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3uDQY8gy6T29WJFAd81&690
江吟:男,
1963年出生于浙江淳安,硕士学历,编审。现任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总编,系西泠印社集团公司董事。
艺术职务: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教育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全国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所获荣誉称号: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奖”;
浙江省书法特级教师称号;
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称号。
他,颜体为骨又形骸飘逸—记书法家江吟
江吟之印象
以是豪放的,但是外在一切掩盖不了他不时的灵光一现,总是能用容易发现美和不凡的眼光化平淡为惊奇、化腐朽为神奇,在生活里这样的人会成为他人的一缕阳光,甚至有时候爆发的能量会成为一团光晕,吸引着人们积聚到他周围,享受愉悦的温暖和智慧的光辉。这样的状态其实跟艺术创作的状态有着微妙的异曲同工之效。而江吟先生无疑是位有趣的人。
交道不用太深,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就会透露一个人这样那样的信息。一次跟江吟同席用餐,席间有地产界、广告界、医药界、军界的精英,还有他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忘年交。在座的人大都事业有成,但是言谈举止间可见他们对他由衷的敬重。能让一干成功人士心悦诚服的人会是怎样的人?而那些能让学生爱戴成为师友的人,大家多半有经验可以套用,一定是在学生时代让我们最最敬重的优秀老师。古人说:“谈笑 向来窃以为,有趣的人未必会是个艺术家,但好的艺术家在生活里一定是个有趣的人。这几年来打过交道,采访过的艺术家说很多未必,但肯定不少。这个想法被自己印证,拿来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有趣的人可以是沉默,也可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此反衬自身的“有龙则灵”。这基本跟那天我的感慨差不多,只不过江吟那日只是无意识的充当了一回“被看的对象”,古人刘禹锡则是在自白。江吟最大的自豪就是朋友遍天下。
江吟说起自己,明明不简单的经历总是被他说得平淡如水,虽然他不是不健谈。屡屡见到他跟朋友谈笑间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所以,只能说他不善于评说自己,在媒体面前他尚不懂得包装推广自己。跟一些能准备厚厚的采访资料很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家相比,这个能让西泠印社出版社在短短几年中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人却根本拿不出一点那类资料。对于采访,他能推就尽量推了,除非为了配合出版社的业务。实在推不掉的采访,报道出来也早被他散落何处而不得知,木讷得可爱。他的能人形象在这点上形成的反差,倒显出他的纯朴敦实来,也相当有趣。联想起江吟自吟自勉的一句诗来:“小河瘦了,把秋的丰实让春去喧哗”。
江吟趟过的三条河
回看江吟40余年的人生,会有个很有趣的发现,他生活的地方都跟水分不开。就连他的出生地淳安某处,由于新安江水库的建造,如今也已是水底龙宫。从童年松阳县河头村的小溪,到耕耘二十载成为青年书法教育家的松荫溪畔的松阳师范学院,再到西湖边的西泠印社担任出版社社长。这或许在冥冥中注定着什么,代表着多情善感、永不枯竭的水对于艺术家敏感的心灵的一路眷顾,而他的人生迁徙让他有了一个又一个“故乡”,江吟在精神上一直怀有悠远的乡愁,这种“乡愁”让他在文化上不断回望,对于传统艺术深深的眷恋着。
童年时代,正是整个中国动乱的年代,那一代许多人就因为历史原因在文化上出现断层,而身处偏僻山村的江吟虽然在文化学习上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能有很好的学习环境,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幸运的是松阳的秀山丽水让他陶醉其中,艰辛的生活使他懂得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为山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母亲,既对他的古典文学作了启蒙,更教会他如何善良诚实的做人。
十六岁那年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进入高校,面对知识宝库他就像饥渴的海绵吸水一般,以农村孩子的刻苦和坚韧夜以继日地读书、练字,对古典文学书法情有独钟,一旦进入这个领域,他发现自己如鱼得水,那似乎就是他与生俱来应该涉足的领地。古典文学跟书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人书法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书法一条贯穿的道路。对于古典文学的素养让他在学习书法中如虎添翼。加之他的书法有幸得到朱关田、骆恒光二位良师的指导,他的书法突飞猛进,而他也从原来的功利色彩的想法转变为自觉的艺术追求。每日临池不辍,汉隶的质朴自然、严整精密,魏碑的生动空灵、豪放奇伟,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柳、欧、赵……无不临摹于手烂熟于心。
毕业回到松阳,来到松阳师范学院担任“文选”和“书法”二课的教师。教学之余不忘临池,生活起居的小小房间几乎被笔墨纸砚和各类碑帖书籍完全占据了。他的书法作品不断被各种专业刊物刊用,知名度迅速扩大,不少高校邀请他前往执教,但被他拒绝了,他对于自己生活过的这片土壤怀着深切的情意,对山村教育事业充满热情。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极尽所能推广书法教育,桃李满天下,向全国的教师传授书法教学经验。并主编了我国首部探讨中师书法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著作——《中师书法教程》。并参与编写了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等教材。作为一名教师,他在1995年获得了“曾宪梓教育奖”。由于突出贡献,1997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浙江省“特级教师”称号。
