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植物的生殖》一课有感(一)

听《植物的生殖》一课有感(一)
——兼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陕西省铜川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问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行为,它是一种互动行为,需要学生的参与,一次完整地问答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与一个或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问答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向检测的迁移。一次完整地问答至少要经历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等待学生回答、教师请学生回答、学生应答、教师回应学生的回答五个步骤。当然,一次问答至少要包括发问、回答和评价三个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都应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及候答时间,这样能够提高问答的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三者的关系如下:
http://s12/mw690/003uA4UOty6ZTtCFxFh3b&690
通常情况下,候答时间 I对于开放性问题或高认知水平问题更为重要,而候答时间II对于犹豫的回答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对于低难度的问题,应该把候答时间至少增加到3-4秒,对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应增加到15秒。有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 I或候答时间II增至3秒以上时,课堂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变长;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更有信心;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进行改进;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听了八年级生物下(人教版)的《植物的生殖》一课,认为教师采用问答式教学,操作上有些不尽人意,教学效果一般,现对本节课的导课部分分析如下:
一、课堂实录:
师:这一学期又开始了,现在是不是又到了春天了呀?
生:是。
师:昨天下午开学典礼上校长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不对?
生:对。
师:春天一般是什么季节呀?
生:万物复苏。
师: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不是播种的季节呀?
生:是。
师:俗话讲,春种秋收。大家有没有见过农民伯伯怎么种植小麦呢?
生一:见过。
生二:没有。
师:怎么种的呀?
生:(回答混乱)
师:谁种过小麦。见过没。
生:(回答模糊)
师:开始是不是利用小麦的种子去繁殖小麦的呀?
生:是。
师:玉米是怎么繁殖的呀?
生:玉米种子。
师:也是一样,是播撒玉米种子,对不对。我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见过怎么去种植土豆呀?
生一:见过。
生二:埋土豆。
师:是跟小麦、玉米一样种下土豆种子吗?有没有见过。
生:没有。
师:不是。那到底增么样种植土豆?
生:长芽以后。
师:来,请举手说一下?
生:土豆长芽后挖出来埋到土里。
师:把土豆长芽的地方挖出来埋到土里面,是不是?把一个完整的土豆切成一块一块的,是不是?好,请坐。这样的,咱们利用土豆个体直接去繁殖,咱们用土豆的块茎直接去繁殖,那我在问一下大家,你们见没有见过农民伯伯种植葡萄?
生:见过。
师:葡萄是怎么繁殖的?
生:把外面那个皮一削,往土里一埋。
师:是直接把一个葡萄放到土里面吗?
生:不是。
师:大家应该见过葡萄田里面搭的那个架子吧?
生:见过。
师:那是把葡萄的什么固定在架子上?
生:藤。
师:葡萄的那个茎是不是?葡萄那个枝。
生:是。
师:葡萄的繁殖可以用葡萄的枝条直接去繁殖,对不对。好,大家想一想,咱们用土豆和葡萄这样的繁殖方式好像跟咱们以前学过的被子植物开花结果繁殖方式不太一样,对不对?
生:对。
师:咱们以前学过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产生种子这个过程,对不对?
生:对。
师:那土豆跟葡萄并不是这样的,它们是直接利用它的营养器官去繁殖的,对不对?
生:对。
师:好。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详细来学习一下植物到底具有怎样的生殖方式,有的植物可以进行有性生殖,还有些植物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好,翻开课本的第二页,第一节内容,一起来认识一下植物的生殖。
二、听课感受
1、导课时间安排合理。导课时间共有3分15秒,基本符合常规教学导课的时间分配,在5分钟之内完成。
2、问题设计过多。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共提出了21个问题,问题过多,且过于简单,不容易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有些问题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
3、学生集体回答过多。21个问题中只有2个问题让学生单独回答,其余都为学生集体回答,学生集体回答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4、候答时间过短。教师基本上不给学生留候答的时间,教师提问后学生直接回答,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教师很快就会追问,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5、教师语速过快。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更多展示的是教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上课变成了讲演,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为教师的表演所吸引,从导课中学生逐渐出现应付式的回答开始,学生已经产生了消极的情绪。
6、教师应答太少。教师基本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应答,让学生感觉教师不关注他们的回答,或者不关心自己的回答,因此,配合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减弱。
这是一名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年轻教师上的一节课。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能对教师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