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才军老师《古诗两首》研修纪实

标签:
学习摘要 |
罗才军老师《古诗两首》研修纪实(第四期)
发布时间: 01月26日 12:38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活动时间:2014年1月23日晚7:00—10:00
活动地点:鲲鹏小语呱呱325009房间
鲲鹏小语工作室一群
鲲鹏小语工作室二群
主
文本整理:黑龙江
陕
研修纪实:浙
活动流程
主持开场
常老师:
观看课例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小语】李冬梅:
【鲲鹏小语】谭忠山:
【鲲鹏小语】兰波:
【鲲鹏小语】洪颖:
【鲲鹏教研】陆焕杰:
【鲲鹏小语】寒寒:
【鲲鹏小语】洪颖:
【鲲鹏小语】兰波:
【鲲鹏小语】谭忠山:
【鲲鹏小语】李冬梅: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教研】陆焕杰: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危才波:
【鲲鹏小语】常新涛:
【鲲鹏小语】杨金慧:
【鲲鹏小语】洪颖:
【鲲鹏小语】薛秋荣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小语】丁红娟:
【鲲鹏小语】兰波:
【鲲鹏小语】李冬梅: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薛秋荣: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教研】陆焕杰:
【鲲鹏小语】寒寒: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小语】陈云红: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李冬梅: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小语】韩金玲: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刘娟:
【鲲鹏小语】兰波:
【鲲鹏小语】危才波: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鲲鹏小语】洪颖:
【鲲鹏小语】吴海燕:
【鲲鹏小语】刘娟: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洪颖说:
[鲲鹏小语]李光媚:
【鲲鹏小语】花开:
【鲲鹏小语】韩金玲: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小语】孙继香:
【鲲鹏小语】韩金玲: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鲲鹏小语】洪颖:
【鲲鹏小语】寒寒:
【鲲鹏小语】亦涵: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小语】寒寒: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小语]李光媚:
【鲲鹏小语】韩金玲:
【鲲鹏教研】陆焕杰:
【鲲鹏小语】谭忠山:
【鲲鹏小语】韩金玲: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鲲鹏教研】陆焕杰:
【鲲鹏小语】寒寒:
【鲲鹏小语】何晓明: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小语】孙薇:
【鲲鹏小语】韩金玲:
【鲲鹏小语】吴海燕:
【鲲鹏教研】刘晶:
【鲲鹏小语】李冬梅:
【鲲鹏小语】孙薇:
【鲲鹏小语】谭忠山:
【鲲鹏小语】丁红娟:
【鲲鹏教研】栗景芬: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教研】刘晶: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教研】陆焕杰:
【鲲鹏教研】刘晶:
河北
【鲲鹏小语】谭忠山:
167459892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小语】谭忠山:
河北
167459892:
【鲲鹏教研】豫张海林:
【鲲鹏小语】兰波:
【鲲鹏小语】花开:
【鲲鹏小语】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小语】洪颖:
【鲲鹏小语】大伟:
【鲲鹏教研】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谭忠山:
【鲲鹏小语】永儿:
河北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小语】大伟:
【鲲鹏小语】薛秋荣:
【鲲鹏小语】永儿:
【鲲鹏小语】兰波:
【鲲鹏教研】赵翠芳:
【鲲鹏小语】薛秋荣: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小语】韩金玲:
【鲲鹏教研】李冬梅: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教研】李冬梅:
【鲲鹏小语】心晴朗朗:
【鲲鹏教研】靳海燕:
【鲲鹏教研】靳海燕:
[鲲鹏教研】孙洪美:
【鲲鹏教研】靳海燕:
【鲲鹏教研】靳海燕:
评课议课
安徽
罗老师在课上,不经意的资料的拓展,比如说,对中原、华夏等,这些内容在二年级时就学过。这样既是对孩子已学内容的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拓展。
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必须是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
不管学生找出什么资料,老师在心里面起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能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提取和加工,更好地作引导。教师必须提升自己全面的素养。
第二点就是朗读。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做得比较多的就是朗读。罗老师朗读的指导先通过第一个学生的读,读后,教会了学生划分节奏。紧接着读时,要读出起伏来,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抑扬顿挫。但在读的过程中,有学生唱读。但划出节奏后,学生就按照这个节奏读。但还有拖音,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加以指导。如果老师稍加指点就好了。他指导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好的,首先是节奏划分,然后是读出起伏,之后读成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心心相印。最后,他其实希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我的一种理解。然后学生读,读成那样。那“悲”是陆游终其一生的悲,在音乐的配合下,学生还是不能读出悲的话,老师可以示范。但这儿稍有遗憾。
