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才军老师《古诗两首》研修纪实

(2014-03-09 21:16:55)
标签:

学习摘要

罗才军老师《古诗两首》研修纪实(第四期)

发布时间: 01月26日 12:38     发布人:常新涛    发布来源:小学语文频道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罗才军老师《古诗两首》研修纪实(第四期)

 http://s2.jsyxw.cn/yanxiu/club/t/17/01/Img310117_t.jpg

活动时间:2014年1月23日晚7:00—10:00

活动地点:鲲鹏小语呱呱325009房间

鲲鹏小语工作室一群 81299453

鲲鹏小语工作室二群 16832351

主 持 人:河 北  常新涛

文本整理:黑龙江  关兰波   

陕  西   危才波 

研修纪实:浙  江   翁佩英

活动流程

主持开场

常老师:

    前天晚上,我们聆听的罗才军老师的讲座,罗老师的“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思考与启示。今晚,我们来观看罗老师的《古诗两首》,思索罗老师是如何实践他的“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的。

观看课例  自由言论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检查预习,了解两位诗人。

【鲲鹏小语】李冬梅: 大师的课堂总能让人感到极强的亲和力。

【鲲鹏小语】谭忠山: 及时鼓励孩子!把思维引向深处!

【鲲鹏小语】兰波: 大师给人一种无形的气场!这需要积淀,需要历练……

【鲲鹏小语】洪颖: 教师的亲和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鲲鹏教研】陆焕杰: 优秀老师的眼睛是敏锐的,孩子的优点总是能捕捉到,不不失时机的表扬孩子,无疑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喜悦感和成就感 
【鲲鹏小语】寒寒: 这检查预习,犹如撒开的一张大网。让学生自由绽放出思想的火花。这正是生本课堂。毫无牵引之痕迹。

【鲲鹏小语】洪颖: 及时激发孩子的读书欲望,引导得高明。
【鲲鹏小语】兰波: “什么叫现实主义?” 这个问题抛得好!更惊讶于教师敢于提出这样高难度的问题!“诗比历史更真实”,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就为学生打开爱诗、学诗的大门!
【鲲鹏小语】谭忠山: 教师让孩子充分了解诗人的历史年代,写作特点。为走进文本奠定良好的基调!

【鲲鹏小语】李冬梅: 言语交流中让孩子明白,搜集资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鲲鹏教研】赵翠芳: 预习时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了解诗人,也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鲲鹏教研】陆焕杰: 课前这样的交流对老师是无情的考验,这就要我们储备比学生更多的资源信息,否则学生交流的问题,老师或许也不会。
【鲲鹏教研】赵翠芳: 善于倾听,之后做出准确的评价是老师很重要的基本功
【鲲鹏小语】危才波: 此类文章,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本。第一环节不光检查预习情况,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鲲鹏小语】常新涛: 指导诵读,逐步培养语感。这和叙事类文体的教学是不同的。
【鲲鹏小语】杨金慧: 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更利于理解诗,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吧

【鲲鹏小语】洪颖: 这个预习为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鲲鹏小语】薛秋荣 预习检查可以清楚了解学情,以便以学定教。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评价在指导朗读 
【鲲鹏小语】丁红娟: 罗老师的评价非常到位,对学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鲲鹏小语】兰波: 学生拉长声的现象普遍 ,教师可以先范读,划节奏。
【鲲鹏小语】李冬梅: 初读就开始有意识指导朗读,让孩子更快走进诗歌意境。
【鲲鹏教研】赵翠芳: 能从孩子简单的读中听出很多学情,给学生做出听的示范和引导。
【鲲鹏小语】薛秋荣: 学生在品鉴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懂得该如何读诗句。
【鲲鹏教研】赵翠芳: 学法、听课方法的无痕指导。
【鲲鹏教研】陆焕杰: 读出情感了。
【鲲鹏小语】寒寒: 这朗读的起伏,正是古诗这种文体的特点。

【鲲鹏教研】赵翠芳: 指导是在细微处见功夫 
【鲲鹏小语】永儿: 第一个同学的读中指导了节奏,第二位同学的读中读出了起伏,总结再提升学生就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鲲鹏小语】陈云红: 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得以体现。

