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火炮与弹道学专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鸿志
(2015-06-29 20:41:18)分类: 科学人物 |
火炮与弹道学专家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鸿志
Chinese Academician of Engineering — Li Hongzhi / Li Chenxin
撰文 / 李晨鑫
他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伴随其童年记忆的是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因为他心里明白, 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强大,
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1961年, 他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 而后留校任教,
继续从事火炮与弹道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几十年风雨兼程,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 就是前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我国火炮与弹道学专家李鸿志。
李鸿志教授, 长期从事国防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是气体动力学及相关学科——弹道学、 高速发射技术及工业爆破灾害力学等。
完成论文、 报告、 教材80多篇(部) 。 其主持或参加的多个科研项目, 亦多次获得了国家级、 省部级等不同级别的奖励。 此外,
李鸿志教授还因其在国防科技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于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孜孜不倦 求致科研终成果
忆往昔青春年华, 人生之中, 总有那么一段 “激情岁月” 。那些年, 李鸿志求学于南京炮兵工程学院, 致力于火炮与弹道学的学习和研究。
也许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 他脑海中也时不时地会闪掠过那青春年华所该拥有的美好与自由。 但他心里明白, 一味地贪恋舒适与安逸,
无疑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他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 都有着一颗火一般炽热的报国之心。 推动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是他的梦想。
在梦想和责任面前, 他选择默默地坚持, 不懈地努力。 求学之路,伴随于他的似乎只有那终日游走的研究室以及那从未间断的数据计算。
别人眼中的乏味和枯燥, 是他眼中对自己的建塑,是对祖国国防科技的建塑。 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卓绝,
也换来了他在弹道学研究领域骄人的成绩。 他在总结国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创立了弹道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中间弹道学。
他在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膛口流场结构及形成发展机理, 膛口冲击波分布规律、 危害性质及控制技术, 膛口焰的物理-化学特性、
点火与爆燃条件、 抑制的技术途径,火炮的后效作用及膛口装置优化设计理论, 弹丸的扰动及散布的最佳控制等方面,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建立了解析与数值模拟的试验方法, 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解决了 火炮产品中几个主要的技术关键问题。 在他的主持下,
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中间弹道实验室和灾害力学实验室, 发展和创新了瞬态测试技术,
使之成为国内瞬态流畅测试技术实验研究基地之一, 从而令中国的中间弹道学科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身教言传 甘为人梯育桃李李鸿志教授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弹道学专家、 博士生导师,至今已从事弹道学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三十余年。
自1961年起,他便积极地投入到了教学领域的第一线。 在他看来, 科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传承,
国防科技的发展, 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一代人, 而是应该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还要为之积极寻找和灌输“新鲜的血液” 。 不管何时,
李鸿志教授都非常重视科技新人才的培养及学术研究队伍交接班的问题。 在其组织和领导下的科学研究室中, 除了科研工作者,
其中也不乏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或博士生。 除了在科研知识的教学上, 李鸿志教授还非常注重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人。
他要求自己所带领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 在做学术研究时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故而无论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
抑或是在寒暑假等节假
日, 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实验室里。 以至于在那时, 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总是传着这么一句话: “寒暑假找李鸿志教授,到实验室去,
准没错。 ” 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 李鸿志教授始终保持着一个原则, 便是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领者而非束缚者或提携者,
必须充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激发其学习潜力。 科学的发展,不能只是一成不变的传承, 更需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无论是对自己的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 他都是这般。 曾有人采访李教授, 问他是否会特别关注自己孩子的教育成长。 李教授只是淡淡地回答:
“我对孩子们的要求只有两个字——自强, 他们自己努力, 不给我找麻烦。 因为我跟他们讲清了一个道理:
就算我能帮你一件事或帮你走一次后门, 但我不可能帮你一辈子。 ” “无论是身为人师还是身为父母, 做出榜样,
也许比跟学生或孩子讲一大堆大道理有用得多, 不是么?”而就是这般, 他前前后后培养了40多名博士、 硕士, 身教
重于言传, 李鸿志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人传递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十载耕耘 治校办学勇担当
1988年, 李鸿志教授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从一名多年从事国防科学研究的弹道学专家再到全国重点大学的校长, 对他而言既是一次转变,
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在他眼中, 要处理好专家与学校管理人员两者的关系, 是有难度的,而且行政管理上的众多事务,
也会使他很难集中精力搞科研。 但最终, 李教授还是选择坚持下来。 他作为一校之长, 如果做得好, 学校一日千里; 如果做得不好,
那换来的可能就是失败。 在学校改革的前期, 李鸿志教授意识到, 必须要拓宽现有专业, 培养各方面需要的人才,
从而实现学校由军工院校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性转变。 因而李教授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 这也为学校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期间, 李鸿志教授心里明白, 学校要发展, 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校园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故而他着重于校内的人才培养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同时也在学校的向外开拓、 吸引海内外人士支持办学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 同时,
他还十分注重校园学术研究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 不但使南京理工大学的有关实验室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成了国内从事该项研究和实验的主要基地之一, 而且还推动了我国弹道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与美国著名弹道专家联合发起,
于1988年在我国首次召开了国际弹道学术会议。 从此, 中国成为了国际弹道会议成员国。
他还促成了学校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同承担德国大众基金项目研究, 并联合培养博士生。 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李鸿志教授便提出
“企业生产的是产品, 我们培养的是人才, 落脚点是提高办学效益, 勇于探索治校办学的新路子。 ”对于治校管理,
他始终坚持把管理和学术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一点一滴中, 逐步获得改革的成功。 在他任职期间, 南京理工大学发展很快,
校内建立了机械、 化工等八个分院。 一支1000多人的科研学术梯队已形成。 在全国的上千所高校中, 每年的评比, 包括经费、
成果、成果的档次、 取得的专利、 论文专著数及水平等都名列前茅。用科研带教学, 出现了水涨船高的喜人局面。无论是作为求学之人、
育人之师、 科研专家还是高校校长。 李鸿志教授总是坚持着一个原则, 即脚踏实地, 用一点一滴的积累,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 我们看到了这位弹道学专家的内在动力, 一场看似没有边际的征程,他却总是以一个永无止息的行进者角色,
无怨无悔地向前走,开辟着通往未来的黄金大道。
参考资料:
1.李茂山:“弹道学专家——李鸿志”,《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3年第4期。
2.“火药与弹道学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校长李鸿志教授”,《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1994年第1期。
3.卜承志,刘维荣:“科技发展呼唤着档案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鸿志教授一席谈”,《档案与建设》,1995年第10期。
4.刘小湄:“从专家到校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鸿志教授”,
《科学大众》,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