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品(2000后)

(2023-09-09 14:12:52)
标签:

杂谈

分类: 电影
97.《榴莲飘飘》导演:陈果(2000年)
                
            
陈果是一位触觉敏锐的导演,在“香港三部曲”之后,拍摄了“女三部曲”,本片为这个系列中的头炮,从创作角度而言,比之陈果之前的作品,更重视时代背景而非仅限于地域差别。影片刻意回避可能产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影片引而不发的激情。另一方面,这种克制也阻止了主题向深处的发展及多义化的可能。《榴莲飘飘》在写实技巧的运用,及对两地关素的刻划上,作为陈果开拓港片新视野的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电影语言等方面表现比较平均,成为当年除了《花样年华》之外,最不应错过的一部港产片。无论在讲故事的方法与层面,拍摄手法与剪接,都显出导演的弦外之音。秦海璐的表演值得一赞,将女的风尘营役,与本色的质朴清纯拿捏得丝丝入扣,令专业的演技回归自然流露。

 98、《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2000年)
                
            
故事讲1960年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隔着门的邻居,因为怀疑自己的配偶有染,而互相接触,然后不知不觉两人成了跟他们配偶一样的关系,最后两人克制地分手,女的在港生下一个孩子,男的去了新加坡。几个年头后,他跑到吴哥窑,把这段心事说给一棵树听……
           
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电影,没有什么时代的风云际会,或者家庭、阶级等让电影能够活色生香的元素,它甚至连《春光乍泄》那样的同性恋包装都没有。它只是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老老实实地讲了一个故事。
             
可以说,这种纯粹成全了这部电影。在华语影史上,格局恢宏的电影多的是,而像《花样年华》这样,把目光限定在两个人身上,如此专情地叙述一段感情从无到有再到黯然分手的电影,却是少之又少。它把观众和剧中人拉得很近,近得可以闻到男女身上的烟味与脂粉香,近到让人觉得恍惚。它就像一个放大镜,把两上人之间那种抗拒与吸引拍得纤毫毕现,它拍出了看似平淡里的戏剧性,无聊缓慢中的悲情。当然,这也成了影片公映时一部分攻诘的目标,作为“文以载道”传统格式化出来的批评者,不能忍受一部电影居然可以找不出任何让他们拔高与解读的符号。  

            
其实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优秀所在,在于其形式上的完美,在于导演技法上的精准,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像偷窥似的镜头,20多套的旗袍,烘托出浮华旧梦的暧昧;周慕云与苏丽珍的配偶的刻意不出场,场景的刻间简化,以及随音乐而起的慢镜,将看似喧闹中人的孤独表现的入木三分,特别是那几段慢镜,能让人感到时间的粘滞,带着发酵的香味。而那些看似重复的台词,以及重复出现的音乐,都让影片有了一种很强的音乐感,与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情感变化深度合拍。
           
可以说,这部片子让张曼玉和梁朝伟同时达到了顶点。有时候你甚至能感到他们骨子里散出的1960年代的气息,不用演就那么站着已经戏味浓厚,当时就有媒体对张曼玉那只紧抓右臂逐渐上抬左手的演技大加褒奖。
             
这是王家卫真正一部化繁为简,风格化却又深得内敛之道,真正有了大家气象的作品。[至于一些对它的评论,大体上可以用一个例子来比喻,就像有些人看到江南的某处园林,说不好看,不自然,没有拙朴之气。这不是不喜欢这处风景,他是不喜欢园林。

99.《卧虎藏龙》 导演:李安(2001年)
               
            
《卧虎藏龙》当年的票房不好当然是有原因的,以往的武侠作品,从张彻到徐克,都是讲求爆发力,是外家拳,而《卧虎藏龙》却是继承胡金铨的文侠一派,讲求韵味深长,好比是内家的太极拳。而这又的确是一部讨好西方观众的作品,因为它的意境是纯然东方的,取自中国文化与美学的意境,只不过这样的意境太久没有在中国电影中出现,连中国观众亦感到了陌生而已。 
   
            
《卧虎藏龙》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美学意境的一次还原,它体现在清翠悠远的竹林、云雾缭绕的山岳中,也表现在李慕白冲虚淡然的人生态度中,竹林一场虽在画面感上不如《侠女》,灵动则有过之。叶锦添在李安的控制下完成了他最简约也是最成功的一次设计,袁和平也为四位主角设计出迥然不同,而又完全符合其个性的武打,而其中最为厚重的人物则要数周润发穿着长衫的李慕白,长空舞剑,一派宗师气度,而李安眼中的这位已达人生最高境界的侠之大者,实际上也是今日之发哥的写照,淡泊致远,八风不动。
  
100.《孔雀》导演:顾长卫(2005年)
                
            
作为与第五代导演同期的摄影师,顾长卫的作品同样充满了第五代的厚重感,这一点虽然是意料之外,又并不意外。《孔雀》不仅仅是近年来少有的佳作,即便放到第五代电影的众多杰作中比较,也是一部相当难得的作品。
           
《孔雀》的结构,也有类似“剥洋葱”的精彩,三段式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地以兄弟三人的故事平行发展,而是互相对照和揭示,最终交待出一个完整的家庭的悲剧和宿命式的轮回。
           
在影像上,摄影师出身的顾长卫以极为真实和细致的态度还原了七十年代的生活环境,在构图与色调上偏于温和中正,而往往蕴有内在的张力,运镜也相当平稳,较少变化。影片影像的风格与其叙事风格类似,都有一种极端的冷静,似乎并不加以任何判断,而正是这样的冷静,赋予影片以相当残酷与无情的气质。
            
很多时候,顾长卫令残酷随郁的事实,用唯美的画面予以表现,造成强烈的反差,予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如其中父母发现姐姐与弟弟的阴谋,在饭桌上将白鹅毒死一段。顾长卫的镜头运用可谓高超,如常用远景、变焦和打光的效果,令一些卑微的小人物看起来面目模糊,强调普通人的卑和不足道,或以摇镜使对美好事物的展示在同一镜头内变成丑陋的,造成强烈的对比。

          《孔雀》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叙事和影像,始终不温不火,全片几乎找不到一个风格化的和突兀的镜头,然而其内在的力量感却始终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力。
            对于影片的片名,顾长卫解释说,“就你孔雀一样,人与人之间也是有观赏性的。无论你的欢乐、痛苦、悲伤,实际上别人都在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