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章 心理防御机制 4. 反向形成 代偿 角色认同

(2014-03-16 01:11:02)
标签:

理论心理学

心理防御机制

反向形成

代偿

角色认同

教育

分类: 心灵导游手册

4 反向形成 代偿 角色认同

http://s11/mw690/003uuWQYzy6HkZvxANQ6a&690心理防御机制 4. 反向形成 代偿 角色认同" TITLE="第六章 心理防御机制 4. 反向形成 代偿 角色认同" />

 

反向形成

在第一区,两维的活动水平都比较高,很容易形成非常强烈的心理冲突,很难阻断冲突结构“形式——内容”的关联,冲突结构的两部分都基本得以保留,但反向形成和代偿两种机制的表现重点有所不同

 

当压力性伤害应激的强度超出了意识系统的耐受阈限,会发生以下几件事:

第一,那些应激本应促动的行为通道将变得更为紧密,贯通阈限被提高,需要更强的动力才能顺畅启动;

与此同时,伤害应激推高了意识系统的动力水平;

第三,因为那些应激超出了耐受,由此强化的动力带有特殊编码,跟那些“本应促动的行为通道”将天然地不相合。

这时候,被大幅提高的动力水平无法贯通其“本应促动的行为通道”,必然需要另一个出口,于是,跟“本应促动的行为通道”对应的另一个方成为首选。

这就是反向形成机制的原理。

 

在高强度的压力性伤害应激中,如果有外界信息的反馈,冲突意向中较少反馈的那一方将得到强化,典型案例是严厉管教下的反叛少年;如果没有外界信息的反馈,则只是强化本应被压制的一方,典型案例就是斯德哥尔摩人质。

反馈性关联较少的一方,通常都是情理之外的行为取向(“本应促动”的相应另一方)。反向形成的本义是走向了自身本应情理反应的对立面,是跟自己的对立,而“逆反”是跟外界权威的对立。

 

但是,归根到底,那些本应“弱势”的行为取向“被反向形成”的关键不在于其“反馈性关联较少”,而因为它可以被意识系统耐受。

因此,若要以强烈的心理刺激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在耐受力阈限之内才会有效,否则就可能导致反向形成。

 

代偿

当应激导致12型的失衡,动力供应相对地更为不足,无法完全驱动原来的带来幸福感的那些进程,只能节选其中的核心程式来强化,就算本来的相应能源无法持续供应这些核心程式,还可兼容其它相似的能量,表现为原有的具体程式可以容纳更多的动力诉求,表现为原来熟习的行为被赋予新的意义、价值。

 

在“反向形成”中,冲突形式的矛盾意向中较少关联反馈的一方被异常地强化,在“代偿”中,则是冲突内容中最紧密的部分得到保留。

当以这些意识径路作为种子来重构完整的心理事件结构,表现出对某种行为模式或者观念强烈的先入为主,这就是代偿机制。(某种固化的行为模式被赋予新的意义)

尤其当那些得到有力坚持的是某种快感通道时,这种先入为主更容易得到体现,“重构”过程就是寻求别的“替代”指向来指导,重新践行这种快感,这时还是那些行为模式,但它的现实意义已经被扭曲。

 

角色认同

人们对角色认同的解释是这样的: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之角色一致。

 

当同时承受高强度的伤害应激和压力应激,反向形成和代偿综合作用,维持一些原先设定的行为模式,来为一种“本不应如此”的行为取向服务。

角色认同只是临时性的13型结构现象。因为某种临时的场景设置,从平常的生活处境中突显出来,具有特殊的凝聚指向和反馈设置,同时呈现类似逆反和代偿的心理行为。

 

这种临时的13型结构可以是全局性的或局部性的,全局性的典型案例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为:

在匪徒与警方长时间的紧张对峙中,人质切实感受到随时可能被杀死,产生高强度的伤害应激和压力应激;

过程中匪徒对人质会有些“小恩小惠”,为人质“本应的恨”制造了“感恩”的对应情绪,成为“反向形成”的出口;

期间人质无法得到外界信息,并感觉完全无力摆脱当前处境,于是意识活动缩窄到当下处境中,进一步增强了反馈性活动水平,诱发代偿。

 

局部性的典型案例是津巴多的“监狱角色模拟试验”,在此不再赘述。

角色认同的本质是一种“框效应”,以高强度的伤害应激和压力应激共同营造出来的,对态度和行为的框定作用。

斯德哥尔摩的人质被框定在“绝望”处境,平常微不足道的恩惠被无限放大并死死抓住,绝不愿再失去。

    跟上述的人质不同,监狱角色的试验者是自愿的,因此一开始只是局部的“框定”,随着时间推移,试验者的意识活动越来越缩窄凝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也就越来越符合框定的角色设置(跟他们平常的生活表现对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