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之二十九--水东古镇2
| 分类: 电影 |
水东古镇有省文保3个(花戏楼、五道井、大夫第)、市文保2个(水东老街、天主教堂建筑群)。

古镇十八踏见证历史的兴衰,是水东古镇的标志,十八级台阶下三个水池,分别为饮用洗菜洗衣之用,充分体现古人用水节水的智慧。

位于水东老街古航道——沿井河的源头,有着用青石砌筑的石阶,因为有十八级,所以得名“十八踏”。
石阶旁有一口井,相传乾隆皇帝当年微服私访,临驾水东,来到此处,品尝了清冽甘甜的井水后龙心大悦,当即脱口而出:“此水真比得上杭州西湖里的玉泉水”,然后就赐名“十八踏御井”。

古镇十八踏见证历史的兴衰,是水东古镇的标志,十八级台阶下三个水池,分别为饮用洗菜洗衣之用,充分体现古人用水节水的智慧。

位于水东老街古航道——沿井河的源头,有着用青石砌筑的石阶,因为有十八级,所以得名“十八踏”。
石阶旁有一口井,相传乾隆皇帝当年微服私访,临驾水东,来到此处,品尝了清冽甘甜的井水后龙心大悦,当即脱口而出:“此水真比得上杭州西湖里的玉泉水”,然后就赐名“十八踏御井”。


过去是歌妓娱乐场所。



从“十八踏御井”继续往下走还有四口相同的泉井,统称“五道井”。每道井旁都有几个用格子隔开的水池,像“九宫格”火锅那样将井水分成几段。
现在镇上的人还会将离井水源头最近的一段用来饮用,下一段洗米洗菜,再下一段浣衣刷鞋,像几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一样,沿袭着节约用水的传统和智慧。
由于老街上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五道井还兼具消防功能。2019年五道井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东寺又称三官殿,位于水东镇老街入口处,建于唐代,现为水东镇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千年古刹。其鼎盛时期,有殿宇九十九间半,佛像三百六十尊,为历史上皖南第一丛林,千百年来一直名噪江南,香火不衰。


这是最后一口井,还没有修缮整理。



省文保单位“大夫第”是老街上唯一一家做官的人家,始建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徽派建筑,青砖灰瓦,马头墙,造型古朴典雅。
大夫第坐南朝北,前、中、后共三进,木质结构。整幢房子都采用素色、原木,高大的墙板虽没有过多的雕饰,但在形廊简洁的框架间,却行走着刚柔相济的回纹线条,高大的门框和八字墙曾为大理石筑成,做工极为精细,使整个门楼尽显高官豪宅风范。
相传,大夫条最初乃朝廷命官,官至四品,曾掌管着城南一带的盐务。因当时水东水路畅通,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既便于盐业的管理、经营,又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便决定将府条建于水东当时最为繁华的横街,题名为“大夫第”。
这位官员后来因年岁渐高,心存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之念,于是又将“大夫第”卖给一梅氏富商,而后成为梅家祠堂。如今,这座建筑整体依然透出官宦人家的恢宏、大气和巍峨的景象。(文字部分摘自于网上)
前一篇:宣城之二十九--水东古镇1
后一篇:宣城之三十--宣州区文保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