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 艺 创 作 浅 谈(转)

(2013-07-19 10:05:41)
曲 艺 创 作 浅 谈

一、曲艺的起源

曲艺是流行于人民群众中的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种说唱艺术。

中国的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荀子的《成相篇》,就是因为它用韵文和散文而被人们视为说唱艺术的远祖;汉代乐府中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是说唱艺术的最早形式。曲艺艺术的定型(包括说与唱)在北宋,其中唱书应是继孔三传所创始的清宫词的遗续和发展。元杂剧可以说是曲艺说唱艺术的演化,曲艺与戏曲是一对孪生的姊妹艺术。

二、曲艺的种类

据1983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称:“中国曲艺曲种,目前约有四百个左右。”曲艺有三种分类方法:

(一)分得较细、常被人引用的是分为十类,即唱的曲种七类:鼓词类、渔鼓类、弹词类、琴书类、牌子曲类、杂曲类、走唱类;说的曲种三类:快板快书类、相声类、评书类。

(二)第二种分类法是在上述十类的基础上把曲艺分为相声、快板快书、鼓曲、评书四类,其中鼓曲是把七类唱的曲种归为一类。

(三)还有一种分类法,把曲艺分为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三类。

三、曲艺艺术表演的特征

要学习曲艺创作,必须要了解曲艺的特征。而曲艺与戏曲是姊妹艺术,曲艺的特征只有在与戏曲表演艺术的比较中才能识别。 (一)曲艺与戏曲表演艺术的相同之处:反映生活的提炼与加工,都是演人、演人的性格。

(二)曲艺与戏曲表演的不同之处

戏 曲
曲 艺

视听兼备
诉诸听觉

唱做念打四功同量
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表演程式化
表演尚未形成程式化。因曲艺是在有限的舞台(场地)描述性地表现无限的空间,既要借鉴戏曲程式化的精美之处,还要兼收并蓄地吸取电影、歌舞、话剧的优长。

分角分行,一人一角
一人多角,众生万相皆备己身 
(三)曲艺艺术的特征

1、曲艺是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的听觉艺术;

2、曲艺描述性地表现无限的空间,不象戏曲需要固定的场景;

3、众生百态、千情万绪皆备于演员自身而不受舞台的限制;

4、以表叙出角色、解释角色、评议角色;

5、说唱伴奏备于己身;

6、以一当十,虚中求实。

四、曲艺作品的共同特征

曲艺种类繁多,每一种曲艺又各有特点。创作曲艺段子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曲艺各自不同的特点。讲曲艺创作不可能把每一种曲艺的特点都讲到,只能从中找出一些带共性的东西,归纳出曲艺作品的共同特征,以便在创作中遵循。曲艺作品大致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曲艺大都是叙事体,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

(二)曲艺段子一般分三个部分:引子——正文——煞尾。

引子——有的叫定场诗或诗篇,一般是四句押韵的诗。引子用来渲染气氛,交待背景,安定听众。但有的新作品开头不用诗篇,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叙述故事,大都用大致相同的起句,如“有一个”、“有一天”、“说一个”等。

正文——是故事的主体,结构与叙事诗基本一致,一般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中心事件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或地点的转移来结构篇章。篇幅在140——250句之间。曲艺的正文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一波三折,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有时还给听众造成悬念,故事完整。

煞尾——是全篇点题位置,由上下两个半句组成。上半句前面可加上赞扬性质的评语,下半句一般用“这就是”、“这才是”、“但见那”等套语引出,节奏由急而缓,自然而然地结束。

(三)曲艺段子大都使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曲艺极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抒写所描述的主题故事。首先是显示的主题夸张,正文的异峰突起,故事的波澜回旋,也都是借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

(四)通俗——是曲艺作品共同的语言特色

1、曲艺具有通俗化、口语化、说来顺口、听来入耳、使人易懂易记的语言特色。曲艺的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运用方言土语,俗话说“扳土罐子”,可以获得“铺台”的效果。

2、 曲艺的语言富有音乐性、节奏感,使唱词能入弦上板。

(五)曲艺的句式和韵辙具有共同的规律

在曲艺中,有唱词的曲种占大多数。唱词总的分两大类:一类是不行腔的,只按节拍进行数唱,如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等;另一类是要行腔的,配上曲调才能演唱,如大鼓、渔鼓、道情、小曲、清音、弹词等。虽曲种各异,曲调千差万别,但在唱词的写作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规律: 1、七言为主,灵活多变。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即2+2+3。为适应内容的表达和节奏变化的需要,句式可以灵活多变,但无不与七字句有关联。

2、句式成双,上下相联。唱词一般都是用偶数句,全称一联。单句叫上句,双数句叫下句,上下对应,内容上互相联系,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合辙押韵,注意声调。

好唱词都要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易记易唱,悦耳动听。为此,写作唱词既要合辙押韵,又要注意声调。合辙押韵造成优美动听的和谐音律。韵和辙是同一个意思,合辙就是押韵,押韵就是要求字的落音一致,即字的韵母的主要成分相同或相似。 (1) 曲艺唱词按十三道辙押韵。对音韵十三道辙列表如下:

