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记忆之五十二--博物馆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 |





三足炉



矿石





熨斗

铜镜




出土的陶制品

“万世吉金·铜都铜蕴”青铜文化主题展,引导人们穿越千年时光,一览中国青铜文脉的起伏迭宕。

“沧海巨变·铜脉溯源”


“绵延千年·矿冶遗存”

“铜都瑰宝·青铜遗珍”





开采铜矿所用工具





中国最早的硫化铜冶炼遗物——冰铜锭

从入围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夏商时期的铸铜遗址——师姑墩遗址、



中国早期块范法、焚失法、失蜡法等青铜铸造技艺


《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置铁官48处、盐官36处、工官10余处,而铜官仅有1处,一方面说明汉代铜资源的相对缺乏,另一方面体现了对铜官的重视。而西汉唯一的“铜官”、六朝著名的“梅根冶”、唐宋时期的“铜官场”“利国监”等官方重要的采冶机构均设于此,世称“中国古铜都”。


商代青铜编钟

窃曲纹大铙,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流行于商代末期,大部分用在军队。用来退军时敲击,示意停止击鼓之用。
1983年12月,西湖乡童墩村的农民王方明兴修水渠取土时,铲出来两个“铜疙瘩”。随即上报文物部门,经专家鉴定,这组“铜疙瘩”为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商饕餮纹斝(镇馆之宝一级文物)通高33厘米,口径18.1厘米,腹径13.8厘米,筒腹,口外侈,高颈,菌状双柱,柱顶饰涡纹,平底,三角锥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饕餮纹。

商饕餮纹斝(镇馆之宝一级文物)通高33厘米,口径18.1厘米,腹径13.8厘米,筒腹,口外侈,高颈,菌状双柱,柱顶饰涡纹,平底,三角锥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饕餮纹。



兽面纹鼎
敞口平沿,方唇鼓腹,沿上双立耳外侈,三蹄足。腹部雕饰兽面纹一周,共三组,中间用扉棱间隔,足膝部有两道箍形圈饰。全器形体大气凝重,雕饰线条粗犷简练,风格豪放朴实,为南方青铜器中难得的一件重器。

前一篇:铜陵记忆之五十二--博物馆2
后一篇:铜陵记忆之五十三--朝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