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跟你这么说】老齐就书法临摹和创作谈几个问题
(2015-08-15 22:41:17)
标签:
佛学 |
【没人跟你这么说】老齐就书法临摹和创作谈几个问题----为唐山·首届临摹与创作提高班所写
齐玉新
首先我们要确立一个观点:临摹是书法的必经之路,除此,没有别的道路!
为什么要临摹?
1、临摹是学习古人的经典技术。
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技术,而后上升为艺术。为什么最后上升为艺术了?因为技术含量提高了,技术复杂了,技术能够承载人们的情感、情绪、品味以及审美追求了。技术最后有个规范和法度了,这也是写字为什么称之为书法的原因之一。法度!
简单机械的方法和技术,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比如用电锯锯木头。
临摹,一是学习古人如何用毛笔正确、合理的使用毛笔这个书写工具。因为,书法自古以来,很多书论都是极尽各种语言文字的表述,可是这种表述往往因为我们对于古文、训诂等缺失、误读、语境的不同,而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古人的意思。
比如,中锋用笔是什么样的?侧锋用笔是什么样的?中锋和侧锋用笔的不同在哪里?什么时候使用中锋?什么时候使用侧锋?哪个朝代哪种书体使用侧锋?中锋册封怎么变换?著名的绞转笔法到底是什么?这些东西,往往通过我们对于古人的书法临摹,能够迎刃而解。
二是学习古人结构的方法。我们现在人,都受到了现代美术字的影响,包括结字方法、包括笔画顺序。而古代,书法或者毛笔字,都是手写的文字,古人从小到大看到的就是手写体问题,那么,手写体文字自然就少了刻板的框架,这种古代文字他完全都是人用手写出来的,手写,就一定多了一份自然地成分,那么手写也就因势而就,因字赋型,这才是汉字最基本的形式。先人造字,从开始的图形(具象)一直演变、推进到笔画构架的文字,具有了更加复杂的抽象性,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特点。那么,临摹就让我们掌握了具体每个字的写法,也会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方块形”。
三是学习古人处理手写体文字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笔画多的字怎么写?笔画少的字怎么写?两个字或者几个字聚集到一起的时候怎么处理?一篇字怎么处理?这就是章法的问题。书法,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就是:笔法(笔画)、字法(结构)、章法(布局)。这些,只有临摹才能获得经验。
临摹,要注意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
1、线角度:要注意每个笔画的角度是什么样的。
2、线位置:要注意每个笔画与每个笔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字中放在什么位置。
3、线长度:要观察到一个字中不同的笔画,哪个长、那个短,长多少、短到什么程度。
4、线宽度:很少有人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粗细对比,往往写成一样粗细。笔画失去了粗细,结构内部的空间(内白)肯定也就不准确了。
掌握了以上四点,你就基本能够仔细的观察字帖了,于是你也就能够把一个字临摹准确了。
孙过庭书谱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书法至理名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这么十个字,就是书法学习的《葵花宝典》。
察,是指观察。我发现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之所以临摹不准确,或者用了一辈子的时间都没有把字写好,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观察。你看不到细节,那么你就永远是似是而非,你就永远分不清麦子和草。观察,除了按照我前面说的四个要素之外,还要学会看笔顺,从第一个笔画起笔开始,顺着书写的脉络往下看,这样你看到的字才是活的,才具有立体感和流动性。察,就要多看、多体会、对着字帖发呆。
拟,就是模仿。只要你观察到了字的细节,把字帖看明白了,模仿就很容易了。你看不到,你绝对模仿不到。模仿,开始的时候,大家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控制能力的问题。很多人手不听使唤,这个没关系,谁开始的时候都这样,王羲之当年也这样。熟能生巧,只要你坚持不懈的按照正确的书写方法训练,很快就会进步。
我曾经说过,学习书法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观察仔细了,然后你就有可能写出来。就是,首先你的脑子里面先要有一个模糊的字形,慢慢的让它更加清晰,然后用手把你脑子里面的字形写出来就行了,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脑子里面一团浆糊,你的手肯定写不出来。所以苏东坡说的胸有成竹,也是真理。画画也是如此、写作文也是如此,包括过马路都是如此---你没有一个目的地,你都不知道过马路要去哪里,那过马路干嘛?!对吧。
还要强调一点,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学书法,你一定要学会推理,把自己当做一个探长。面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残纸碎片,面对摆在你面前的一桩桩悬案,就这么多线索,你要会查找蛛丝马迹,你要会假想,大胆推理,形成你自己的思路,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字帖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汉字,里面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比如,你会发觉---这到底是用什么毛笔写的?硬毫?软毫?这是什么纸张?生纸?熟纸?这字有多大呢?通过线条的质感和墨韵,你能够大概知道这些。
还有,通过曲线,你还能判断出古人是悬肘写的,还是枕腕写的。还能看出来古人哪里蘸墨重新起笔了,哪里写得犹豫了。。。哪里用力了、哪里没用力。。。哪里写得快、哪里写得慢。。。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节奏吗。当你把这些都看明白的时候,你眼前的字帖不就是活的吗?你不就仿佛看到了王羲之当时书写《兰亭序》的样子和场景了嘛?当你能够把这些都看明白的时候,你只需要把手训练的听话就行了。容易吗?很容易,如果你不深入的投入的去和古人耳鬓厮磨,你会觉得书法好难,比做买卖当官都难。
以上是我简单的讲一下临摹的有关问题。学习书法,还有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那就是----我临帖很像,但是就是不会创作。这种话我经常听到,听了之后,其实我内心是很持怀疑态度的。
为什么呢?你临帖很像,居然不会创作?鬼才会相信!