2002年,江吟39岁。在将要迎来人生的另一个十年之际,江吟的心总是不能平静,在书法教育上他似乎已经将自己的才能全数发挥了,再走下去应该有一个新的目标了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西泠印社出版社公开向社会招聘社长,江吟意识到这是生活的另一个目标在向他招手。西泠印社的深厚文化底蕴几乎妇孺皆知,能够在这样一个文化单位工作对于自己艺术造诣的提高将会非常有帮助,而且通过图书的发行更容易施惠天下学子。他去参加竞聘,一个山里娃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后台,完全凭个人才能折服了大家。走马上任,发现当时的西泠印社出版社几乎百废待兴,而他从松阳来到杭州也是一切从头开始。年近不惑的人,何苦折腾?这种不理解可以想见,他的艰难更可以想见。中间的过程却在江吟的口中像匆匆翻过的书页就过去了,他没有多说,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图书销量排行榜中,美术图书类进入前十名的常有“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字样。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日本藏吴昌硕作品精选》获得浙江省树人奖特别奖,类似的自然不止这一本。这,就是江吟叙述自己的方式。
江吟的艺术人生
江吟的身份是多层的,是教师、是领导、是文化产业的先锋、是书法家。很复杂,让我在写他的时候总有举笔维艰的困难。不过,心里是再清楚不过了,艺术家如果简单,或许就出不了艺术了,艺术与生活是无法隔离的,没有多彩多面的生活,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从何而来。江吟的幸运在于能够把生活作为艺术的土壤,坚实的一路走过来。就像他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厚度的艺术家是脆弱的,“书法家靠勤奋临池是远远不够的,你的人生,你的人品就是书写在你的手下。”
江吟的艺术之路伴随着生活起承转合。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他浸溺其中,获取滋养,对书写古诗词非常热爱,在书法上深受二王、颜真卿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接着地气,表现雄秀端庄、和谐正气。字的结构端庄厚实,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则深厚华滋、平实灵动。这时候他为人师表,立志传扬传统文化,虽是青年但心怀凝重,颜真卿“家国天下”的处事为人对江吟的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刻到了他的骨子。同时在书法上,虽然江吟后来有了一些蜕变发展,但是“颜体为骨”的本质没有改变,依然讲究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
到了西泠印社出版社,艺术交往的圈子更大了,江吟又是个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非常喜欢跟同行前辈甚至后辈交流,这样的交流带来了他艺术上的飞跃。他对于传统书法有研究也依然怀有热情,过了不惑之年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开始越来越看重林散之、弘一的书法,对于他们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的境界非常推崇。江吟的书法开始出现一种非常独特的个性,既端庄秀丽,又情韵缥缈,时而拙朴,时而飘逸,时而遒劲,时而温婉,看似矛盾的元素在他的笔下却能合理统一在一起。这种统一除了体现在笔法上,也利用书写内容和字的和谐来实现。无论是行书、楷书甚至是草书,他笔下的字都好像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唯美”是他不变的主题,对于将书法写得支离破碎的那种试验他一直是不敢苟同的。他常说,作为一个出版人,他还是个新人,正在努力探索,发奋工作,还“在路上”;作为一个书法家,他还刚入门,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特别是到了西泠印社出版社,在这名满天下的书法篆刻团体中工作,对他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要越发全身心投入工作,艺术上要像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以期更上一层楼。
如果要对江吟进行一句简单的描述,我想,可以说他就像他的字一样,颜体为骨又形骸飘逸。他骨子里是一个有着社会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保持着中庸为正的儒家姿态,但并不会因此谨小慎微,反而能够豪爽有胆略,这点又很类似实业家的气质。内儒外道,据说是最符合如今历史潮流的形态了,难怪他成功。
底蕴深处“写”人生——记出版人书法家江吟
交道不用太深,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就会透露这样那样的信息。一次跟江吟同席用餐,席间有地产界、广告界、医药界、军界的精英,还有他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忘年交。在座的人大都事业有成,但是言谈举止间可见他们对他由衷的敬重。能让一干成功人士心悦诚服的人会是怎样的人?而那些能让学生爱戴成为师友的人,大家多半有经验可以套用,一定是在学生时代让我们最最敬重的优秀老师。古人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此反衬自身的“有龙则灵”。这基本跟那天我的感慨差不多,只不过江吟那日只是无意识的充当了一回“被看的对象”,古人刘禹锡则是在自白。江吟最大的自豪就是朋友遍天下。
