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记忆之七十一--补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 |
还有些文博单位在前面文章中没有全部采用的照片在这里补记一下;







义津老街寺庙

这座已经有1170多年历史的垂手庵,今天依然香火不绝,经声悠扬,梵音盈耳。

姚康墓所在---------兔儿山

当地相传在4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彭义津的商人,来到义津这个地方,捐资修建了义津桥。




义津桥,均为马条石制,呈拱形。桥长15米,宽4米,高8米,两垛一孔,桥两端有石级上下。历史上分别有过几次维修,在拱顶两侧分别立有碑记。一曰“同治(1867)六年重修”、一曰“民国三十六(1947)年重修”。
桥头立石制牌坊,上书阴刻“义水潆回”四个大字,与古镇北街头“白杨古镇”牌坊,南北辉映,相得益彰。遗憾的是两座牌楼,都毁于上个世纪那个年代。








义津老街寺庙

这座已经有1170多年历史的垂手庵,今天依然香火不绝,经声悠扬,梵音盈耳。

姚康墓所在---------兔儿山

当地相传在4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彭义津的商人,来到义津这个地方,捐资修建了义津桥。




义津桥,均为马条石制,呈拱形。桥长15米,宽4米,高8米,两垛一孔,桥两端有石级上下。历史上分别有过几次维修,在拱顶两侧分别立有碑记。一曰“同治(1867)六年重修”、一曰“民国三十六(1947)年重修”。

单孔麻石条建筑的石拱桥,宽约三四米,长约七八米,桥两边没有护栏,桥面,现在,用水泥沙浆抹过。

三幅字作于太清六年(承圣元年壬申)即公元552年。梁元帝萧绎即位,将太清六年改为承圣元年,这年正好是壬申年,梁元帝派原湘州刺史萧世怡为兼太宰太常卿,与同中卫长史乐子云拜谒山陵,修复社庙。
浮山古称祖山,为鄛城。乐子云拜谒浮山时,分别在“因碁说法”石刻附近题刻“梁廡”、在烂亭下面的悬崖上刻上“爛柯亭”,“南關”刻在马蹄洞到玉龙背的路口。也是浮山最早的石刻文字。

三幅字作于太清六年(承圣元年壬申)即公元552年。梁元帝萧绎即位,将太清六年改为承圣元年,这年正好是壬申年,梁元帝派原湘州刺史萧世怡为兼太宰太常卿,与同中卫长史乐子云拜谒山陵,修复社庙。


后一篇:南京之十二---南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