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50-60年代电影
(2023-02-28 11:29: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影 |
1.粤语电影
从1949-1965港生产4000部电影,粤语片占五分之四;是粤语片鼎盛时期。1967-1969年粤语片仍然高于国语片,1969-1970年由于黄梅调演片流行,粤语片开始衰退。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成立后,取代了粤语片在居民中的主要娱乐作用,大批粤语片演员转投电视行业。
粤语片1968年跌到97部、1969年71部;减少三分之二。直到1973年楚原导演《七十二家房客》才使得粤语片再度复兴。
2国语片
60年代中期国语片以文艺片为主,但是在气势和拍摄上输于古装片。以《貂蝉》《武则天》《杨贵妃》《江山美人》为代表的古装片把片厂美学发挥到极致。
3.朱石麟新现实主义喜剧电影
取材于家庭伦理,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劝人向善。以龙马公司《误佳期》《一板之隔》《中秋月》和凤凰公司《一年之计》《乔迁之喜》《水火之间》、《新婚第一夜》《新寡》《抢新郎》、《三凤求凰》《故园春梦》《同命鸳鸯》等为代表。改变了原来电影以上海和内地为背景的电影环境,街道、木屋、工厂、茶楼都是香港本地场景,实现了港电影题材本土化为香港电影独立发展摆脱上海电影束缚起到开拓性作用。
4.李萍倩的讽刺喜剧电影
《说谎世界》《都会交响曲》为代表作品,讽刺香港拜金思想。《望夫山下》是一部希区柯克神韵悬疑片。
5.歌舞片
导演以易文、陶秦、王天林为代主,代表作邵氏《千娇百媚》《花团锦簇》和电懋《曼波女郎》《野玫瑰之恋》
6戏曲电影
长城/凤凰公司与内地合作戏曲电影以夏梦主演,名家幕后代唱形式拍摄,质量比较高,至今传唱不衰。代表作《王老五抢亲》《三看御妹刘金定》《金枝玉叶》。
投资拍摄地方戏剧电影《陈三五娘》《红楼梦》《碧玉簪》《林冲雪夜歼仇记》《双珠凤》《牛郎织女》,都是高水准的上乘之作。
7都市电影
电懋长于轻松都市电影,如《同床异梦》《野玫瑰之恋》《星星 月亮 太阳》表现独立女性。
汪榴照男性性幻想电影《长腿姐姐》<快乐天使.》《睡美人》
表现外省人和本地佬的《南北和》系列
8黄梅调电影
始于1958《借亲配》《貂蝉》1959《江山美人》,到1963年由李瀚祥、凌波、乐蒂《梁山伯与祝英台》掀起高潮。
9.武侠片
代表作是1966胡金铨《龙门客栈》、1967张彻《独臂刀》
首先兴起是粤语功夫片,在继承上海30年代奇幻武侠片基础上1949年出现南方武侠人物黄飞鸿;胡鹏连拍26部由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60年代末出现新派武侠电影,以《大醉侠》《独臂刀》为代表。
1965《云海玉弓缘》首次设立武术指导,刘家良、唐佳是第一次在银幕是注明的武术指导。
武侠电影导演以张彻和胡金铨为主要代表。
张彻是暴力美学崇尚者,在黄梅调电影泛滥衰败之际提出邵氏电影阴气弥漫需要阳刚之气挽救,符合当时邵氏电影局面。1964年用王羽主演《虎侠歼仇》开启新武侠电影,1966《边城三侠》和1967年以《独臂刀》成为扭转香港电影市场局面的影片,特别是《独臂刀》创第一个百万票房纪录。拍摄100多部电影,培养弟子众多影响几代人。
胡金铨作品只有15部,称得上武侠电影只有七部。1967年《大醉侠》是其经典之作也是以后作品模型,对于武侠电影史影响较大。1967《龙门客栈》打破200万票房纪录,是其作品上辉煌之作。
《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天下第一》《笑傲江湖》
以诗画、戏剧为形,以神禅、妙语为神;将电影的神思妙境融于造型与动感之中。
10其它;
厦语片在50-60年代占据一定地位,特别在台和东南亚地区有广泛市场。毕虎是其中资深导演、小娟(凌波)、鹭红、鹭芬、黄英、白云、江帆、王清河都出演过厦语片。
本文章摘录于金晓菲《香港电影史讲义》,特别注明并致谢!
前一篇:港60年代电影人113
后一篇:邵氏七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