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的是《大学科普》丛书中关于科学教育专题的一期读物,在这一期中我感受到这本书对于“科普”两个字的重视和贡献。
我就先谈一下第一次阅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想法。首先这本读物在整体排版上十分明朗清晰;它把握好了全局,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在每一篇文章中他们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人群中每个人自己的所想做的科普。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以科学教育为专题的书依然穿插着适量科技的篇章——十大科学发现和人物还有科学故事、科学小说等;它们不但没有削弱这本书的主题,反而使这本书更有趣,更富有文采。加上各个科学家或者学者的感想和他们默默贡献的事例,无不更加突出我们需要科普,我们需要全民科普。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任何一个八卦小事都会成为焦点,而科技方面的似乎冷门了一点。当中国量子卫星有重大突破时,没有大众给予他们鼓励;当中国卫星发射失败时,大众没有看到科学家们背后默默为科技付出的汗水,只是抱怨着,嘲讽着。我们这些人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硕果,却没有丝毫真诚的感谢,甚至连点表示都没有。所以我们需要科普,需要去关注闪着耀眼光芒的科学家,学者。
的确,当今我们缺少科普,需要科普。也许不是大家不想了解,或许是自己懒得去搜索或者询问;加上浏览器的新闻满篇基本是娱乐综艺;导致我们部分青少年写作文也不再歌颂那些真正淡薄名利的科学家,取而代之是一些靠着吃瓜群众给热度的明星艺人。现在科技在进步,科学家在奋斗,而我们这些享受着种种高科技的人为什么不能多了解,多支持科学。《大学科普》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有中国代表性的大学教授和学者的精彩论文,也有所有为科普贡献的教育人士一针见血的观点;让我想不到的还有我们大多数年龄段学生的科普文章。这一些不同的文章一起形成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目前科普的一个缩影。正是如此,《大学科普》这一本读物有了它独立存在的意义。我也相信正是这样,所有编辑者以及老师、学者和教授有了坚持不懈的动力。
谈了这么多片面笼统的观点,下面也说说这本刊物在内容上我的感想。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这本刊物上有我大学,中学老师的文章。也许熟悉,所以有更多感触。这几位老师他们虽然从事不同教育领域,但是都围绕着科学教育,如进行解释说明设立科学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的意义以及前景的大学教授们,这一切正是为科普,为科学贡献一份力量;而中学教育中也进行展示所设立的科普基地以及里面的科技项目,这正是激励一群群花季或雨季少年能够接触科普,感受科普,创新科普,发展科普,贡献科普。
这只是《大学科普》丛书中的一本,也只是其中一个专题。但它让我看到每一个教育大家为中国科普所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有各位顶级科学家在没有掌声,高处不胜寒的巅峰依然奋斗着,这也是《大学科普》给与每一位大学生以及未来祖国栋梁的最好诠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