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歙县52--徽城镇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 |
从渔梁古镇回到古城,看看练江太平桥两边文保单位。

全国文保----太平桥

主要选用淳安优质茶园石,用糯米汁拌石灰砌筑而成,施工精细,其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居全省古桥之冠。

1969年8月省交通投资9万元,由徽州专区交通支队机动养路队施工,对该桥进行整修加固,并加铺钢筋水泥混凝土桥面,增设悬臂式挑梁钢筋混凝土微弯板人行道及桥面照明设备。
1981年省政府又将该桥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练江边新建太平兴国寺


紧邻寺边的全国文保-----长庆寺塔 位于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别院唯一存留的建筑,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寺毁塔存。该塔历代均有修葺。
长庆寺塔(又称十寺塔)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
为密檐式的实心七级方塔,砖石结构,塔体平面近方形,底层平面每边5.28米,高23.l米;塔基为台式基,用石砌成上下五层方形须弥座,束腰高66厘米,有间柱、角柱;塔身为砖砌实心七层,第一层较高,每层高度自上而下逐层递减收分,各层飞檐向外伸展;塔的底层设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塔体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花瓣佛座;第二层以上各层,墙面中间均用青砖砌成隐出窗券,四角各有半隐半露的方形仿木倚柱,状如护斗,塔墙上涂以白灰,彩绘佛像图案,鲜艳夺目;每层檐口均用青砖叠涩起挑,间辅以五层错角砖牙,其上再铺木质腰檐和筒瓦、板瓦;塔顶为铜质葫芦状宝瓶,尖端锥针突出。每层飞檐翼角之下,都悬挂着铁质风铎,风动铃摇,梵音远扬。

塔体依山傍水而立,掠影于练水之中,玲珑秀丽,唐代杜牧赞曰“高铎数声秋撼玉,霁河千里晓横银。”又有诗云:“古寺高峨接碧霄,春风弦诵彻终朝。石成方塔参天遇,柳种长堤隔岸遥。两座危峰争出坞,一湾曲径半通桥。有时槛外传清响,知是山南唱晚樵”。

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练江边,太平桥西端,背靠山峦,和新安碑园相依偎。


此楼始建于唐初隋末,现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
太白楼为二层二进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前进平面呈凸字形,中间突出,两翼收进,脊线稍低,两端封以马状墙。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鳌鱼腾尾。楼檐下悬"太白楼"三字匾额。楼下正面三开间,原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后整修时给予封闭,沿江古道从左、右边门穿过。

歙县经济学家王茂荫--------在马克思《资本论》唯一提及的中国人。

全国文保----太平桥

太平桥又名河西桥,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初为浮桥。元朝末年(1310~1360年)因兵乱被毁,改建为木桥。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改建为石桥。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整修1次,清康熙56年(1717年)重修,清乾隆9年(1744年)扩建为大型石拱桥。清道光17年(1837年)和道光22年(1842年)2次遭洪水冲击受损。道光23年(1843年)重修,历时7年,于清咸丰2年(1850年)竣工,用银10万余两。
清光绪11年(1885年)和光绪23年(1987年)先后整修2次,每次用银千余两。民国18年(1929年)芜屯路歙县至屯溪段建成后,该桥被利用通行汽车。



主要选用淳安优质茶园石,用糯米汁拌石灰砌筑而成,施工精细,其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居全省古桥之冠。

1969年8月省交通投资9万元,由徽州专区交通支队机动养路队施工,对该桥进行整修加固,并加铺钢筋水泥混凝土桥面,增设悬臂式挑梁钢筋混凝土微弯板人行道及桥面照明设备。


练江边新建太平兴国寺


紧邻寺边的全国文保-----长庆寺塔


塔体依山傍水而立,掠影于练水之中,玲珑秀丽,唐代杜牧赞曰“高铎数声秋撼玉,霁河千里晓横银。”又有诗云:“古寺高峨接碧霄,春风弦诵彻终朝。石成方塔参天遇,柳种长堤隔岸遥。两座危峰争出坞,一湾曲径半通桥。有时槛外传清响,知是山南唱晚樵”。

歙县文保---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练江边,太平桥西端,背靠山峦,和新安碑园相依偎。


此楼始建于唐初隋末,现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

前一篇:黄山歙县51--渔梁古镇
后一篇:黄山歙县53----岭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