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记忆之五十五--国保单位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 |

1 √ 浮山摩崖石刻 枞阳县 唐至民国 第七批 2013.3


位于浮山公园


2 阮鹗墓石刻 枞阳县 清 第八批 2019.10。位于藕山镇藕山村阮家享堂西侧。墓地坐南朝北,长98.2米,宽32 米,占地面积3142.4平方米。计墓冢3座、墓碑3通、14件石刻造像、墓前碑4通。

墓冢为经过凿造的青石砌成,系3人合葬墓。东、西两侧墓冢呈长方形,条石叠涩5层,墓圹碑文难以辨识。正中墓冢呈叠涩7层,高1.5米,最大直径6.3米,两侧长方形墓冢长4.2米,宽2.6米。置圆形覆莲浮雕,上安宝顶。墓碑阳文镌刻“赠承德郎南京刑部主事鹗寿域”楷书大字,下款仅存“国子生自岱、自仑、礼部仪判主事自嵩”等小字。立于冢后的3通墓碑两旁,均装饰荷花柱。墓圹为条石垒成,高1.9米。祭台高筑,石板铺面,高1.67米,前有3道拜台,左右皆竖小型狮柱。

拜台前,有长22.5米、宽5.8米的神道,两旁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一组东西相对、白石质地的石雕群像,计有文臣像、武将像、石马、石象、石麒麟、石羊、华表(望柱)各1对,共14件大型石刻造型。石像生下方,树立2根对称华表(望柱),神门两旁及华表前共立青石碑4通,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神道下平台树立石牌坊一座。
3 汤家墩遗址 郊区周潭镇七井村竹山组 商周 第八批 2019.10

为商周时期人类聚落遗址,位于郊区周潭镇七井村竹山自然村发洪山下小七井大涧西侧。遗址为北高南低的长方形台地,高出周围地面3—5米,总面积约13407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

1986年,枞阳县文物工作者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该遗址地表及剖面发现陶鬲足、纺轮等文化遗物。1987年7月,七井窑厂工人在遗址西南端取土时,发现西周时期饕餮纹青铜方彝一件,造型庄重,制作精细,花纹古朴凝重,是一件难得的文物珍品。

1989年9月至10月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考古人员对汤家墩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百余件。

4 √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 芜湖市南陵县、铜陵市 西周—宋
第四批 1996.11
3 汤家墩遗址 郊区周潭镇七井村竹山组 商周 第八批 2019.10

为商周时期人类聚落遗址,位于郊区周潭镇七井村竹山自然村发洪山下小七井大涧西侧。遗址为北高南低的长方形台地,高出周围地面3—5米,总面积约13407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

1986年,枞阳县文物工作者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该遗址地表及剖面发现陶鬲足、纺轮等文化遗物。1987年7月,七井窑厂工人在遗址西南端取土时,发现西周时期饕餮纹青铜方彝一件,造型庄重,制作精细,花纹古朴凝重,是一件难得的文物珍品。

1989年9月至10月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考古人员对汤家墩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百余件。

周潭镇旁边不远公路旁,问询多人才找到。


主要由木鱼山、火龙岗、鬼推磨三片组成,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西周遗存。
主要由木鱼山、火龙岗、鬼推磨三片组成,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西周遗存。

铜博展品古冰铜锭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木鱼山古冶炼遗址是我国使用硫化铜技术年代最早的古冶炼遗址,它对于探索和研究古代冶金史和矿冶生产反唇技术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铜井山矿冶遗址 铜陵县天门镇新华村塘桥自然村 汉—唐 第一批 国宝

就位于新华村塘桥组山坡上,热心村民引导也没有找到;荆棘丛生,无路可走。












铜博展品古冰铜锭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木鱼山古冶炼遗址是我国使用硫化铜技术年代最早的古冶炼遗址,它对于探索和研究古代冶金史和矿冶生产反唇技术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铜井山矿冶遗址 铜陵县天门镇新华村塘桥自然村 汉—唐 第一批 国宝

就位于新华村塘桥组山坡上,热心村民引导也没有找到;荆棘丛生,无路可走。
高联古铜矿遗址
包括董店镇的铜井山古采矿遗址和朱村镇五房自然村的冶炼遗址。两者相距仅300米左右,年代为六朝到唐宋时期。考古发现铜井山(今名开屏山)北坡山腰到山麓,排列着当数十口坚井,分别为圆形和圆角方形,井口宽2米左右,深度不祥,井口旁边有平台形废石和贫矿堆积,颇为壮观。

3 凤凰山古矿冶遗址 凤凰山铜矿东北部 10平方公里 春秋—汉 第一批
国宝(根据高德导航定位凤凰山村尾矿坝下,没有找到文保牌)








4 罗家村大炼渣√ 郊区罗家村 5平方公里 汉—唐 第一批


5陈翥墓 √ 铜陵县钟鸣镇狮峰村后夹自然村狮子 北宋 第一批 省文保
前一篇:铜陵记忆之五十四--铜官府
后一篇:铜陵记忆之五十六--鹞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