【鲲鹏教研】赵翠芳: 指导学生如何在朗读中移情入境。

【鲲鹏小语】李冬梅: 在这样无痕的指导下,孩子的朗读呈循序渐进的态势。
【鲲鹏小语】永儿: 读进诗中,读成诗人,与诗人心心相印,最后读出自我。
【鲲鹏小语】韩金玲: 读着读着我就成了里面的人——这个引导到位了。诵读不是读别人,而是读自己。但前面的评价,我觉得有点过于赞赏,缺少了客观的纠正引导。
【鲲鹏教研】赵翠芳: 根据本诗的特点选择了先读想像画面,之后再摘取诗中的典型意象 

【鲲鹏小语】刘娟: 以读诗的最高境界,“读着读着就成了这位诗人”牵引学生与诗人心心相通,领会诗意及内涵及诗人的爱国情怀。
【鲲鹏小语】兰波: 叫醒学生的耳朵!用听觉、视觉、想象去理解、感悟“明白如画”的诗意!
【鲲鹏小语】危才波: 熟读成诵,涵咏体会,应该是此类文体的主要教学策略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梳理诗意时由于少了关键字词的解决,出现了问题,很散乱,为什么不可以归类呢?是担心“太过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吧? 

【鲲鹏小语】洪颖: 知识拓展面真广,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去读书,而且这种引导不着痕迹。
【鲲鹏小语】吴海燕: 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使得“元”与“原来”对接起来,验证了诗歌教学遇到诗歌中的字词可以用现代的词汇去代替理解。

【鲲鹏小语】刘娟: 教学踏实,把“但”旁写上“只是”,便于巩固以免遗忘。为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鲲鹏教研】赵翠芳: 总意象:临死前对儿子说话,分意象之一“但悲”:“九州同”“万事空”“告乃翁”,在这些意象的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鲲鹏教研】赵翠芳: 让这些意象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鲲鹏小语】洪颖说: 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诗中,融入到诗人的心中,想诗人之所想,感诗人之所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诗中的人,就是诗人自己 
[鲲鹏小语]李光媚: 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鲲鹏小语】花开: 如果以当下的小组合作模式学习进行设计这一课,该怎么设计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呢?这样的课会不会牵得多了。 

【鲲鹏小语】韩金玲: 阅读材料的拓展,与教材相得益彰。
【鲲鹏小语】永儿: 我也在想,是否可以提炼出一个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把教师的牵引力变得无形一些呢?
[鲲鹏小语】孙继香: 教师引在了当引处,有助学生理解诗义。

【鲲鹏小语】韩金玲: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拘于教材的解读,需要更多地拓展,不仅是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学习的一种意识引领,这是最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材料的拓展,诗人的形象是人的内心情感,在孩子们内心产生了激荡!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又开始展示作者另外的悲的诗句,再次引读“但悲不见九州同”,造成反复回沓的王氏课堂风格。
【鲲鹏小语】洪颖: 这样相同的情感内容的拓展,让爱国情怀自然融入学生的心中,更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鲲鹏小语】寒寒: 课外教材的补充,更好地烘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学生的理解也会更深。这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策略。
【鲲鹏小语】亦涵: 这样的适宜补充,才真正是知人论世。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由点到面,由面聚点。

【鲲鹏小语】寒寒: 为什么学生读得还是那么平淡呢。 
【鲲鹏小语】永儿: 教师真是有足够的耐性,如果是我,在几个学生没入进去的时候我会忍不住示范了。 是不是教师适当的时候要加以朗读引领呢。
[鲲鹏小语]李光媚: 生在朗读时,读的没有入境时,教师应该适当指导。

【鲲鹏小语】韩金玲: 把诗句都散了,就找不到情了。诵读不是表演而是理解诗情,我们不可小视呀。
【鲲鹏教研】陆焕杰: 指导了也读不出来 示范也是很好的朗读指导。
【鲲鹏小语】谭忠山: 有时教师需要等待!读的方式再丰富些会更好。

【鲲鹏小语】韩金玲: 这堂课让人遗憾的就是,诵读环节没能推动课堂情感的跟进,可见诵读引导诵读能力,是老师很重要的基本素养。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有个疑问,这样一堂大容量的课堂里,学生关于本诗的理解、背诵、书写等基本目标能否解决?
【鲲鹏教研】陆焕杰: 古诗情感朗读我认为不是一节课的指导就能读好的,都是有较好的朗读基础,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才能融入其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鲲鹏小语】寒寒: 是的,如果学生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就能读得有感情。
【鲲鹏小语】何晓明: 之前的朗读,其实,罗老师应该传授一下朗读的技巧。必要的朗读技巧的传授是需要的,学生读得平淡,有时是因为技巧不过关。

