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50年代电影(1945-1960)
(2022-05-01 09:32: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影 |
1.台制;1945年11月“行政长官公署”宣委会负责接收日本的“台映画协会”、“台报导写真协会”,并这两个单位合并组成“台湾省电影摄制厂”(第一任场长白克);1948年改为隶属教育厅;同时准备开放民营,最初计划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最后决定仍为公营,改名为“台省新闻处电影制片厂”。后来又把“新闻处”3字去掉,正式定名为“台省电影制片厂”。这样发展下来,直到1987年台省电影制片厂才改组为“台省电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又延续到1998年“精省”,台电影制片厂才关门停业,结束历史使命。
2.台影;1946年“中央宣传部”则接管日本人遗留下来的全部戏院,组成“台电影事业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冯节)
3.中影;1946年,总部位于重庆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农教)成立,1954年,农教与台影合并成立“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即现在的“中影”前身。戴季陶之子戴安国出任第一任董事长,李叶(李华为)是第一任总经理。
4.中制;1949年5月,中国电影制片厂由大陆迁至台冈山。1950年4月改隶“国防部”。1951年9月正式迁至台北市北投原来的赛马场(后改名“复兴岗”)。至此“中国电影制片厂”才安定下来,一直发展至今。
5.中教厂;抗战时期,“教育部长”陈立夫在“教育部”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初建不久,朱家骅接任“教育部长”,“中教厂”等于是一个空架子。迁台后被缩编成“社会教育司艺术教育科”下面的一个“电影股”,1955年在台北县的板桥镇(现在的板桥市)建厂,厂名为“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是摄影名家郎静山,第二任厂长是体育家郝更生。
成立以后只能够拍摄一些16厘米的教育片。1958年春,“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拨交公立艺术专科学校管辖,成为该校的实习片厂。至此,“中教厂”退出历史舞台。
整个50年代,台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其他是台语片。
*1949年第一家民营公司万象电影公司生产光复后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光》
1951年;
《永不分离》1951年台农教厂拍摄的一部政宣电影。
《恶梦初醒》《黑名单》
1952年
《原来如此》《军中芳草》《春满人间》《皆大欢喜》
1953年;
农教公司《烽火丽人》《美丽宝岛》《宝岛大动脉》
1954
《风尘劫》《不知道》《千金丈夫》
全称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公司”。《梅岗春回》《歧路》
台最大的电影制作发行机构。1954年12月成立,由台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和台电影事业公司合并而成。该公司1954年生产了第一部影片《梅岗春回》,到1983年,共生产了
115部故事片,最高年产量7部,总产量为台所有电影制片机构之首。
1955年是台电影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由于港出产的厦门语片在台的上座率十分高,票房收入超过“国语”片,因此台开始大量拍摄台语片(厦门语)。第一部台语片是1955年拍摄的《六才子西厢记》(歌仔戏)。到1960年,共拍摄了179部台语片,绝大部分以伦理、爱情为题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望春风》、《疯女十八年》等,上座率最高的是《基隆七号房惨案》。
1955年
《罂粟花》《圣母妈祖传》《黄帝子孙》
《六才子西厢记》邵罗辉来导演,由摄影师廖良福摄影