我们平常说的范读,非得把它完整地读一遍,在关键性的地方,加以指点,加入一到半句进去,其实学生的情绪就可以爆发出来了。
第三个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也是这堂课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我曾经把一个单元(不是诗歌)里面的很多课放在一起,这儿也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一悲一喜,引起强烈的感情冲突,最后领悟出一个总的情感,就是爱国。第一首诗,我觉得罗老师放得不够,牵着学生走。但是,从他的整堂课来看,是扶放结合。这两首放在一起学的时候,这样的安排还是非常合理的。这堂课的对比教学,还有两首诗在一块,进行不断的糅合,设计的很好。是否,两首诗糅在一起的部分可以再多一点。
这个环节,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以后我在上其他诗歌的时候,可以把有关的几首诗放在一起,对比着上。我班的学生,书面表达比口语表达上更强,在学生写好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诗人的动作、神情,再配以这些动作、神情等来读诗歌。学生的喜还是喜到了心里。
课堂的最后,是不是可以稍微爆发一点,来点小高潮。
河北
古诗教学,在常态课中,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大家就把重点放在两点:第一点,对于古诗的理解;第二点,对于古诗情感的把握。它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教学也是不同的。罗老师在他的古诗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而诵读,并且在指导朗读中引导学生逐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起伏。这些,并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地读出韵味,怎样地读出起伏。而是在学生读完后,引导其他学生去发现这些,进而实践了渗透读法,逐步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语感。第一首,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意境,但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学生就经历了渗透读法的这样一个积累的过程。渗透读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累语感,逐步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在两首诗教学结束之后,罗老师又引导孩子们发现编者的意图。发现编者的意图,也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一种必备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阅读的能力。学生需要读出编者的意图,这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第一首是“悲”,第二首是“喜”。一悲一喜之间,却是反映同一主题,就是爱国。因此,我们能从整节课中,我们去发现一些“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的一些痕迹。罗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他所向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方式,渗透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这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教学中是如何呈现的。
河北苗雅萍
罗才军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让人赞叹。教师引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今天,我想从设计罗老师设计匠心之处,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这节课教学时间是一个小时。罗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化的课堂。总体看来设计匠心之处:
一、课的走向:分(预习)——总(引领全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一分(扶《示儿》、放《闻官军很难河北》——回应中心问题,提升主题)思路非常清晰。
1.分
检测预习目的性很强,教师通过检测学生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捕捉到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提出统领教学的
一个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统领全课的中心问题:为什么要把不同年代的不同诗人的两首诗放在一起学?此问题具有开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有足够的思维深度,才会从细细研读中品味出诗词的意蕴。如果一次一问或一句一译,亦步亦趋,零打碎敲,学生头脑中很难出现整体和谐的画面,那就更谈不上深远的意境了。
3.分
分别学两首诗。古诗词的意境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于是罗老师凭借《示儿》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学生品赏佳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验情感——不见九州通悲,习得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接着,巧妙地引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迁移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主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总
课以探究中心问题而结束。老师又回归入课时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把这两首处于两个朝代,相隔400多年的诗放在一起学?,两个孩子回答,这两首诗都是爱国诗。这是初读都能体会到,罗老师引导学生是否能从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或者写法上来谈一谈。一生回答一首写悲,一首写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诗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原来编者还有这样匠心独运的思考,师生一同与编这对话强化诗的意蕴。一喜一悲融汇的都是“九州同”。
