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开文制“铜柱墨”:清末中俄边界划定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年代:清光绪
规格:原完整长度18.5cm
现在长度17.5cm
直径:3.5cm
墨质坚实,磨口如镜,描真金
光绪年间,沙俄趁清王朝衰弱之际,侵占我国大片土地,清政府迫于朝野之强大压力,不得不在东北长岭一带立柱为界,以免沙俄继续蚕食我国领土。当时的御史吴大徵将柱上铭文拓下,并以此拓本缩小定制成“铜柱墨”。此墨无论从质地、做工、形制,亦或其所蕴含的历史含义,都是不容忽视的佳品。
清朝末年,沙皇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并在光绪年间迫使清政府勘界,以便使侵占的土地“合法”化。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 勘中俄边界。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正在东北做吴大澄的幕僚。胡传24岁进学中秀才,28岁进上海龙门书院,学习理学、经学、史学及天文、地理等知识,学会了 山川地图的绘制技术。在东北期间,他还考察过东北地理,对中俄边境特别是军事要地作过实地考察,了解中俄边境的地理形势。
1884年,胡传被派往珲春,会同沙皇俄国的官吏廊米萨尔,勘定黑顶子等地边界。由于胡传了解中俄边境的地理形势,他在会晤沙皇俄国代表时据理力争,并亲 自参加与俄方人员共同实地勘定珲春黑顶子等地边界的工作,有力地遏制了当时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在黑顶子边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沙皇俄国趁黑夜偷偷将界碑 刨出用马向中国境内驮的移碑现象,当地百姓称之为“马驮碑”。鉴于以往出现过“马驮碑”的教训,吴大澄决定将界碑铸成“定海神针”式的巨型铜界碑,铸上铭 文强调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为了纪念这一大事,吴大澄命胡传回家乡请胡开文墨店,依照铜柱碑的原型缩小制成一批“铜柱墨”,传布世间。此墨赤金皮,凹铸小篆四行,小篆文字俱石绿色。 文字内容是“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皆吴大澄的手笔。著名画家李苦禅之子李燕在《苦禅老人的收藏和收藏观》一文中,曾提到李苦禅所珍爱的藏品中就有一件“铜柱墨”,并说“他十分珍视之,并不 时地取出来给我们子女看,说:‘别忘国耻啊!’”
关于胡开文的“铜柱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早春的黄昏,沙皇俄国的马队冲向中俄边境的高地。挡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根顶天立地的铜柱,上面刻着 “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但是,丧心病狂的侵略者却熟视无睹,顷刻之间,铜柱被毁,边界上血流成河。
对于沙皇俄国的暴行,清政府提出严正抗议,但在谈判桌上,俄国人却说那是他们的领土,根本没见到什么铜柱铁柱。就在这时,屏风后传来一声怒吼:“中国人还 没死绝呢!”只见几个清朝官员抬着一个大木箱走了上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上千锭胡开文墨业制的墨锭,每根墨锭都是按铜柱的式样做的,上面都刻着“疆域有 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等字样。这显然是在立柱时同时制造的墨锭,沙皇俄国的谈判代表见了目瞪口呆,无话可说。当时铜柱虽毁但“铜柱墨”依在,用墨作 证,揭示了侵略者的行径,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现在,“铜柱墨”成了沙皇俄国侵略我国的历史见证。
http://s8/mw690/bead3a7cgda0f283275f7&690
http://s7/mw690/bead3a7cgda0f28454f46&690
http://s7/mw690/bead3a7cgda0f28618e96&690
http://s6/mw690/bead3a7cgda0f286f8075&690
http://s5/mw690/bead3a7cgda0f28824fb4&690
http://s5/mw690/bead3a7cgda0f28ad7d84&690
http://s7/mw690/bead3a7cgda0f28d8e896&690
http://s4/mw690/bead3a7cgda0f28e7c333&690
http://s2/mw690/bead3a7cgda0f29156051&690