中影;《碧海同舟》
1956年;
《郎心狼心》《锦绣前程》《马车夫之恋》《没有女人的地方》《金姑看羊》《廖添丁》《十年命运》
戏曲片;《洛神》
中影;《关山行》
拱乐社;《薛平贵与王宝钏》开辟台语片之首。华兴制片厂出品。
高和影业社;美都社”的老板蔡秋林开的,开拍了一部由何基明导演、蔡秋林编剧的《范蠡与西施》,演员都是“美都社”的班底。
金陵影业公司;《林投姐》
高和影业公司;《雨夜花》
华成;《补破网》
中国联合;《桃花过渡》
台南洋影片公司;《运河殉情记》
1957年;台语电影问世
南洋影片公司;《七号房惨案》
《小情人逃亡》《养女湖》《海边风》《万华白骨事件》《梅亭恩仇记》《破网补情天》《鬼婆》《港都夜雨》《河边春风寒》《疯女十八年》《青山碧血》《雨中鸟》《夜半路灯》《火葬场奇案》《母子泪/凤娇会李旦》《唐三藏救母》《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心酸酸》《妙英飘零记》《白蛇传》《春天后母心》恨命莫怨天》
《情海风暴》《麻疯女》《薄命花》《吕洞宾》《苏文达薄情报》《慈云太子走国》《薛仁贵征东》《水蛙记》
《赤嵌楼之恋》《石平贵回窟》《甘国宝过台湾》《陈春生与马义顺》《大桥情泪》《金姑赶羊》《半路夫妻》
《何日花再开》《路遥知马力》《痴凤寻夫记》《失妻得妻》《小燕流浪记》《风城情波》《薛仁贵与柳金花》《爱情十字路》《十年命运》《夜来香》《茫茫鸟》《苦恋》《红尘三女侠》《谁的罪恶》《嘉庆君过台湾》
《女性的仇人》《母子泪》
中华行影业部;《五子哭墓》
中影;《夜尽天明》
“亚洲影业公司”开拍的第一部闽南语影片是古装戏《朱洪武》,编导是孙侠。
赖国材的“台联公司”、杨祖光的“国光公司”、郑锦洲的“大来影业社”、周天素的“天华影业社
1958年
《她们梦醒时》《长风万里》《风流冤家》《归来》《苦女寻亲记》《甘蔗姑娘》《血战》《双胞女》《奔》
《玫瑰恋》《无情恨薄命》《合欢山上》《按摩女》《小寡妇泪洒八卦山》《枉死城》《郭素月棺中产子》
《阿美娜》《三美争郎》《谁的罪恶续集》《黑猫与黑狗》《乞丐与艺妲》《明知失恋真艰苦》《姻缘天注定》
《慈母泪》《孤儿怨》《海南岛战后归来》《七洋风波》《酒瓶花》《再生花》《八月十五夜》《真假美人心》
《谁的罪恶完结篇》《西北雨》《凹鼻艺妲》《乡村姑娘》《多情姑娘》《血战噍吧哞》《金壶玉鲤》《山猫》
《生死恋》《无情恨薄命》《天无绝人之路》《女贼》《宝石花》《月夜愁》《金山奇案》《望你早归》
《台南午夜大血案》《雌鸡随凤飞》《男性的纯情》《云雾奇缘》《宝岛姑娘》《纱蓉》《什么叫做爱》
《人道》《魂断海南》《鬼湖》《慈云太子复国》《添丁发财》《可怜的青春》《农家女》《盲爱》《阿兰》
《爱的胜利》《妖姬夺夫》《玫瑰恋》《水摆夷之恋》《太太我错了》《纯情泪》《假车夫》《黄昏再会》
《古城恨》《无胆英雄》《一念之差》《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9年;
《永结同心》《荡妇与圣女》《魔窟杀子报》《情报贩子》《良宵惊魂》《孽火》《铁甲雄风》《关东女侠》
《王哥柳哥游台》《猪八戒救美大战金钱豹》《猪八戒与孙悟空》《恶妾谋杀亲生子》《红鞋》《新娘嫁期》
《翠岭长春》《第一特奖》《可怜的媳妇》《结婚五年后》《李三娘》《孟姜女》《爱与恨》《无情夜快车》
《两傻大闹歌舞厅》《王哥柳哥大闹歌舞团》《陈世美》《孟丽君脱靴》《英台拜墓》《黑猫与黑狗》
《蛇郎君》《乞丐招子婿》《相思记》《真珠夫人》《家和万事成》《午夜枪声》《初恋日记》《后母与前子》
《最后的微笑》《饲老鼠咬布袋》《可怜的淑英》《爱情保险公司》《哑巴与小姨》《一个红蛋》《真假千金》《益春告御状》《魂断西子湾》《爱的胜利》《罗小虎与玉娇龙》《阿三哥出马》《叹烟花》
1960年;
《音容劫》《良心与罪恶》《秋怨》《牛郎织女天河会》《罗小虎与玉娇龙完结篇》《八美图》《海龙王招亲》
《一万四千个证人》《虎姑婆》《凸哥与凹哥》《玉堂春》《南京西路》《三凤夺凰》《刘伯温》《詹典嫂》
《千里明月寄相思》《孤女报母仇》《七剑十三侠》《请问芳名》《丈夫的秘密》《为着你一人》《情丝难断》
《奴才生状元》《金华府惨案》《生母夺亲子》《医生与护士》《迎春接福》《唐伯虎点秋香》《金色年代》《圆环石松》
1956-1960是台地方戏----歌仔戏曲片的黄金时期,共拍摄古装歌仔戏54部占台语片的四分之一。《陈三五娘》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作。
前一篇:台50年代电影人64
后一篇:台50年代电影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