【鲲鹏小语】永儿: 不是一堂课可以读出来不错,但此堂课如果就读至此,我深表遗憾。
【鲲鹏小语】孙薇: 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弱势,学生就会强势,多让学生思考、表达,即使课堂上看起来不精彩,其实是让学生真实地学语文。

【鲲鹏小语】韩金玲: 其实,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很多的语文老师自己的诵读能力又是怎么样的呢?

【鲲鹏小语】吴海燕: “妻子”的古今异义解释得很有味道。
【鲲鹏教研】刘晶: 我们总是对大师的课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与要求。
【鲲鹏小语】李冬梅: 但是这里的“妻子”的“子”该读三声,罗老师讲了没?
【鲲鹏小语】孙薇: “妻子”这样必须要掌握的,教师可以直接教的 

【鲲鹏小语】谭忠山: 着眼于字词的理解!扎实有效!真正体现了小语姓“小”!
【鲲鹏小语】丁红娟: 教师每教一种知识,都注意方法的总结,让学生学有所得。
【鲲鹏教研】栗景芬: 把“收冀北”与“九州同”接应,两首诗联系了起来。
【鲲鹏小语】永儿: 第一首牵引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第二首放手让学生学,真好!

【鲲鹏教研】刘晶: 以诗人的喜悦心情引领自主阅读。
【鲲鹏小语】永儿: 两首诗联系对比起来学,一堂课大容量地融合。

【鲲鹏教研】陆焕杰: 这首诗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显得更充分了。 
【鲲鹏教研】刘晶: 注重引导想象,体悟诗情诗境。
河北 苗雅萍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无痕的渗透,逐步地推进。依据教学资源的不同特点,赋予它适宜的任务,真正建立实现三维目标。
【鲲鹏小语】谭忠山: 教师的评价适时、适机地把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孩子打开理解文本的另一扇窗!
167459892 有关“喜”字的词语积累渗透于无形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从这儿我们看到孩子们真正地在找字眼,找“喜” 
【鲲鹏小语】谭忠山: 应该理解“漫”。教师没给予指导。
河北 苗雅萍: 这就是真正的对话。
167459892: 如果这些词语能让孩子写一下行不行呢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剑外忽传收收蓟北,这个“忽”字很传神,学生又不好理解,应该再着力些。
【鲲鹏小语】兰波: 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无形中渲染一种氛围,引领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诗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鲲鹏小语】花开: 第一层次:读诗---释诗---悟情---诵诗,第二层次:对比中明诗眼,悟诗情,再诵诗 

【鲲鹏小语】 杨爱红: 此处齐读,不如指名读,并指导读。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对话与有高度的教师独语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高度。讲诗课有层次,评价中提高孩子们的朗读,理解,感悟的水平。真好。
【鲲鹏小语】洪颖: 写作与课堂紧密相连,这才是真正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鲲鹏小语】大伟: 古诗年代久远,我们的课堂,如何唤起小学生心底与诗人的共鸣?
【鲲鹏教研】 刘晶: 诗歌重在诵读,在大声诵读中体悟诗境。此时学生的感觉一点点上来了,感悟也渐深。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鲲鹏教研】赵翠芳: 想像对话的环节太精彩了!是情感的升华点。 
【鲲鹏小语】谭忠山: 教师始终扮演者倾听者、欣赏者、引导者的角色!

【鲲鹏小语】永儿: 如此喜不自胜,为何不让孩子激动一把,漫卷诗书来一遍呢? 
河北 苗雅萍: 各具特色的点评,是一位语文教师必备的过硬基本功 
【鲲鹏小语】永儿: 让孩子稳稳当当地坐着如何喜欲狂啊,个人觉得课堂可以再放开点啊。
【鲲鹏小语】大伟: 这节课,罗老师做到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鲲鹏小语】薛秋荣: 引领学生体悟编者意图。
【鲲鹏小语】永儿: 整个课堂从字词解读,诗意理解,扶引放学,有读有写,有思有情,就觉朗读上稍有遗憾。

【鲲鹏小语】兰波: 两首诗在情感、写法、主题上的对比,凸显了诗歌的特点,注重意境与情感的释放和表达。
【鲲鹏教研】赵翠芳: 牵要适度,可以从学生的表现看出牵得是否适度 
【鲲鹏小语】薛秋荣: 要想讲好课,还真的要摈弃浮躁,沉潜下来,提升自己的底蕴。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文体意识下的语文教学在本课中的体现主要是意境的体悟是吗?