总结环节无痕的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不但要知诗人,解诗意,背诗句,还要学习写法,更重要的是悟诗情。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我们国家有很多知识分子的一生都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爱国诗篇。一首诗带出一类诗。
二、教学策略
1.以读代讲。
回顾一下,他整个的教学,全是引导着孩子来读诗。以平价引读,教孩子读,这种读是无痕的。我们来看《示儿》。一入课就让学生读诗,第一个学生读,老师评价:一出手就不凡,字字清晰,句句响亮,有节奏。第二个孩子读,老师评价:也是字字有韵味,还有起伏。第三个孩子读了,老师评价:不但有起伏了,最后三个字,读得非常有节奏。指导孩子们朗读后,提问:读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读出情,真正地成为诗人。写诗,是情动辞发,你要真正成为诗人了,你也就能读出情了。教师以读功把学生领进诗的意象。
要达到这种水准,就要向罗老师一样练内功:老师的倾听能力,上课的反应的灵敏度,思维的敏捷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情感的到位。罗老师正因为有这样的内功,他才能在这样的课堂里,沉下心来,听孩子们读,听出孩子们读得水平。
2.读中理解
《示儿》明白如话,老师就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老师的设计匠心之处在于,在读中,在孩子自己理解中,把重点字词融进教学。我们常态下的教学,都是走线性,先读诗,然后把词语先拎出来解决,解决完了之后,再让孩子说整体句子意思。今天,老师都是引领孩子们亲历语文实践,读中悟,悟中读。
三、以诗解诗
教学古诗以一带多,以诗解诗,以诗化题,以简蓄丰是个很好的策略。如:理解《示儿》这首诗,当理解到诗人弥留之际,唯一遗憾的没有看到国家统一之时。教师一句:诗人是就在此刻才有这种心境的吗?在学生渴望得知真情时,教师恰到好处的补充了诗人的资料和诗人的三首诗,资料和三首诗勾勒出陆游忧国忧民的一生。意向更清晰,更明了,更真实。在朗读诗句的过程中,那种“悲”一下就感受到了,读出来的是什么呢?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意蕴。这样的教学使他的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立体开放的空间,有宽度,有厚度,有高度。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源于充分的备课,正因为备课时罗老师阅了陆游的一生,孩子们才能跟着阅了陆游的一生。教学相长,在研究教材时,我们自己也在成长。
关于在感情朗读时孩子们的朗读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我想可能有这样两种原因:原因一,老师没有及时地去指导。两个孩子读过之后感觉没有读到位,这时候,老师你要真正地入情入境的范读。范读时老师的站位很重要,你不能站在孩子们的后面了,因为教师整个身心扑给孩子诗的意境和诗的意蕴,站在前边指导朗读最佳。可能原因二,大家回忆一下课堂,罗老师教学设计是极具匠心,但是,课堂上没有把这种资源发挥到极致,原因是他自身情感和诗的意境有点不合拍,有点兴奋了。假如老师再生活化一点可能教学效果会好很多。简单举个例子吧,这是一种结婚宴,你去了之后喜气洋洋。参加了一场丧礼,你到了这个环境里,一句话都不能说,你心情是什么样?作为老师,我们的情感把握也很重要,在课堂上教学不同的文本,你的语音,你的情态,你的举手投足都应该去雕琢。假如,罗老师跳出文本领孩子入境时,情感把握度适宜。就会使文本跟孩子心灵碰撞,各种对话达到最佳。就不会出现读不到位的现象。
四、情景交融的过渡语
补完三首诗后,罗老师做了这样的过度:面对各种情态下的陆游,一生有一种……的情怀,一生充满……,一生怎么样,一辈子怎么样……几个排比总结,这需要老师的提炼。该说话的时候,必须要有提升情感或者提升质感的语言。接下来后,罗老师就说了一句,他该是在怎样的情态下对儿子们说这番话呢?顺势引读《示儿》,多巧妙啊。。其实这首诗不就是跟孩子说话吗?因为老师把文本吃透了,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这也需要我们老师去磨练的。
五、解读文本非常到位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抓住补白听到收复失地消息后的语言空白进行想象补白,使孩子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读与写结合,让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启,让学生在快乐、幸福中学习。——这是一个智慧的课堂。
六、有扶有放
两首诗的教学,教师主讲《示儿》,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许多学诗的方法。接下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就放了。但是大放之前,该教的还是要教。现今的课堂,有些老师不敢教了。罗老师把握的很到位。例如:他首先把地名放到PPT上,告诉学生,你在读诗的时候,地名了解一下就行了,不必做更多的解释。示意图是一种方法,他教给学生这种方法。不理解的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该教孩子的必须要教,而且花力气要多。剩下的学诗过程就让孩子们自己读,自己悟,有这么多的“喜”。而且孩子交流学习成果中,老师用心倾听孩子的表达,并以评价的方式或提升,或推波助澜,或给孩子纠错,这就是有针对性的真评价。
学诗文积淀情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张扬个性,将第一首诗习得的方法在第二首诗中进行实践。这样下来,如果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这样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这样的古诗教学,那么六年以后,很多孩子会爱上古诗词。何乐而不为。山西赵翠芳老师评课:
二、入情入境地想像意象。策略有对比中突显,同类古诗意象群拓展引入
三、结合背景体会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情感。
四、在古诗的留白处补充场景。如语言、对话、动作、环境,对于不同类型的古诗根据其文体特点做不同的补白训练,让古诗在孩子的心中活起来,将声音、色彩、味道在古诗的文字中突显出来。
1、以写法、主题等方式对同类古诗进行整合,共同展示,分类进行教学。
2、搞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爱上古诗,例如,办报,唱诗,专题板报,把古诗写成现代文等。
专家答疑:
1.如何让孩子来抓意象,来得到审美的提高?
