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林琴音小语
竹林琴音小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故事如何教更有效

(2014-05-31 08:45:57)
标签:

观课反思

                                                                          ——观蒋军晶老师《文成公主进藏》有感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主要特征: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对专制者的憎恨。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的相关阐释: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故事长廊中的一篇民间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一是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5月30日晚,在小语设计空中课堂观了蒋军晶老师的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之后,对如何教民间故事有了较深的认识。整节课蒋老师设计十分巧妙,处处彰显着教师挖掘教材、设计教材的高超艺术,课堂设计抓住了

       民间故事口头传播的特点,就如何教孩子讲故事,蒋老师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引导。课堂将本文重点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创编故事,达成得很好。这是一个让孩子成长与拔节的课堂,成功源于教师设计的精巧与无痕的引导。

      值得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有:

      1.导课激趣。从指导读出课题的感觉开始,从质疑故事的作者入手,将学生从未知引向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民间故事。

       2.依据藏族民间困难型故事的特点抓难读的人名和地名先读准,既先扫清阅读障碍又为下一环节抓人物、地点概括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3.以导、扶、放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学生学会讲民间故事。

     (1)巧用噱头让学生帮老师讲故事,激发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让其在成就感中加深故事情节的记忆。在师生配合讲故事的过程中,给孩子一把钥匙——故事的线索“小鸟说......只见文成公主......从此以后......”有了这把钥匙,孩子再讲其他困难的故事就容易多了。同时也教给讲民间故事的方法:意思一样即可,可以换字或大致改动。

     (2)教师一气呵成讲三个困难小故事,由一个故事概括出了民间困难型故事的一般规律: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现实意义从此以后。然后指导孩子讲故事。

       4.创编故事,突出学以致用。

       5.师假设增加困难,让学生更加明晰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情节多则腻,少而单。再加上关键句的品读,无痕渗透写法的要点。

       6.教师的大语文教学观,引领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多角度、多层面地去读书。结尾引入历史故事,通过对比既凸显民间故事的特点,又由一节课辐射到一本书,由一个故事延伸到更多的故事和一个人物多方面体裁的故事。这不仅是内容的丰厚,更是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一种引领的提升。

       吹毛求疵地思考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1.导课环节一连几个学生说不出故事的作者时,教师此时可以介绍民间故事的特点,以节省课堂时间。2.概括内容环节因有图示,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孩子先说,再概括方法,此处也是训练孩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良好契机。3.就如何叫孩子讲好故事方面,教师在引领孩子讲故事时是否可以将其他两部分内容进藏原因、结果也引入,以确保孩子讲故事的完整性。在学生复述时,也可以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有适当的生动性的评价的引领,这样也给学生一个讲好故事提升的空间。

       总之,要想让民间故事教得有效,必须要把握好民间故事文体的特点,不仅要让孩子走进去,走进故事本身精妙的故事情节,深入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切己体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抓住一些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更要让跳出来,走出故事所描摹的生活情境,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故事的启迪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