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摩涯石刻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 |
在浮山共发现、登记摩崖石刻318块:会圣岩景区144块,张公岩景区88块,金谷岩景区76块,后山及其它景区10块。一幅石刻字数最多的达1200多字,最少的只有2字。每个字有的见方超过200厘米,有的小于5厘米。篇幅以长方形为主,偶见扇形和圆形。表现形式以阴刻多见。
浮山摩崖石刻,最早是唐人孟郊题刻,最晚刻于1954年,延续8代,历时1100余年,真草隶篆行书体皆存,基本上包括了唐以来的各种代表性书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书法演变的基本轨迹,是研究书法史的珍贵实物。
浮山摩崖石刻,作者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宰、宋用臣、杨杰、张同之,明代王守仁、钟惺、林古度、雷鲤、黄辉、强存仁、于若瀛、方大镇、齐之鸾、吴应宾、方见、钱元鼎、陈于阶、朗目,清代方以智、江恂、戴移孝等历史人物近百名。
浮山摩崖石刻,以2至4字(少量超过4字)的题词石刻最多。
“方以智摩崖石刻”三处。
“行窝”二字,为方以智少年时期的作品,源于北宋康节(邵雍)“安乐窝”之意。书风虽类元初书法大家赵孟頫,更多的是吸取前人精华,独树一帜。

13.“方以智题诗摩崖石刻”。
在栖真岩内崖壁上,有方以智摩崖诗刻一幅,纵28厘米,横42厘米,右起竖式,阴刻五行,满行6字,现存28字,每字约5厘米见方。刻文为:“绝壁巉岩惯放脚,双关一带同杀活。残枰敲碎通天眼,那问黑白落不落。”字体行草得兼。落款已难以辨识。
14.共下虚舟墙(合山),收藏浪里人(邵仲子)。路通天上眼(刘王孙),石转地中轮(沈公厚)。钟鼓生风雨(戴移孝),龙蛇自屈伸(合山)。借来庄子斧(移孝),削去古今尘(合山)。

15.“方大镇题野同岩摩崖石刻”。在雪浪岩的陡壁之上。
篇幅为长方形,纵40厘米,横105厘米。刻文为:“野同岩。”自右向左横写。左侧刻:“方大镇题。”楷书阴刻,1行直排。


16.吴观我指天处摩崖石刻”。
在滴水洞洞口前的天珠石上,纵48厘米,横250厘米。刻文为:“吴观我指天处。”自右向左阴刻,每字约13厘米见方。左侧刻:“外孙智题。”小楷阴刻,竖书1行。
字体正楷,颇见功力。方正古朴,骨格俊朗,笔笔爽利,字字精神。既端庄稳健,神完气足,又清秀潇洒,逸气翩翩。题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方以智当时四十七岁。
吴观我即吴应宾,字客卿,号观我。今钱桥镇钱桥村人。吴令仪父亲,方以智外祖父。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应宾居金谷禅寺、经营浮山佛事之时,形成了一个规模颇大的“浮山优婆塞者”群体,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重振浮山佛教、创立浮山佛教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宗一三圆”说,具有“三教合一”的特色,对其女婿方孔炤、外孙方以智的学说思想具有指导意义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吴应宾题《滴珠岩纪事有叙》摩崖石刻,在滴珠岩洞口外侧石壁上。
为长方形,纵90厘米,横115厘米。文为:“《滴珠岩纪事有叙》:漩空而屼天池之胸,枭练而剖金谷之胁者,滴珠泉也。余嫂妙通优婆夷曾为先伯兄师朐明府修忏礼。丈六如来随喜兹岩,捐资命长子广镗优婆塞道行重将作,使石之倾欹者平为径,泉之散乱者约为池,径行围绕者咸生天雨。四华相落,成于万历庚申夏五。客之杖屐,僧之庐舍,皆有勋焉。大通洞里花成雨,极乐岩西月印渠。佛著烟霞供列坐,平分功德绕精庐。闻时自动微风迥,行处高乘大力车。愿海檀波非外得,水天金地总如如。广錀优婆塞吴应宾。”
明万历年间,吴应宾募得万余斤铜料,铸造丈六金身接引佛,供奉于“浮山华严寺极乐岩”之后,“余(吴应宾)嫂……捐资命长子广镗优婆塞(吴道行)道行重将作,使石之倾欹者平为径,泉之散乱者约为池,径行围绕者咸生天雨”。“四华相落”,“皆有勋也”。吴应宾作《滴珠岩纪事有叙》以纪并摩崖题刻于滴珠岩洞口外侧石壁上。
(文字和部分图片摘自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