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8
月 10
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 发表了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团队的重要成果。中国科学家们
利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 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再 加上今年
6 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中国科学 家们提前完成了“墨子号”量子卫星预先设定的三大科学目标。
https://wx3/large/bed1ae0dgy1fjqyth5fi3j207e052wgv.jpg
一、科研团队提前一年完成三大科学目标
被称为“幽灵粒子”的量子,是指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原子、光子等微观粒子都是量子的表现形态。由于量子具有叠加和纠缠等神奇特性,量子理论已经催生了很
多革命性的技术,比如晶体管、激光器,甚至最前沿的量 子通信和量子计算,而量子科学研究也成为国际最前沿的
探索领域。
2016 年 8 月 16 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
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瞄准了量子研 究领域最前沿的三大科学目标: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潘建伟院士介绍,这三大 科学目标,科研团队原本预计在两年里面完成,但没想到
一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而这也为我国继续引领世界量子 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s://wx3/large/bed1ae0dgy1fjqyvcflmgj207905igo3.jpg
二、“墨子号”的神奇使命
“墨子号”的这三大实验有何意义?未来会对我们的 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
量子密钥分发: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 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与经典通信不同,由于量子具有不
可分割和不可复制等特性,量子通信被认为是目前已知不 可窃听、不可破译的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此次科研团队
成功实现星地之间千公里级的量子密钥分发,打破此前最 远纪录,并大幅提升密钥的传输效率。
应用:通过量子卫星实现远距离保密通信。由于外太
空光信号损耗非常小,而且卫星具有方便覆盖全球的独特优势,量子卫星被认为是建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关键的
技术基础。潘建伟院士介绍,以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为基础, 将卫星作为中继,可以实现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密钥共享,
意味着遥远两地的用户通过共享量子密钥,就能够实现绝 对安全的保密通信。
https://wx3/large/bed1ae0dgy1fjqz1j4yvtj207f05jn0x.jpg
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是奇特的量子力学现象。通
俗地说,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就像有“心灵感应”, 无论相隔多远,一个量子状态变化,另一个也会相应地发
生改变。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
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墨子号”卫星,从太空将一对 相互“纠缠”的量子“分发”到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两
个地面站,发现在两个相距超过 1200
公里的实验站之间, 量子的“纠缠效应”仍然有效,并通过数千次对量子的实验,
检验了这一成果。
应用:验证超远距离作用为量子网络和远距离通信提 供实验手段。专家表示,在地面的两个地点之间建立量子
纠缠,可为未来的量子网络和远距量通信研究提供一个非 常好的实验手段。这种技术也为未来在空间尺度检验广义相
对论,为未来探索物理学的领域提供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 量子隐形传态:时空穿越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在量子
世界中,这种时空穿越的现象却真的存在,这就是“墨子号” 的第三个实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通俗来讲, 就是将甲地的某一粒子的量子态信息在乙地的另一粒子上
还原出来,就好像进行了一场“星际穿越”,但粒子本身 并未被传送。而我国科学家,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
首次实现千公里级的量子隐形传态。
应用:量子世界的“时空穿越”为空间量子物理学等 研究奠定基础。和量子密钥分发的保密通信等实用性前景
不一样,量子隐形传态还处于非常前沿的科学探索阶段。
此次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地星之间的量子隐形传态,为未来开展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等研究奠定了
可靠的技术基础。
三、未来一年将开展多项空间实验
“墨子号”量子卫星的设计寿命为两年。未来一年时间, “墨子号”将进行哪些探索性的空间科学实验呢?
潘建伟院士介绍,目前我国已经跟奥地利、德国、意 大利等国家进行合作,可能从下个月开始探索欧洲和亚洲
的洲际密钥分发的可能性。
此外,“墨子号”是处于距地球 500
公里轨道的低轨 卫星,单颗卫星无法直接覆盖全球。为了让量子保密通信
技术更好地走向实用,量子卫星必须突破白天远距离传输 的关键技术,实现 24 小时全天时通信,并通过像北斗卫星
一样的“星群”组网方式,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全球量子保 密通信网络。
潘建伟院士表示:希望在“十三五”末期能够发射一颗、 两颗乃至数颗应用型的量子实验卫星,然后把这个技术推
向极致,能够尽快地在一些重要的部门加以应用和推广。
资料来源:《大学科普》2017年第三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