临摹,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实临。就是对着字帖一笔一划的规规矩矩的临,力争做到很像。越像越好!
当你可以做到这样了,第二步就是背临。就是,你把字帖拿开,然后自己默写出来字帖里面的字,然后对照字帖,看看哪里不像。不像的地方,就是你的盲点和盲区,是你没有掌握和没有记住的地方,这些地方你要对照字帖去改正。
当你都能够很准确的把字贴上面的字默写出来了,那么给你一个内容,比如一首唐诗,你还不能写出来吗?至少你总能够把这首唐诗里面的某些字(字帖上有的)写出来吧,这种方法就是最初级的“集字创作”,谁都经历这个过程。
那么,字帖里面没有的字怎么办?
一是,偏旁部首你总会写吧,按照字帖的结构特点,去组合。《怀仁集圣教序》里面就有很多字,王羲之没写过,怀仁和尚就是用偏旁部首和半个字这么组合在一起的,你看不出来吧?
二是,学会举一反三。比如,会写口,里面加一横你就会写曰。会写日了,你就会写目。会写家了,你不会写蒙?会写当,你不会写富?这个能力如何训练和锻炼呢?就是要求我们大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归纳。
如何归纳呢?
一是找类似的字形。比如:上宽下窄的字怎么处理的。左右对称结构的字怎么安排。。。。
二是找类似的字。比如家和蒙。萝和梦。大和天。富和当。。。。
三是找偏旁部首的规律,这样也很容易组合字帖里面没有的字。
四是找带有强烈特点的笔画。比如:三点水怎么处理、转折怎么处理、米芾的蟹爪勾、苏东坡扁平的宝盖头和粗粗的撇脚、王铎的缠绕、张瑞图的尖锐。。。
还有,很多人无法从临摹跨越到创作,其主要问题还是临帖的问题。
1、你没有熟练掌握古人的用笔方法。一旦离开字帖,点横竖撇捺你就不会写了。
2、你没有掌握古人的结构方法,离开了字帖,临过的字也不会写了,这说明你缺少背临的过程。
3、你脑子里面没有清晰的图像,给你《兰亭序》你可能会认得出,但你并没有熟悉《兰亭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你跟你老婆朝夕相处,可是我问你一些你老婆的面部细节,你能说得上来吗?比如你老婆嘴角是什么样的?仁中有多长?眼角的延伸线跟嘴角是否是一条平行线?这些你可能真的说不出来,那么你也就描绘不出来,你更画不出来。这就说明,熟悉和观察是两回事!
制约临摹的最大问题,我深以为,是很多人不会临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都会错误的认为并实践着----我们都在用尽浑身力气,去模仿古人笔画(线条的形状),以形状很像为最高目标。但是,这会永远束缚着你的思维模式乃至真正的用笔方法。这样的话,你这辈子可能永远在写字的时候,都在刻板的要求自己要按照字帖的笔画形状去写出来,这辈子你也就会写这么一个笔画形状。
笔法是什么呢?笔法,就是写字的手法。我这么多年一直强调---手势!手势,是啥?手势就是古人写字的动作。古人的笔画形状,最初从图形到抽象的线条,比如撇,起笔重收笔轻,这都不是古人瞎琢磨出来的,是手势造成的,是古人在长久的书写劳作中无意中因为手臂、手、姿势形成的。
我们在临摹的时候,一定要把侧重点放在去揣摩古人某个笔画的书写动作上去,把动作给他复原或者还原,这样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笔法。比如,很多人无法把书写连续起来,总是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写,类似搭积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你没有把动作揣摩明白,你学到的仅仅是机械的动作,充其量你是一个平面模特,只会站着不会动。我们要把所有动作连贯起来,这才是舞蹈,舞蹈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当你,能够把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的手势学会了,只要手势对,笔画就不会出问题(不管形状如何)。这也是为什么说,从魏晋到当代,那么多优秀的书法家作品虽然各异(比如颜真卿和王羲之的不同)但他们都是二王一脉,这是因为笔法的一致性和传承性的统一。
这很类似与武术,当你学会了直拳、躲闪、脚踢,你还会拘泥于套路中的每个动作的标准吗?你的目的是对抗、是击打,而不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摆造型。书法也是,临摹到最后,你的目的是信手挥洒,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字库玩。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章法的问题。章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宣纸上书写。其实又很复杂,有的作品很精彩,不管认识不认识,一行行、一组组、一块块的墨线就让你激动,这就是空间的处理和布置。别以为古人就是随手写写,的确他们都是随手写写,可是他们并不是随手写写。为什么?
1、古人说不定胸有成竹,内心早就知道这张纸怎么涂抹了,只是他们不说。
2、他们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和章法模式。
3、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
这些,我们都要高度重视他们,别让古人把我们骗了。所以,在学习古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重视章法,学会分析章法。比如:哪里重、哪里轻,哪里浓,哪里淡。哪里是单字,哪里是字组。重复的斜线怎么处理,相同的字怎么处理,笔画多的字怎么处理、笔画少的字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