【鲲鹏小语】韩金玲: 我感觉这堂课最需要再深入研究的就是诵读这个环节。

【鲲鹏教研】李冬梅: 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这让我想到了邓老师的素养大赛中才艺表演〈满江红〉 
【鲲鹏教研】李冬梅: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觉。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本课中学习知识与方法。老师传授的是学生读的方法,理解诗的方法,体会意境的方法,获得审美的体验。

【鲲鹏教研】靳海燕: 有效地运用收集资料来学习古诗,对高年级孩子来说再恰当不过了,锻炼了孩子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还拓展孩子的语文视野。

【鲲鹏教研】靳海燕: 本节课读的少,气氛渲染不佳,所以学生不能走进文本,沉入古诗,高年段课堂如何调节气氛,激发孩子表达欲望,要他们主动表达,乐于表达,这需要我们思考。

[鲲鹏教研】孙洪美: 读出诗情悟出诗意中的画意。

【鲲鹏教研】靳海燕: 老师学习《示儿》提问:临死前的遗嘱可能会说什么?学生回答,并通过对比,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鲲鹏教研】靳海燕: 比较品评,罗老师穿行在两首诗中-:“悲”“喜”相互反衬,这种比较突出两首诗的不同色彩,不同质感,不同情调。

评课议课  释疑解难

安徽  郑永红老师评课:

     首先,我觉得,罗老师在安排学生交流资料的环节中,看似非常轻松,实际目的性很明确。罗老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有针对性。记忆比较深的是:对学生来说,公元多少年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就对学生说,就理解为很久以前,以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理解。对资料的筛选和提炼做得相当好。很多时候,我们让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往往像第一个学生那样,长篇大论地读,读了之后,其实很少真正地进入到他们脑子里面去。所以,在学生以后查找资料时,要有目的性。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就时这种筛选和提炼的能力。

罗老师在课上,不经意的资料的拓展,比如说,对中原、华夏等,这些内容在二年级时就学过。这样既是对孩子已学内容的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拓展。

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必须是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

不管学生找出什么资料,老师在心里面起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能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提取和加工,更好地作引导。教师必须提升自己全面的素养。

第二点就是朗读。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做得比较多的就是朗读。罗老师朗读的指导先通过第一个学生的读,读后,教会了学生划分节奏。紧接着读时,要读出起伏来,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抑扬顿挫。但在读的过程中,有学生唱读。但划出节奏后,学生就按照这个节奏读。但还有拖音,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加以指导。如果老师稍加指点就好了。他指导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好的,首先是节奏划分,然后是读出起伏,之后读成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心心相印。最后,他其实希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我的一种理解。然后学生读,读成那样。那“悲”是陆游终其一生的悲,在音乐的配合下,学生还是不能读出悲的话,老师可以示范。但这儿稍有遗憾。

我们平常说的范读,非得把它完整地读一遍,在关键性的地方,加以指点,加入一到半句进去,其实学生的情绪就可以爆发出来了。

第三个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也是这堂课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我曾经把一个单元(不是诗歌)里面的很多课放在一起,这儿也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一悲一喜,引起强烈的感情冲突,最后领悟出一个总的情感,就是爱国。第一首诗,我觉得罗老师放得不够,牵着学生走。但是,从他的整堂课来看,是扶放结合。这两首放在一起学的时候,这样的安排还是非常合理的。这堂课的对比教学,还有两首诗在一块,进行不断的糅合,设计的很好。是否,两首诗糅在一起的部分可以再多一点。

这个环节,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以后我在上其他诗歌的时候,可以把有关的几首诗放在一起,对比着上。我班的学生,书面表达比口语表达上更强,在学生写好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诗人的动作、神情,再配以这些动作、神情等来读诗歌。学生的喜还是喜到了心里。

课堂的最后,是不是可以稍微爆发一点,来点小高潮。

河北 常新涛老师评课:

