(微信公众号)
在第1期中,我们回顾了肉眼观测时代的天文学星表编篡历史,视力最好的天文学家们穷尽目力,望眼欲穿,也只看到一千五百余颗恒星。
弗拉姆斯蒂德被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任命为首位皇家天文学家,负责创建格林威治天文台,皇家天文学家兼任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的传统就是从此延续下来的。他的观测大大提高了恒星的测量精度,但因为觉得数据不够完美,迟迟不肯发表。1712年他的助手哈雷私自将观测数据拿出来以《不列颠星表》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为名引了400份 就是在这份未经授权的星表中,首次使用数字为暗星编号,称作“弗拉姆斯蒂德命名法”。1725年,他一生的心血终于由他的妻子编辑出版,名为Stellarum Inerrantium Catalogus Britannicus,这个星表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记录了2935颗恒星的资料,但没有使用数字编号。
1718年,哈雷发现大角、天狼和毕宿五三颗亮星的位置和托勒密星表中的记载相差很远。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天文学家们开始关注恒星本身的运动,距离以及亮度变化。
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和朋友合作试图用三角视差法测量天龙座γ的距离,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光行差”,并根据这个现象准确测量了光速。,他整理出60000多颗恒星的星表,这份宝贵的星表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作为遗产在后代中辗转流传,直到1776年才被牛津大学发现,分成两卷在1798年和1805年先后出版,因为其可靠的精度而成为近代星表的开端。
另一方面,在18世纪,恒星还不是天文观测的主要目标,当行星运转的秘密被开普勒揭开,由牛顿注解之后,彗星成了天文界的主题。发现一颗新的彗星,是将姓名写在天上的最便捷的途径。1758年是哈雷预言的彗星即将回归,但困难的数学计算让包括哈雷在内的许多人给出了错误的预测。
法国的天文学家梅西耶在这种不可靠的指导下夜复一夜地反复搜索,当他终于看到哈雷彗星时,却沮丧地得知有人已经在一个月前捷足先登了。他决定一边寻找彗星,一边将这些容易被误认成彗星的天体编成星表。到他发表在1784年《天文年历》上的星表最终版本为止,他已经独立发现了十几颗新彗星,确认了上百颗弥散天体。他的目录中包括星云、星系,星团,甚至还有双星(M40),因此也被称作“梅西耶星云星团表”。梅西耶星表作为第一个系统的深空星表,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把人们的视线带到了宇宙更深处,这些以M开头的天体作为天空中最显著,最美丽的一群成为今天的爱好者们观测最频繁的目标。
同时,天王星的发现者威廉姆赫歇尔也在梅西耶星表的影响下开始系统巡天,利用自己亲手制作的顶级设备寻找更多的深空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