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认识马大猷先生吗?——评《马大猷传》

你想认识 马大猷先生吗?——评《马大猷传》
撰文/籍顺心
《马大猷传》出版了。
作者张家騄先生接到科学出版社的样书即给我来电话,并说寄了一本给我。
认识张老师多年,也向他请益颇多,特别是在出版马大猷先生论文集和生平的时候谈得更多。之前我即向张老师建议:希望由张老师就马大猷先生学术思想做一些深度的思考和总结,将先生的学术思想,“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目的不仅仅是记录、宣扬先生学术思想,“弘扬师表”,更主要是用先生学术思想启发和助益我们后学;张老师作为先生的大弟子,追随先生学习、工作、科研几十年,亲自参与见证了马先生学术思想及科研成果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且自己学有所成,造诣极高;同时也作为中国声学发展的参与和见证人,应该是马先生学术思想阐扬的最佳人选,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老实说在读《马大猷传》之前,我心存疑虑,这个疑虑也和张老师说过,那就是怕《马大猷传》写成马大猷生平。古今中外,就师承而言,特别是重要的学术思想的师承而言,真正能够做到“继往”的已很少,能够“开来”的就更少。当我读了《马大猷传》之后,我看到了作者的“良知语”,“凡具良知之知识分子,必以自己的良心、理性、知识应对时代之问题,并为开启时代之良心、理性、知识而言说。”马大猷先生如是,马大猷学生也如是。
有幸从1995年起即跟随马先生做《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并被任命为常务副主编,多次参与马先生论文(集)及马先生生平的编辑出版,自认对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果是了解的,但当我读了《马大猷传》之后,我不禁问我自己:你真的认识马大猷先生吗?
《马大猷传》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认知马大猷先生学术思想,重新体会那些我们早就熟知的学术成果,赋予它们应有的价值。也让我们重新认知科学的本质。
1.科学应当造福社会
马大猷先生说过:人的学术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所以是非常珍贵的,应把有限的学术生命用到对社会有益的课题上。《声学学报》稿件录用标准与创新性、学术价值并列的就是应用价值。科学应当造福社会,可以说是马先生学术思想之一,也可以说是科学的本质之一。《马大猷传》从第一章的身世、成长,到第六章的爱国惜民、仗义执言,全书贯穿着马先生“强烈社会担当精神”,而这种精神既得益于他所受的教育,更得益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知、自觉,而这种自知、自觉更践行于先生科研工作的一生。
2.科学应当笃实
科学的精神之一是“真”,做学问做科研需要笃实的精神,这也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具备的品质,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创新离不开笃实的工作,只有笃实的精神才能造就笃实的成果,只有笃实的精神,才有可能“进行别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国际声学委员会主席Blackstock, D. T.对马大猷先生非线性声学工作的评语)。《马大猷传》第五章对马先生及其弟子刘克教授所进行的非线性声学研究和成果进行了着重的介绍,而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不基于研究者笃实的精神和研究积累。正如此非线性科学重大项目负责人谷超豪院士说:“非线性声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很重要,它对非线性科学中非线性现象共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源泉和支柱。马大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非线性驻波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有重要突破和建树,在实验上也有一系列新成果,学术思想很有独到之处。”非线性声波动方程和它的行波解,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得出来了,100多年来行波的非线性声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驻波的边界条件使人们无法得到满意解。马大猷和刘克对非线性驻波问题的成功解决,就为建立大振幅简正波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大猷传》使得我们重新学习、体会、审视和认识那些我们早已熟知的先生众多的学术成果及其价值。
3.科学应当质疑
没有批判性思考,就不会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现问题;不发现问题,就没有思考的着力点,就不会有所发现,就不会有创新。《马大猷传》从马大猷先生“60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哲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对马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总结。马先生对“发表的论文,也总是要求要有新意,也就是创造性。科学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批判性和创造性。批判性就是对理论和假说的检验。创造性则是拓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这种质疑精神伴随先生的一生。《马大猷传》特别选取了先生从1937年初到美国留学到2007年生病前,一直思考的“房间简正波”工作和“现代理论声学基础”一书为例,仔细阐述了这种精神,马大猷“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中,数学处理只是一种工具,而关键在物理的深入洞彻力,在物理见识”,“他认为非线性驻波问题之所以无人问津,问题不在于数学工具而在于物理认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方向看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爱因斯坦),也因为“在探寻客观真理的征程上,人们的认识总是不完善的,不断发展的前进的。因此科学成果也要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就需要开展科学批评。可以说批判性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助推剂。”(张家騄)。
4,科学需要“继往开来”
师从天才幸甚,得英才而育之幸甚。马大猷无疑是幸运的。读《马大猷传》我们不免有天纵英才之慨,甚或些许忌妒。《马大猷传》详细描述了马大猷先生为学、为师经历,不仅展现了先生志于学的胸怀,也展现了先生“教书育人、任重道远”的情怀。科学需要“继往开来”,而在师承关系这一涉及几代人的“继往开来”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老师”。读《马大猷传》我们会发现先生对他的学生们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研问题的感觉、思维和处理方式。正如Harriet Zuckerman在分析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后总结道:“徒弟从师傅那里获得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思维风格’,而不是知识或技能。”我们同时还发现这些又是先生从他的导师身上学到并有所发展的。“继往开来”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知识的突破。“继往”不论是师承,还是知识,彼此间有相当多的附着和依赖,对学生既是庇荫,更是其创新的滞碍;“开来”则是学生认知能力对相对知识层面的突破(insight),大多时也是思维方式的突破,甚至于思想的突破。从经典物理声学,到电子学时代声学,再到泛在信息时代声学,就是典型的突破和“继往开来”。《马大猷传》展示了大猷先生为学受教和为师施教的诸多事例,今天我们如何为学、为师?读《马大猷传》我们也许应该反思,也定会有颇多的启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
春风大雅容万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大猷先生的文字读来即有此种包容、不滞、直达物理深处的感觉;《马大猷传》则又多了一些感之事物、发之情理,多年亦师亦友之情沉淀后的理性。如大猷的文章不可以速读,《马大猷传》也是需要慢慢读得;它以旧式而优雅的风格记叙了先生太多的事与理,并用这些事与理串起了声学界几十年来诸多的人和事,以及所经历和面临的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奥妙,且颇富传奇。王蒙说过:阅读可能是消遣,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劳动。它是学习与自我的洗礼,它需要一定的精神的紧张度,它需要提升自身精神品质的攀登志向。它需要钻研、想象与求证、复核的过程。马大猷学术思想及其文章已成为经典,而经典是绕不过的高山,特别之于声学后学,《马大猷传》是我们攀登这座高山,站得更高,看的更远的向导。
你想真正认识一位大师吗?请阅读《马大猷传》吧,你会结识到一位值得景仰的学者。http://s7/mw690/003uENFrgy6FBqGD6m25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