音 韵 十 三 道 辙

序号
代 字
辙 名
韵 母
例 字

1. 
遥 条
ao
挑 交 桃 毛 小 好 号 照

2. 
波 梭
o uo (e)
多 锅 罗 河 火 么 货 过

3. 
江 阳
anq ianq uanq
香 张 慌 王 想 网 上 量

4. 
姑 苏
u
朱 枯 胡 吴 虎 武 住 树

5. 
怀 来
ai uai
该 乖 才 牌 海 买 坏 怪

6. 
人 辰
en in un (inq enq )
生 真 门 文 稳 整 问 笨

7. 
尤 求
ou iu
优 休 愁 奴 手 走 后 就

8. 
灰 堆
ei ui
辉 追 雷 谁 伟 水 卫 睡

9. 
衣 欺
I ü
西 机 其 鱼 起 李 意 气

10. 
发 花
a ia ua 
抓 瓜 华 麻 马 打 大 吧

11. 
言 前
an ian
烟 安 盐 然 眼 染 燕 岸

12. 
中 东
onq (inq enq )
风 工 红 从 总 轰 动 梦

13. 
乜 斜
ie ue
耶 街 别 爷 也 写 借 谢
注:1、表中“代字”栏内的“劳模江福才,兴修水利,大办农业”一句话十三个字,每一个字分别代表一道辙,编这句话是为了便于记住十三道辙。2、“韵母”栏内带( )内的韵母,是方言字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交替的韵母。3、“例字”栏内的例字按“阴、阳、上、去”四声排列,每个声调两个字。

此外,曲艺还有“小人辰儿”、“小言前儿”两道小辙。例如:

小人辰儿 小言前儿

她的名字叫小芹儿 听说又要去开战儿

头三天里才过门儿 匪兵们个个吃不下饭儿

来到婆家就忙不停儿 头上脸上直冒汗儿

婆婆不住地夸她能儿 两条腿儿不住地打颤颤儿

(2)韵辙的分类及运用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把十三辙分为三级:

洪亮级:发花 江阳 言前 人辰 中东

柔和级:怀来 波梭 遥条 尤求

细微级:灰堆 乜斜 衣欺 姑苏

把音韵十三道辙分为三级,是为了便于写作时根据内容需要适当选用。写作曲艺段子时一般选用响亮级的韵辙,便于演唱开口放腔;对于一韵到底的曲艺段子,选韵要注意与人名、地名、物名、和中心事件叶韵。

写作曲艺段子押韵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全韵法——每句都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

第二种:间韵法——逢双句用韵,或四句一用韵,句首的末一字一般都用韵,称为定韵或定辙。

第三种:重韵法——又称一字韵,即每句的最后一字相同。如:

老头子,老婆子,生了两个好儿子。 攒票子,起房子,为的过上好日子。

(3)曲艺段子的声调

写作演唱的曲艺段子时,要注意放腔的句末一字一定要用平声,以免演唱时出现倒字。

五、几种曲艺的创作方法

曲艺种类繁多,不可能一一讲到,这里仅将几种常用的曲种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快板

快板具有短小精悍、明快有力的特点。多用于歌颂新人新事,宣传党的政策。

快板的表演,有的叫演唱快板,也有的叫说快板。

1、快板的分类

(1)小快板——即常说的快板诗。由一人边打板边演唱。它篇幅短小,形式简单,只需十句八句,或一二十句,就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有时甚至可以随编随数,或表扬,或批评,或介绍情况,可以充分地发挥宣传鼓动作用。因此,这种快板形式最易掌握,容易在群众中普及。

(2)对口快板——由甲乙二人各数一段,交替演唱。每段句数的多少视情况而定,一般是偶数。它往往把若干材料连缀在一起,没有一个贯穿绐终的中心事件。但材料的组织仍然要紧紧围绕主题,防止漫无边际,杂乱无章。

对口快板仿照数来宝的写法居多。实际上对口快板与数来宝是有区别的。对口快板主要是甲乙二人的接替关系,而数来宝有点类似对口相声,是甲乙二人的捧、逗关系。 (3)群口快板,又叫快板群。参加表演的人数四五个乃至上十个,有领有合,交替演唱,有时辅之以集体造型。演员的身分一般都不固定,可以是叙说者,也可以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口吻演唱。群口快板适于表现热烈的场面和激越的气氛。

(4)快板书——由一个人边打板边演唱,有时插入白口。快板书与单口快板有区别,它是一种叙事性的快板,容量较大,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快板的句式与韵辙:句式以七字为主,节奏感强,每句押韵。

3、快板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 4、快板的“情趣”与“扣子”。编写快板,不但要注意写出正确、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写得具有情趣。如果写得呆板乏味,就会削弱宣传效果。一段好的快板,总是寓褒贬于生动活泼的描述之中,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编写快板书,还要运用好“扣子”。所谓扣子,就是把矛盾的解决先巧妙地掩盖起来,给听众造成悬念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运用得好,可以使快板书的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二)数来宝