 前三期,我们观看了13年全国教师素养大赛的课,也聆听了罗才军老师的讲座。在这个讲座的过程之前,可能对于“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并不是特别熟悉,或者只是一些浅显的了解。当然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文体教学也并没有太多的深入,去做这样的一个主题教学,所以,思考得不是那么深入,或者说比较浅显,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在罗老师的讲座中发现,古诗教学的三句话:1.关注学生诵读积累语感;2.引领孩子们获得审美的体验;3.传承经典文化和独特意象。观课过程中,我一边看课,一边思考这样的三句话。也想看一看,罗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是如何来实现“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在常态课中,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大家就把重点放在两点:第一点,对于古诗的理解;第二点,对于古诗情感的把握。它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教学也是不同的。罗老师在他的古诗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关注学生诵读积累语感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而诵读,并且在指导朗读中引导学生逐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起伏。这些,并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地读出韵味,怎样地读出起伏。而是在学生读完后,引导其他学生去发现这些,进而实践了渗透读法,逐步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语感。第一首,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意境,但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学生就经历了渗透读法的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渗透读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累语感,逐步养成的一个过程。

   (2)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结合现实生活,结合想象,结合上下文,结合查看批注,结合古今意思对比等方式,积累“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以及了解古诗文的意思,同时为获得审美体验铺垫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这点,我们不难发现,结合生活,结合想象,结合查看批注,结合古今意思的对比,这些方法多用在文言文或古诗文教学中,而其他的叙事类文体,散文或说明文中是很少用的。其他的文体往往是结合上下文,查看解释等等。在诵读过程中,不仅交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积累了学生朗读的语感,而且,在学习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也在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培养。各个教学的点都融合在一起。

    2.引领孩子们获得审美体验

   (1)学生形成意象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也是通过诵读、想象来达成这样审美体验的。

   (2)形成意象,再次诵读古诗,伴随音乐,获得审美体验。

    在第一首古诗里,由于缺乏了一些东西,导致最后孩子诵读的效果不是很好。我个人的意见,在这里,罗老师是否可以范读?找几个学生读完以后,配以背景音乐,罗老师是否可以范读?有的老师会说,教师范读的话,很可能会剥夺学生个体诵读、个体朗读体验的机会。教师的范读,尤其是在古诗文方面的范读,是有必要的。由于古诗文的语言特点、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可能读不出这种韵味,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爷可以范读。我们成人的理解,对于背景资料的把握,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高于孩子。在这时候,如果没有教师范读的引领,孩子可能很难达到这样一个理解的高度,于是,在诵读时,很难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情感。

   (3)课后的写作。在教学完两首古诗,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罗老师让孩子写这么一小段,杜甫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不仅仅是指向“想象类语言文字运用”,这样一个写作的平台,更是学生走近作者,情感的升华,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然有对古诗文的理解,自然有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在理解和情感把握的基础上,学生再去进行写作,学生只有把自己当成作者,他才能写得更好。如此,他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同时,他的审美体验就再一次得到提升。这其中的一些东西,在其他的文体中是很少体现的。

    3.传承其中的经典文化和独特意象

   (1)结合理解和想象,想象出独特意象,引导学生读出独特意象。

   (2)将诗歌读成一句话“但悲不见九州同”,引导学生去触摸古诗这一文体的经典文化。四句都围绕着“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一句来写,这是古诗一个真正文体独特特点。

   (3)通过拓展“悲”的课外资料,在学生头脑中抽象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独特意象。特别“悲”的意境,在学生在读第一首诗和读第二首诗时,学生朗读的腔调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在学习、朗读第一首诗时,他们也体会到了“悲”,只是,他们可能体会的不是那么深。

   (4)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向学生呈现了一种集体意象群:把体现杜甫喜悦心情的言行举止划出来。学生划了很多,老师问:有多少种喜悦呀?于是,孩子们找到了七种喜悦: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喜从开降;“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叫喜极而泣;“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叫喜上眉梢;“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叫欣喜若狂;“白首放歌须纵酒”,这是喜不自胜;“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现实之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叫想象之喜。七喜出现,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感受,已经没有问题了。

   (5)这种“喜”贯穿整首诗,在每句中都能发现。孩子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古诗写作的又一个的经典的文化,古诗的一个独特的特点。