江吟说起自己,明明不简单的经历总是被他说得平淡如水,虽然他不是不健谈。屡屡见到他跟朋友谈笑间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所以,只能说他不善于评说自己,在媒体面前他尚不懂得包装推广自己。跟一些能准备厚厚的采访资料很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家来比,这个能让西泠印社出版社在短短几年中经营得风声水起的人却根本拿不出一点那类的资料。对于采访他能推就尽量推了,除非为了配合出版社的业务。实在推不掉的采访,报道出来也早被他散落何处而不得知,木讷得可爱。他的能人形象在这点上形成的反差,倒显出他的纯朴敦实来,也相当有趣。联想起江吟自吟自勉的一句诗来:“小河瘦了,把秋的丰实让春去喧哗”。
江吟与水
回看江吟四十余年的人生,会有个很有趣的发现,他生活的地方都跟水分不开。就连出生地的淳安某处,由于新安江的水库建造如今已是水底龙宫。从童年松阳县河头村的小溪,到耕耘二十载成为青年书法教育家的松荫溪畔的松阳师范,再到西湖边的西泠印社担任出版社社长。这或许在冥冥中注定着什么,代表着多情善感、永不枯竭的水对于艺术家敏感的心灵的一路眷顾,而他的人生迁徙让他有了一个又一个“故乡”,江吟在精神上一直怀有悠远的乡愁,这种“乡愁”让他在文化上不断回望,对于传统艺术深深的眷恋着。
在童年时代,正是整个中国动乱的年代,那一代许多人就因为历史原因在文化上出现断层,而身处偏僻山村的江吟虽然在文化学习上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能有很好的学习环境,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幸运的是松阳的秀山丽水让他陶醉其中,艰辛的生活使他懂得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为山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母亲,既对他的古典文学作了启蒙,更教会他如何善良诚实的做人。
十六岁那年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进入高校,面对知识宝库他就像饥渴的海绵吸水一般,以农村孩子的刻苦和坚韧夜以继日地读书、练字,对古典文学与书法情有独钟,一旦进入这个领域,他发现自己如鱼得水,那似乎就是他与生俱来应该涉足的领地。古典文学跟书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人书法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书法一条贯穿的道路。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让他热爱上书法,而古典文学的素养让他在学习书法中如虎添翼。加之书法上有幸得到朱关田、骆恒光二位良师的指导,他的书法突飞猛进,而他也从原来的功利色彩的想法转变为自觉的艺术追求。每日临池不辍,汉隶的质朴自然、严整精密,魏碑的生动空灵、豪放奇伟,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柳、欧、赵……无不临摹于手烂熟于心。
毕业回到松阳,来到松阳师范学校担任“文选”和“书法”课的教师,教学之余不忘临池,生活起居的小小的房间内他除了床就是一张用大板架起的大桌,上面是笔墨纸砚和各类碑帖书籍。书法作品不断被各种专业刊物刊用,知名度迅速扩大,不少高校邀请他前往执教,但被他拒绝了,他对于自己生活过的这片土壤怀着深切的情意,对山村教育事业充满热情。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极尽所能推广书法教育,桃李满天下,还向全国的教师传授书法教学经验,并主编了我国首部探讨中师书法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著作——《中师书法教程》。还参与了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等教材的编写。作为一名教师他在1995年获得了“曾宪梓教育奖”,并由于突出贡献于1997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浙江省“特级教师”称号。
2002年,江吟39岁,当将要迎来人生的另一个十年之际,江吟的心总是不能平静,在书法教育上他似乎已经将自己的才能全数发挥了,再走下去应该有一个新的目标了吧。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西泠印社出版社公开向社会招聘社长,江吟突然意识到这是生活的另一个目标在向他招手。西泠印社的深厚文化底蕴几乎妇孺皆知,能够在这样一个文化单位工作对于自己艺术造诣的提高将会非常有帮助,而且通过图书的发行将会对更多的人造成影响,更容易施惠天下学子。他去参加竞聘,一个山里娃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后台,完全依靠个人才能折服了大家。走马上任,发现当时的西泠印社出版社几乎百废待举,而他从松阳来到杭州也是一切从头开始。年仅不惑的人啦,何苦折腾?这种不理解可以想见,他的艰难更可以想见,中间的过程却在江吟的口中像匆匆翻过的书页就过去了,他没有多说,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图书销量排行榜中美术图书类进入前十名的都有“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字样。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日本藏吴昌硕作品精选》获得树人奖特别奖,2008年《中国印章艺术史》入选首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并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09年《中国古代石窗》入选第二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这在出版社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类似的成绩自然不止这一些。这,就是男人的叙述自己的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