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50-60年代电影导演与表演艺术系派
(2022-07-22 16:00:27)分类: 电影 |
摘自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PPT;
上世纪50年代是港电影在上海电影人南下形成的电影风格与粤语片及当地电影艺术融合而逐渐形成港式电影艺术体系,脱胎于上海电影风格又有自身体色。对于以后的港电影起到固本清源作用,是大放异彩的后期港电影艺术的源泉。
一、导演艺术的三大流派
1风格化 以摄影机为中心的导演艺术
20年代的但杜宇、史东山、王元龙为代表
30年代的孙瑜、贺孟斧、马徐维邦为代表
费穆在40年代集大成,形成古典电影导演中风格化传统
港近代电影之父----朱石麟;(唯一可以与黎民伟相提并论的人)
奠定文艺片与正剧传统风格化和以摄影机与形象为工作中心的导演艺术传统。
中国先锋电影三杰;贺孟斧、费穆、-朱石麟
1)古典精神;风格化与世俗性融合,将家庭伦理题材、市民生活题材、以50-60年代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温馨喜剧。
2)现代电影意识与流畅的电影语言结合
3)现代镜头语言运用和新的时空意识的表现
导演艺术的继承;楚原、秦剑
2.感官化 以演员与表演为中心的导演艺术
李萍倩、屠光啓和方沛霖-------孤岛商业片的种植者
方沛霖的《化身姑娘》为软性电影代表作
1)以明星为中心 镜头和场面调度都以展现明星风度、美貌和作派为目的。
2)强调噱头、风格轻松、幽默好笑。
3)大量穿插明星大型歌舞、杂技表演,场面繁华;强调视听觉感觉上的强烈刺激。
陶秦和易文
50-60年代青春派导演,充满青春气息;满足战后新一代年轻人的观感。成为新的港式电影艺术气脉,后期吴宇森将功夫明星和枪战片升华为新的形式舞蹈片。
3.文化代码 以情景和场景为中心的导演艺术
李瀚祥及清宫系列影片;《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黄梅调影片,掀起持续多年黄梅戏影片热
从70年代到1996年出品11部清朝宫廷片,以《倾国倾城》《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西太后》《火龙》为代表。
艺术特点;
1)通过豪华大场面和人文景观的展示,将文化品位、娱乐性的野史宫闱展示有机结合,以区别正史说教记录。
2)将戏曲艺术片与民间艺术的场面调度与镜头处方式,恰如其分的运用到影片之中,让历史巨片充满世俗社会的亲切感。
3)镜头语言流畅明快,全景镜头将内外景连成一片拍成视觉奇观,又能深入内心,显示导演大家风度。
叙事电影发展以吴思远、文隽为代表。
二演员整型与表演体系形成
1以吴楚帆、黄曼梨为代表的资深明星
吴楚帆是港第一位电影皇帝,黄曼梨从1932-1967演出300多部粤语电影拥有广大观众。
其它如张瑛、鲍方、红线女等。后来还有曾志伟、朱志等。
2以夏梦、萧芳芳为代表的实力派明星
强调外形动作有力的表现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达到内心体验,继承了孤岛商业电影表演风格。后来还有周润发、张曼玉等。
3,以葛兰、李湄代表的偶像派明星
葛兰是50-60年代港青年偶像、大众情人,代表作《曼波女郎》《夜玫瑰之恋》《星星 月亮 太阳》
李湄在歌舞剧、剧情片中青春偶像,代表作《龙翔凤舞》《名女人别传》
4.动作派明星
以关德兴、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纯粹以武打功夫走红,后者有李连杰、赵文卓。
前一篇:电影百年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后一篇:宣城之十---重游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