同时,在两首诗教学结束之后,罗老师又引导孩子们发现编者的意图。发现编者的意图,也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一种必备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阅读的能力。学生需要读出编者的意图,这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第一首是“悲”,第二首是“喜”。一悲一喜之间,却是反映同一主题,就是爱国。因此,我们能从整节课中,我们去发现一些“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的一些痕迹。罗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他所向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方式,渗透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这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教学中是如何呈现的。

河北苗雅萍 老师评课:

     

罗才军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让人赞叹。教师引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今天,我想从设计罗老师设计匠心之处,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这节课教学时间是一个小时。罗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化的课堂。总体看来设计匠心之处:

一、课的走向:分(预习)——总(引领全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一分(扶《示儿》、放《闻官军很难河北》——回应中心问题,提升主题)思路非常清晰。

1.分

检测预习目的性很强,教师通过检测学生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捕捉到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提出统领教学的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诗人,编者却把两首诗放在了一起让我们来学习,这是为什么?”这一中心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第一次看到了老师带领孩子与编者对话。现在有很多老师备课过程中跟编者的对话都做得很不到位,今天这节课,教师通过一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师生真正和编者对话,很好地完成这篇文章在本单元里承载的教学目标。 
   2.总

一个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统领全课的中心问题:为什么要把不同年代的不同诗人的两首诗放在一起学?此问题具有开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有足够的思维深度,才会从细细研读中品味出诗词的意蕴。如果一次一问或一句一译,亦步亦趋,零打碎敲,学生头脑中很难出现整体和谐的画面,那就更谈不上深远的意境了。

3.分

分别学两首诗。古诗词的意境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于是罗老师凭借《示儿》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学生品赏佳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验情感——不见九州通悲,习得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接着,巧妙地引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迁移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主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总

课以探究中心问题而结束。老师又回归入课时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把这两首处于两个朝代,相隔400多年的诗放在一起学?,两个孩子回答,这两首诗都是爱国诗。这是初读都能体会到,罗老师引导学生是否能从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或者写法上来谈一谈。一生回答一首写悲,一首写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诗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原来编者还有这样匠心独运的思考,师生一同与编这对话强化诗的意蕴。一喜一悲融汇的都是“九州同”。

总结环节无痕的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不但要知诗人,解诗意,背诗句,还要学习写法,更重要的是悟诗情。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我们国家有很多知识分子的一生都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爱国诗篇。一首诗带出一类诗。

二、教学策略

1.以读代讲。

回顾一下,他整个的教学,全是引导着孩子来读诗。以平价引读,教孩子读,这种读是无痕的。我们来看《示儿》。一入课就让学生读诗,第一个学生读,老师评价:一出手就不凡,字字清晰,句句响亮,有节奏。第二个孩子读,老师评价:也是字字有韵味,还有起伏。第三个孩子读了,老师评价:不但有起伏了,最后三个字,读得非常有节奏。指导孩子们朗读后,提问:读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读出情,真正地成为诗人。写诗,是情动辞发,你要真正成为诗人了,你也就能读出情了。教师以读功把学生领进诗的意象。

要达到这种水准,就要向罗老师一样练内功:老师的倾听能力,上课的反应的灵敏度,思维的敏捷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情感的到位。罗老师正因为有这样的内功,他才能在这样的课堂里,沉下心来,听孩子们读,听出孩子们读得水平。

2.读中理解

《示儿》明白如话,老师就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老师的设计匠心之处在于,在读中,在孩子自己理解中,把重点字词融进教学。我们常态下的教学,都是走线性,先读诗,然后把词语先拎出来解决,解决完了之后,再让孩子说整体句子意思。今天,老师都是引领孩子们亲历语文实践,读中悟,悟中读。

三、以诗解诗

教学古诗以一带多,以诗解诗,以诗化题,以简蓄丰是个很好的策略。如:理解《示儿》这首诗,当理解到诗人弥留之际,唯一遗憾的没有看到国家统一之时。教师一句:诗人是就在此刻才有这种心境的吗?在学生渴望得知真情时,教师恰到好处的补充了诗人的资料和诗人的三首诗,资料和三首诗勾勒出陆游忧国忧民的一生。意向更清晰,更明了,更真实。在朗读诗句的过程中,那种“悲”一下就感受到了,读出来的是什么呢?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意蕴。这样的教学使他的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立体开放的空间,有宽度,有厚度,有高度。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源于充分的备课,正因为备课时罗老师阅了陆游的一生,孩子们才能跟着阅了陆游的一生。教学相长,在研究教材时,我们自己也在成长。

