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哆咪育儿课堂:该怎样纠正老人错误的育儿方式?

对于刚生下小宝宝的家庭,婆媳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的问题就是关于孩子的喂养了:要不要母乳喂养?奶粉怎么选?如何看宝宝吃饱了没有?什么时候开始添加辅食?给孩子吃什么辅食?怎么吃?……上述问题,每个都是“坑”,意见不合很容易就会造成婆媳大战。在说服老人科学喂养孩子这个问题上,初哆咪的这篇文章也许会有所帮助。
跟初哆咪一起来看看老人带娃被妈妈们吐槽最多的几个喂养问题:
- 提前给宝宝加辅食
很多老人对于提前加辅食都有一种偏执,曾经有一个奶奶非常自豪地说:我家孙子4个月就能吃蒸鸡蛋了,你看长得多结实啊!他爸小时候就这么吃!然而实际上,孩子最好从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最早也不要早于4个月,过早添加辅食的危害是损伤宝宝那并未发育健全的肠胃,虽然短期内并不能看出来什么不良,但是孩子长大后的健康和用科学方法喂养的孩子相比就能看出优劣来了。
- 给宝宝辅食里加盐
老人觉得,辅食没有滋味宝宝不爱吃,吃盐才能长力气。这也是常见的一个误区之一,在宝宝1岁前,一定不要在食物中额外添加盐分,因为食物本身中含有的钠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初哆咪建议,在宝宝1岁以后也不用特意加盐,以免增加肾脏系统的负担。
- 强迫孩子吃饭
老人总希望孩子吃得很饱,白白胖胖的,所以习惯不停地喂,甚至追着喂。有些孩子不想吃,老人就威迫利诱,用零食哄,用语言威胁“不吃我就让警察抓走你”,用动画片引诱……其实,越是强迫,孩子越排斥吃饭,而还造成孩子吃饭时吃零食、看电视的坏习惯。
- 追着孩子喂饭
当孩子在幼儿园或游乐场里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里塞一个水果。在老人看来:只有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轻易抗拒,塞一个,孩子就会吃一个。不过,实际上这个小动作极易破坏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有些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他的注意力不好?实际上就跟他小时候一点一滴的这种“被打扰”有关。
- 溺爱孩子,无节制地给孩子吃零食
老人对食品添加剂了解很少,不知道零食危害孩子健康,虽然已经约定了孩子每天零食的量,可只要孩子一哭闹,什么糖、汽水、零食都给孩子吃了。
初哆咪认为,其实这些育儿上的矛盾是因为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的,换成另外一个老人,甚至自己的亲妈,极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老一辈的人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他们习惯了节俭的生活方式,固有的观念就是认为孩子吃得多,长得胖,就说明养孩子养得好。其余也有受教育程度、价值观、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再加上近距离相处,这些差异就容易激发矛盾。
想要老人听取你的意见,初哆咪推荐不妨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找对时机说
老人往往要面子,对他们提意见时最好别当着他人的面,会让他们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一般来讲,散步、看电视、吃饭闲聊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2.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比年轻人更相信“权威”,“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微信文章、新闻,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很多老人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聊起了微信,而且朋友圈刷的比我们还勤,什么“健康养生吃这些”、“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文章在老一辈的朋友圈里简直不要太常见。既然他们如此相信朋友圈里的文章,那么也可以把一些科学育儿类的文章,推送给父母看。还可以每次带宝宝体检、打疫苗、看病时都让婆婆陪同,趁机询问医生日常中与婆婆产生分歧的育儿问题,有时医生的一句话比宝妈的苦口婆心管用得多。
3、委婉地说
想给老人提建议,宝妈们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先告诉自己,老人家辛苦了大半辈子,还要来帮自己带孩子,必须感激,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婆婆贴上“愚昧无知”的标签,在否认婆婆做法时要首先肯定她的爱,可以先对他们对的做法加以感谢和肯定,再轻描淡写地谈想要改变的那些做法。
4、夫妻的立场要一致
有的妈妈遇到和婆婆有育儿分歧时,会很有情绪,控制不住地想去责怪婆婆,容易导致婆媳矛盾激化。遇到这种时候,丈夫要站在妻子这一边,起到支持的作用,不是要求丈夫站在妻子这一边,去指责婆婆——自己的妈妈,而是代表夫妻俩和自己的妈妈提一些想法和意见。一般来讲,儿子提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妈妈更容易接受。
初哆咪总结:
共同育儿产生的矛盾,是众多家庭都在面对的问题,孩子父母和老人之间,婆媳之间都应该学会互相体谅。无论是妈妈独自育儿,还是与老人一起育儿,我们其实都是为了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大家的出发点一致,就该一起努力,多站在为孩子着想的角度出发,多多沟通,好好地化解矛盾,一起科学育儿。
https://p7.itc.cn/images01/20200728/ef1c79aca860451794666f8d6e25711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