http://s13/mw690/bead3a7cgda0f2956942c&690
规格:原完整长度18.5cm
直径:3.5cm
墨质坚实,磨口如镜,描真金
光绪年间,沙俄趁清王朝衰弱之际,侵占我国大片土地,清政府迫于朝野之强大压力,不得不在东北长岭一带立柱为界,以免沙俄继续蚕食我国领土。当时的御史吴大徵将柱上铭文拓下,并以此拓本缩小定制成“铜柱墨”。此墨无论从质地、做工、形制,亦或其所蕴含的历史含义,都是不容忽视的佳品。
清朝末年,沙皇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并在光绪年间迫使清政府勘界,以便使侵占的土地“合法”化。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 勘中俄边界。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正在东北做吴大澄的幕僚。胡传24岁进学中秀才,28岁进上海龙门书院,学习理学、经学、史学及天文、地理等知识,学会了 山川地图的绘制技术。在东北期间,他还考察过东北地理,对中俄边境特别是军事要地作过实地考察,了解中俄边境的地理形势。
1884年,胡传被派往珲春,会同沙皇俄国的官吏廊米萨尔,勘定黑顶子等地边界。由于胡传了解中俄边境的地理形势,他在会晤沙皇俄国代表时据理力争,并亲 自参加与俄方人员共同实地勘定珲春黑顶子等地边界的工作,有力地遏制了当时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在黑顶子边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沙皇俄国趁黑夜偷偷将界碑 刨出用马向中国境内驮的移碑现象,当地百姓称之为“马驮碑”。鉴于以往出现过“马驮碑”的教训,吴大澄决定将界碑铸成“定海神针”式的巨型铜界碑,铸上铭 文强调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为了纪念这一大事,吴大澄命胡传回家乡请胡开文墨店,依照铜柱碑的原型缩小制成一批“铜柱墨”,传布世间。此墨赤金皮,凹铸小篆四行,小篆文字俱石绿色。 文字内容是“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皆吴大澄的手笔。著名画家李苦禅之子李燕在《苦禅老人的收藏和收藏观》一文中,曾提到李苦禅所珍爱的藏品中就有一件“铜柱墨”,并说“他十分珍视之,并不 时地取出来给我们子女看,说:‘别忘国耻啊!’”
关于胡开文的“铜柱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早春的黄昏,沙皇俄国的马队冲向中俄边境的高地。挡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根顶天立地的铜柱,上面刻着 “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但是,丧心病狂的侵略者却熟视无睹,顷刻之间,铜柱被毁,边界上血流成河。
对于沙皇俄国的暴行,清政府提出严正抗议,但在谈判桌上,俄国人却说那是他们的领土,根本没见到什么铜柱铁柱。就在这时,屏风后传来一声怒吼:“中国人还 没死绝呢!”只见几个清朝官员抬着一个大木箱走了上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上千锭胡开文墨业制的墨锭,每根墨锭都是按铜柱的式样做的,上面都刻着“疆域有 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等字样。这显然是在立柱时同时制造的墨锭,沙皇俄国的谈判代表见了目瞪口呆,无话可说。当时铜柱虽毁但“铜柱墨”依在,用墨作 证,揭示了侵略者的行径,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现在,“铜柱墨”成了沙皇俄国侵略我国的历史见证。
http://s8/mw690/bead3a7cgda0f283275f7&690
http://s7/mw690/bead3a7cgda0f28454f46&690
http://s7/mw690/bead3a7cgda0f28618e96&690
http://s6/mw690/bead3a7cgda0f286f8075&690
http://s5/mw690/bead3a7cgda0f28824fb4&690
http://s5/mw690/bead3a7cgda0f28ad7d84&690
http://s7/mw690/bead3a7cgda0f28d8e896&690
http://s4/mw690/bead3a7cgda0f28e7c333&690
http://s2/mw690/bead3a7cgda0f29156051&690
http://s13/mw690/bead3a7cgda0f2956942c&690
前一篇:给心爱的两砚安了个家
后一篇:我的爱砚:唐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