关于在感情朗读时孩子们的朗读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我想可能有这样两种原因:原因一,老师没有及时地去指导。两个孩子读过之后感觉没有读到位,这时候,老师你要真正地入情入境的范读。范读时老师的站位很重要,你不能站在孩子们的后面了,因为教师整个身心扑给孩子诗的意境和诗的意蕴,站在前边指导朗读最佳。可能原因二,大家回忆一下课堂,罗老师教学设计是极具匠心,但是,课堂上没有把这种资源发挥到极致,原因是他自身情感和诗的意境有点不合拍,有点兴奋了。假如老师再生活化一点可能教学效果会好很多。简单举个例子吧,这是一种结婚宴,你去了之后喜气洋洋。参加了一场丧礼,你到了这个环境里,一句话都不能说,你心情是什么样?作为老师,我们的情感把握也很重要,在课堂上教学不同的文本,你的语音,你的情态,你的举手投足都应该去雕琢。假如,罗老师跳出文本领孩子入境时,情感把握度适宜。就会使文本跟孩子心灵碰撞,各种对话达到最佳。就不会出现读不到位的现象。

四、情景交融的过渡语 

补完三首诗后,罗老师做了这样的过度:面对各种情态下的陆游,一生有一种……的情怀,一生充满……,一生怎么样,一辈子怎么样……几个排比总结,这需要老师的提炼。该说话的时候,必须要有提升情感或者提升质感的语言。接下来后,罗老师就说了一句,他该是在怎样的情态下对儿子们说这番话呢?顺势引读《示儿》,多巧妙啊。。其实这首诗不就是跟孩子说话吗?因为老师把文本吃透了,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这也需要我们老师去磨练的。

五、解读文本非常到位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抓住补白听到收复失地消息后的语言空白进行想象补白,使孩子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读与写结合,让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启,让学生在快乐、幸福中学习。——这是一个智慧的课堂。

六、有扶有放

两首诗的教学,教师主讲《示儿》,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许多学诗的方法。接下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就放了。但是大放之前,该教的还是要教。现今的课堂,有些老师不敢教了。罗老师把握的很到位。例如:他首先把地名放到PPT上,告诉学生,你在读诗的时候,地名了解一下就行了,不必做更多的解释。示意图是一种方法,他教给学生这种方法。不理解的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该教孩子的必须要教,而且花力气要多。剩下的学诗过程就让孩子们自己读,自己悟,有这么多的“喜”。而且孩子交流学习成果中,老师用心倾听孩子的表达,并以评价的方式或提升,或推波助澜,或给孩子纠错,这就是有针对性的真评价。

学诗文积淀情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张扬个性,将第一首诗习得的方法在第二首诗中进行实践。这样下来,如果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这样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这样的古诗教学,那么六年以后,很多孩子会爱上古诗词。何乐而不为。

山西赵翠芳老师评课:

               古诗教学文体关照的思考
               ——观罗才军老师《古诗两首》研修日志
     罗才军老师在讲座中谈到古诗教学文体关照以意象为主,所以在观课过程中,我重点学习总结了罗老师在本课中所传递的训练学生解读意象的方法和策略。
     一、引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提前意象的能力。这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提取意象的能力。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后,就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提炼意象。这一能力还可以迁移运用到现代诗歌的写作中,学生在写作时就知道如何适当地运用意象,写出诗的韵味。

二、入情入境地想像意象。策略有对比中突显,同类古诗意象群拓展引入 ,背景介绍,突出时间与空间跨度上的想像等。

三、结合背景体会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情感。

四、在古诗的留白处补充场景。如语言、对话、动作、环境,对于不同类型的古诗根据其文体特点做不同的补白训练,让古诗在孩子的心中活起来,将声音、色彩、味道在古诗的文字中突显出来。
     但别人的精彩始终只是别人的,于是我又在想,如果这节课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或者以一两个主要问题引领的方式去教学,又会怎样?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达到扬长避短,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虽然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练好各种教学策略的基本功,一定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使用这些策略,为古诗教学服务,为高效课堂服务。
    在苗老师的专业引领下,我又总结出以下古诗教学策略:

