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研活动
(2013-04-26 15:44:32)分类: 研讨活动 |
一、活动目标:
1、能欣赏、理解童谣初步感受与外婆的亲密情感。
2、能大胆、大方地与同伴一起用苏州方言朗读童谣。
3、感受儿歌的节奏美,体验民间童谣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PPT、录音一段
2、经验准备:知道什么叫方言,什么叫民间童谣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
1、
2、
3、
今天,就有一个小宝宝,他也很爱自己的外婆,要去看望外婆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会发生些什么呢?
(二)观察画面、初步感知童谣的内容。
1、(播放ppt)小宝宝是怎么去看望外婆的?用什么交通工具?(摇船)
除了一个人摇,还可以两个好朋友一起摇呢,你会吗?(好朋友两个人划船)
2、(出示图片)宝宝把船摇到了哪里?(外婆桥)苏州话怎么说?
3、(出示图片)外婆看见宝宝来了,会说些什么呢?
4、你们去看望外婆,外婆会拿些什么好吃的;来招待你们啊?
5、(出示图片)看看,这位外婆拿出了什么好吃的,招呼她的好宝宝呢?
6、(出示图片)还去买了。。。(鱼)
7、外婆对宝宝好不好?
(三)学习用苏州话来念童谣前半部分,初步感受童谣的节奏美。
1、(出示PPT完整的前半段图片)教师念童谣前半部分。
2、幼儿理解、学念童谣第一部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糖一包,果一包。
外婆买条鱼来烧。
3、小朋友念的真好,我们再来配上好看的动作来念一念吧。
(四)理解、学念童谣第二部分。
1、师:外婆买了鱼,马上要烧给宝宝吃了,你们的外婆给你们烧过鱼么?是怎么烧的?好不好吃?
2、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初步感知童谣后半部分的内容。
(1)瞧!外婆烧的鱼好奇怪,哪里奇怪?
(2)师小结:外婆买了鱼下油锅中煎,头比较大,还没有煎熟,尾巴已经焦了。
3、外婆把烧好的鱼盛在碗里,鱼儿发出吱吱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
引导幼儿理解:鱼刚从油锅中盛出来,油在鱼身上发出了吱吱声。
4、现在鱼到哪里去了?(吃在宝宝肚子里了)
播放ppt,引导幼儿理解“豁虎跳”的意思)
师幼共同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5、瞧!这下又发生了什么?(图片)
师用苏州方言念童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师小结:鱼在宝宝肚子里跳啊跳,跳到了“卖鱼桥”。你们知道“卖鱼桥”是干什么的吗?
师:“卖鱼桥”这个地方是卖鱼的市场,专门卖鱼的。
6、师:外婆把鱼烧成了这个样子,好玩吗?瞧瞧,宝宝听到了什么反应啊?
宝宝乐的哈哈笑。(师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7、出示后半部分图谱,幼儿学念。
8、出示整体图谱
师:这首用苏州话念的童谣好玩吗?我们一起看着图谱一边念童谣,一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吧。
(五)借助身体动作、乐器等,进一步体会童谣的韵律美、节奏美。
1、师:念这首童谣的时候,念着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念这首童谣的时候,几乎每一句后面都押韵呢,比如:桥、烧、焦、叫、跳、笑,所以我们感觉很有节奏,朗朗上口。
3、师幼一起尝试一边打节奏一边念童谣。
4、师幼共同用乐器一边打节奏一边用苏州方言念童谣。
(六)总结、结束,引导幼儿去生活中寻找更多有趣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