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香港电影
(2022-05-03 10:03:10)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崛起,香港涌现了大批电影制作公司、制作人,全行业的标准制片体系也趋近成熟,告别了30年代前不成规模的草创时代,迅速迈入了规模发展时代,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香港电影迎来了自己的繁荣时期。
1949年后大批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港,以及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电影类型;
1.粤剧戏曲片 50-60年代是黄金年代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
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1949-1966生产的4000部电影,粤语片占80%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秦剑、李铁、李晨风为粤语片三杰,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一直到1968年退出电影舞台。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3.古装武侠片 ,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歌舞片
《曼波女郎》《彩色青春》《姑娘十八一朵花》
5.武侠片、
《黄飞鸿》系列达到62部之多。
1958年成立的邵氏代表着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的起点,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块金字招牌,即使到了电影技术不断突破的今天,由邵氏出品的一些功夫片也始终被誉为经典之作,也正是证明了那句“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宣传语。
香港近代电影之父--------朱石麟,唯一可以与梁民伟比肩的电影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