苗老师答:方式方法有很多。如果让我来教古诗词,我就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专门进行古诗词教学。一篇带多篇。以文本为出发点辐射出去,这样一种扇形的,让孩子真正走进古诗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习得了这一切。并不是告诉,而是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爱上它。
《示儿》,就是以这样一首诗,带出陆游的多首诗来。可以分主题来带,也可以从诗的特点来带。从哪儿结合都可以,就需要老师自己看文本,把握自己的教学主线,自己选择。带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是写法上的,可能是主题上的,可能是这一类诗的,比如送别诗等。就让孩子在诵读中,得到一种浸润于熏染,让他爱上古诗词。
还可以举行一些活动,如赛诗会、谱曲、古诗变白话(改写)、办报等。在活动中,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什么是最有效的评价?
主持总结
主持总结:
谢谢苗老师!苗老师每一次最后的指导总结,都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评课方式,给我们很多的经验。
我们从罗老师的讲座中,从苗老师几次指导总结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理念,也可以学到一线课堂可以实践的一些方法。我们学到这些东西,接下来要做的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实践。学到这些以后,我们认为对的、有价值的、有效果的方式方法,我们尽力在一线课堂上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超出了我们学习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带着我们的思考,去直面这些困难,可能我们在学习经验,运用经验的同时,把这些经验不断地效果最大化,
第二点就是创造。任何的经验都来自于他人,来自于名师,来自于专家。对我们自己来说,一些经验是可以学习的,一些经验来自课堂教学,可能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并不适用。还有,我们可能学习到的这些几种方法,还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去创造。比如苗老师刚才说的,一篇带读多篇。我们自己在设计古诗教学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杜甫的几首诗放在一起教学。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引领孩子去阅读杜甫的诗,他的写作风格。如果深入的话,还可以了解杜甫的一生,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当然还可以按其他的分类,比如把田园诗放在一起,把爱国诗放在一起,可以在同主题的情况下,来进行古诗教学。这些方法都可以自己去创造的。哪一种方式对于古诗教学最为有效,我们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去实践自己的形式上的一种创造。无论形式上怎么样,我们都有一个真正的内涵,就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语文能力的逐步完善和提升。
大哥期望:
针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如果抓住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特点,罗才军老师的“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然后结合一些现代诗歌的教学,就可以明确一些有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他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关于诗歌意象的教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这几位老师在诗歌教学中的不同处理,来关注,他们是如何处理古诗教学的。
通过这次的观课,我们老师在古诗教学方面肯定是大有收获的。我们也希望罗才军老师“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能真正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落到实处。
研修小结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是罗才军老师五六年来语文教学追索的思考和发现。课例《古诗两首》,就是罗老师在“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的完美课堂呈现。如果说,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是“诗意”课堂,那么罗才军老师的课堂就是“文意”的课堂。在探索践行的一路上,尽管弥漫着团团浮游的迷雾,罗老师依然坚定执著地“问道语文”。正如金子美铃诗中说的那样: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哪怕只是方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罗老师就是这样,不懈地追求着他的“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我们相信,在罗老师的“文体意识”引导下的鲲鹏小语的老师们,也一定能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