数来宝是对口形式,系由莲花落逐渐演变形成。表现内容多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数来宝的语言、句式、表现手法等与快板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于快板的特点。这里单独谈谈它的形式特点和写作要求。

1、 数来宝的演唱形式有三种:

(1)单数——由一人演唱,是数来宝早期的一种形式,即兴演唱味道很浓,目前已不多见。

(2)对口——由二人演唱,甲乙二人是捧、逗关系,有时也可以互相接替或合数。这种形式运用最多。

(3)群数——由三人以上演唱。演员之间主要是捧、逗关系,其中一人担任捧的角色,其余为逗。

2、数来宝的句式

数来宝的句式是六、七单尾句。常常是两句一组,上句六字分为两半,数成二一、二一的节拍;下句七字,数成二二二一的节拍。两句最后一拍都是单字。如:

数来宝,数来宝,

句式平常结构巧。

结构巧,结构新,

说个段子大家听。

这种六七单尾句是数来宝句式的基本结构。现在写作往往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超过了六七字的限制,特别是上句,可不按三三六字句来写,下句也可以突破七字,但都是在七字单尾字的基础上加上衬字而成的。

例:当兵的最怕扒慢步

分解动作四个数

顶数三字最难来

大腿伸平要高抬

金鸡独立单腿站

累得我头昏眼花浑身上下直冒汗

3、数来宝的韵辙

在韵辙方面,数来宝使用的是花辙。即在一篇作品中用许多辙,往往两句一辙。

4、数来宝的声调

数来宝十分讲究声调,要求上下句不仅同韵,而且同声。四声要相对,不仅平仄不能互押,就连阴平与阳平、上声与去声也不能互押。否则就叫“跑辙”。

5、数来宝的包袱

所谓包袱,就是引人发笑的段落,或称为笑料。对口数来宝甲乙二人的关系主要是捧逗关系,而包袱的穿插,正是造成这种捧逗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深刻的思想正是寄寓在包袱之中。包袱用得好,可以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又可以使作品富于情趣,吸引听众。 数来宝的包袱,在结构上较之相声的包袱简单,常常一两句话就把包袱抖响,不必经过一垫一支一抖几个步骤。

例: 甲:哎,人人都说我的马儿好

我的马儿不吃草

乙:那是什么马呀?

甲:我的马儿跑得快

十吨八吨压不坏

这段描写拖拉机的数来宝,包含了两个包袱。每个包袱都是上句铺,下句抖,非常干净利索。

(三)大鼓

鼓词——凡以鼓击节的说唱艺术称为鼓词。

大鼓——是以鼓击节、按词循腔、叙事生动的说唱艺术。大鼓词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唱的叙事诗。

1、写作大鼓词要从选材、结构、音韵、语言等四个方面注意以下特征:

(1)富于故事性——大鼓词有时间、地点、人物的交待,有人物性格的刻画,有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结束。不论表现故事的全过程还是截取一个片段,总是有头有尾,周到完整。

(2)富于戏剧性——大鼓词的故事情节曲折,矛盾尖锐,结局巧妙。它不是一般的故事叙述,而是着力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矛盾和冲突,犹如截取戏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3)富于音乐性——大鼓是诉诸听的艺术,唱词必须押韵合辙,声调铿锵,句式大致整齐,遵守句格规则,这样才易于上口穿腔。写作时应严格掌握这一点,不然则成了顺口溜或快板。

(4)富 于动作性——大鼓故事发展的节奏比较快,人物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心理活动比较激烈,要求具体地、形象地、有声有色地描写,切忌抽象概括。

2、大鼓的结构

大鼓词分三部分组成:诗篇(又称定场诗、引子)、正文、煞尾(前面讲过,不赘述)。

3、甩板和上板——大鼓的两种板式

甩板又称落板,上板又称紧板。这两种板式不公反映节奏的快慢疾徐和唱腔的变化也要求文字创作与之配合一致。

甩板用于每段唱词的结尾,中包括诗篇的结尾和全篇的煞尾。方法是运用拖腔,取得乐曲终止的效果。文字上反映上文告一段落和“且听下回分解”的双重意思。

上板就是加快演唱节奏,改一板三眼为一板一眼。大鼓词的慢板是一板三眼,宜于叙述故事。进入高潮后,改为一板一眼,使紧张的情绪得到体现。

4、大鼓词的韵辙和句式

前面概说曲艺创作部分就句式和韵辙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完全适用于大鼓,还有几点补充如下:

(1)大鼓唱词不论长短,句数都是双数,没有“三条腿”。多出一条腿,文字上立不住,表演者无法唱。

(2)全篇的下句都要押韵,不能脱韵,而且要一韵到底。

(3)上句末仄声,下句末平声,句中各字无严格要求。

(4)选韵要注意与人名、物名、地名和事件中心词叶韵。

(5)句式以七字为基本句式,可加嵌字、衬字。

还有渔鼓、道情、小曲、弹词等说唱艺术,在创作上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1997年5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意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