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片
(2022-09-18 17:04:58)分类: 电影 |
所谓“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话。
1955年4月,台歌仔剧团尝试拍“台语”片。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巡回演出时,利用夜戏收场之后的舞台,用16毫米黑白胶片拍摄了一部《六才子西厢记》,由邵罗辉导演,廖良福担任摄影兼灯光,这是台光复后民营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台语”片。以后又有侨龙电影公司拍摄《绣球奇缘》,但也未获得成功。
1955年9月,由何基明创办的华兴电影制片公司,在台中租用一家仓库自建制片厂,拍摄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第一集。这是民营制片公司摄制的第二部“台语”片。1956年1月4日,该片先在中央、大观两家影院上映,获得意外成功,为“台语”片的起步奠定了基础。认为拍“台语”片有钱可赚,于是新公司纷纷成立,新片源源开拍,“台语”片圈就此诞生。1956年一年摄制21部。因此形成了港产闽南话片与台产“台语”片的激烈竞争。
在“台语”片兴起的过程中,有两位担任导演的厦门人贡献,一是白克、二是李嘉,都毕业于厦门大学。
白克;1914年出生于厦门,原名白明新。厦大教育系毕业后,到上海从事电影工作。抗战胜利后赴台接受工作,继而出任过台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拍的“台语”片《皇帝子孙》,曾被认为是“台语片开山之作”《疯女18年》则是白克的成名作,也是第一部取材于社会新闻的“台语”片。
不仅是“台语”片的第一代导演,也是台第一代导演,更是第一代影评人。后来传说接受南洋一位华侨资助拍片,资金来源有问题,竟以涉嫌匪谍被捕,半年多案情未明朗,染皮肤病在狱中自杀。
厦门人李嘉,1923年9月出生,1945年夏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同年12月任厦门《星光日报》记者、编辑。1947年到台。1951年起历任台农教电影公司纪录片编辑、台“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审、制片厂主任。1956年开始导演“台语”片,第一部作品是陈守敬编剧、陈瑞雪等主演的戏曲片《补破网》;翌年导演潘垒编剧的《麻疯女》。他与人合作导演反映台沿海养殖海蛎女渔民生活的《蚵女》,获1964年第11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另一部由他导演的影片《我女春兰》,获1966年第5届金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来源:中国台网
前一篇:港50年代电影人230
后一篇:50年代影坛伉俪家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