1、以写法、主题等方式对同类古诗进行整合,共同展示,分类进行教学。

2、搞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爱上古诗,例如,办报,唱诗,专题板报,把古诗写成现代文等。
    此外,苗老师还对课堂评价的方向进行了专业引领。苗老师告诉我:“要针对课堂上正在发生的问题做出评价,或纠正,或提升,或赞扬,用以改正班中其他有类似问题学生的做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观课方法,发现苗老师的观课是线形的,重视教师教学策略的整体构建和学习,这一点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今后要从这方面加强训练。
    在这样的专业引领下,我感到本次观课活动收获满满,一种思考交流后得到充实的幸福感久久在心头荡漾。这就是研修之乐吧!

专家答疑:

1.如何让孩子来抓意象,来得到审美的提高?

苗老师答:方式方法有很多。如果让我来教古诗词,我就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专门进行古诗词教学。一篇带多篇。以文本为出发点辐射出去,这样一种扇形的,让孩子真正走进古诗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习得了这一切。并不是告诉,而是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爱上它。

《示儿》,就是以这样一首诗,带出陆游的多首诗来。可以分主题来带,也可以从诗的特点来带。从哪儿结合都可以,就需要老师自己看文本,把握自己的教学主线,自己选择。带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是写法上的,可能是主题上的,可能是这一类诗的,比如送别诗等。就让孩子在诵读中,得到一种浸润于熏染,让他爱上古诗词。

还可以举行一些活动,如赛诗会、谱曲、古诗变白话(改写)、办报等。在活动中,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什么是最有效的评价?

    苗老师答:最有效的角度,比如说,这个孩子回答问题回答得非常的准确,他真正地理解了什么什么;或者说,他真正地走近了谁谁谁;或者说,一段话出来以后,他的条理非常的清晰,让你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就是通过语言,真正触动你的那种角度,你来评价。激情是一个语文老师必备的一种素养。

主持总结  大哥期望

主持总结:

谢谢苗老师!苗老师每一次最后的指导总结,都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评课方式,给我们很多的经验。

我们从罗老师的讲座中,从苗老师几次指导总结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理念,也可以学到一线课堂可以实践的一些方法。我们学到这些东西,接下来要做的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实践。学到这些以后,我们认为对的、有价值的、有效果的方式方法,我们尽力在一线课堂上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超出了我们学习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带着我们的思考,去直面这些困难,可能我们在学习经验,运用经验的同时,把这些经验不断地效果最大化,

第二点就是创造。任何的经验都来自于他人,来自于名师,来自于专家。对我们自己来说,一些经验是可以学习的,一些经验来自课堂教学,可能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并不适用。还有,我们可能学习到的这些几种方法,还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去创造。比如苗老师刚才说的,一篇带读多篇。我们自己在设计古诗教学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杜甫的几首诗放在一起教学。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引领孩子去阅读杜甫的诗,他的写作风格。如果深入的话,还可以了解杜甫的一生,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当然还可以按其他的分类,比如把田园诗放在一起,把爱国诗放在一起,可以在同主题的情况下,来进行古诗教学。这些方法都可以自己去创造的。哪一种方式对于古诗教学最为有效,我们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去实践自己的形式上的一种创造。无论形式上怎么样,我们都有一个真正的内涵,就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语文能力的逐步完善和提升。

大哥期望:

针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如果抓住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特点,罗才军老师的“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然后结合一些现代诗歌的教学,就可以明确一些有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他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关于诗歌意象的教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这几位老师在诗歌教学中的不同处理,来关注,他们是如何处理古诗教学的。

通过这次的观课,我们老师在古诗教学方面肯定是大有收获的。我们也希望罗才军老师“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能真正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落到实处。

研修小结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是罗才军老师五六年来语文教学追索的思考和发现。课例《古诗两首》,就是罗老师在“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的完美课堂呈现。如果说,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是“诗意”课堂,那么罗才军老师的课堂就是“文意”的课堂。在探索践行的一路上,尽管弥漫着团团浮游的迷雾,罗老师依然坚定执著地“问道语文”。正如金子美铃诗中说的那样: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哪怕只是方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罗老师就是这样,不懈地追求着他的“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我们相信,在罗老师的“文体意识”引导下的鲲鹏小语的老师们,也一定能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