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老街之五---河南
(2020-10-31 10:27:10)分类: 文博 |
芜湖正宗老城区分为河北和河南两部分,今芜湖弋江区中山桥南,有沿河路向东直至弋江桥,人们惯称河南。地处青弋江之南、南街、南关口等地名。
明清时建有重要的道台衙门,领芜湖、繁昌、当徐(旧太平府)、广德(旧广德州)、郎溪、歙县(旧徽州府)、黟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宣城、南陵、泾县、太平、旌德、宁国、贵池、铜陵、石埭、东流、秋浦、青阳二十三县,并设大、小关卡。
寺庙庵祠较多,故名街名巷颇多。清嘉庆十二年,即有古街古巷23条:观音阁街、南街、西街、库子街、堂子街、羊巷、仓铺巷(又名菖蒲巷)、李家巷、蔡庙巷、铜巷、梅家巷、南陵仓巷、周家巷、南坛门巷、林家巷、戏家巷、西瓜墩、将军港、涌金关、双码头、大巷口、邵家荡、陶家里社祠。到民国八年,新增加街巷10条。
“芜湖米市”兴旺年代,沿河砻坊粮行星罗棋布,临江竹木柴炭货栈林立。自南关至浮桥为米行集中区谓“南市”。河南地区从而繁荣起来,有“河南肆视县市为之不及”之誉。
河南历史沿革
;
据载,明太祖朱元璋在马背上南征北战取得政权后,喜好养马,至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前后,官方在芜湖城南养马数以千计,园墓(元亩)山以西的一片水域称马塘,“马塘”由此得名。清末民初,沿青弋江(河南)一片行政区域设有江口、尚塘、来远三铺,后合为江口、尚来两镇。日伪时期,河南称为芜湖的“四区”。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设第四区人民政府。1950年4月,市区建制撤销。1952年7月,恢复市区建制,在原第四区行政区划内,建立河南区人民政府。1955年12月,河南区建制再度撤销。1960年城市实行人民公社化,在原河南区建制的基础上,建立马塘人民公社,这是“马塘”地名的首次命名。1964年12月,取消芜湖马塘人民公社名称。1968年8月,成立马塘区革委会。在1980年6月召开的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撤销马塘区革委会,设立马塘区人民政府,下辖江口、朝阳、弋江3个街道办事处。1984年12月郊区渔业公社、1990年3月郊区马塘乡及赭山乡的铁桥村和爱国村、1991年6月芜湖县澛港乡先后划归马塘区管辖。至此,区域面积增加了20多倍,人口翻一番,奠定了现在的区域规模。进入新世纪,作为市政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马塘区亦称芜湖“城南”、“河南”。
2006年2月10日芜湖市行政区划调整,马塘区更名弋江区,原芜湖县火龙岗镇整建制划归弋江区。1998年1月,区政府驻地由码头口3号迁至利民西路418号至今。
西街东起弋江桥、西至南寺街,全长近六百米,而从弋江桥至中江桥间的西街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整个西街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郑公馆
位于南街的南端,门牌号是南街94号。与青弋江近在咫尺,南街上的老人都称之为郑公馆,它最初的主人是郑民兴。郑民兴是清末民初芜湖的一位名中医,颇具医德,声誉很不错。在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积攒了一些钱,他用这些钱在芜湖县、黄池县等地购买了大片良田,他育有两子,长子郑晓晴,次子郑晓岚。郑晓晴曾做过有一年左右庐江县县长,其余时间则一直闲居家中;次子郑晓岚也没有什么职业,郑家上上下下,包括佣人、家丁在内的三四十口全靠乡下的租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大巷街,大巷街处于河南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三角地带,东起泗关街,西至大巷口,与青弋江平行。全长120米,宽约5米。大巷街西端向北转弯至青弋江边的一条街称大巷口,长约140米,宽4米左右。大巷街,民国初期叫前街,抗日时称正街,因和大巷口相连,后又称大巷街。
潮音街南有个有趣的地名,叫大箩筐,河南小村落,1973年与胡家村合并,改称延安新村。原东起爱国大队渡江生产队菜地,西邻延安小学,南接羊毛埂(新时代商业街),北上林综厂(江岸明珠)。大箩筐原只有几户贫民的居住地,后来寿县一些在河南干搬运的劳力,就近在此搭盖简易房子居住,进而呼亲携眷聚此定居,终成村落。该村呈圆状,环似沟渠(据说是旧战壕),像个大箩筐口,又传有些居民是挑大箩筐做小生意的贫民,在村民自嘲、外人戏说中,大箩筐成了地名。加之后来立了门牌,就名正言顺了。并村改名后,群众沿习仍称大箩筐。拆迁后现已是高楼林立,天琴湾是其旧址。
安徽宁池太广道衙署”,
“道台衙”是芜湖历史上最高级别的衙门,它位于原马塘区政府附近,兴隆街以北,库子街以东,大安路以西。坐北朝南,正门宽敞,大门两侧各立一大石狮,四周院墙森严,东西各有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莲花池。抗战期间道台衙曾作为难民所,还设立临时医院,以便难民治病。后因年久失修,道台衙的房屋自然倒塌消失了。
* 西街是与青弋江平行的一条老街,2008年旧城改造中已经坼除。
西街的得名,缘于这条街位于当时通津桥(今弋江桥)之西。它与南街一样,都与芜湖米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西街之上开有很多砻坊、米行。这里早在芜湖开埠之前就已经是全国重要的粮米集散地。四大米市之首的芜湖米市正是在西街和南街的怀抱中孕育出雏型的。西街东起弋江桥、西至南寺街,全长近六百米,而从弋江桥至中江桥间的西街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整个西街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西街25号 胡家砻坊
是当时这条街上最大的砻坊之一、共有三进。
外墙是用水磨青砖砌于三尺多高青石条底座上,宽大的青石条门框、两扇外包铁皮的黑漆木门,还有大门上方宽宽的门额,再配以门前三层宽阔的青石台阶。在门额上方还有一米见方的瞭望窗,第一进只是普通的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底层东西侧是厢房,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客厅,犬牙交错的青砖虽经近百年的踩踏依然严丝合缝,坚如磐石。第二进当年是用作厨房和佣人的住所。第三进是砻坊的仓库。
李氏宗祠———西街11号,
它建于1882年,正是李鸿章将米市由镇江迁至芜湖的时候。楼上下共有大小房间18间,占地面积达三百多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南面的一处后花园。整个建筑的外墙全部用青水小砖实纳砌成,外覆水门汀(即水泥)。房屋的第一进大体呈“回”字形布局,正中的天井上方,覆盖着七彩玻璃瓦。
恽氏砻坊
西街9号是芜湖有名的砻坊主恽氏兄弟的房产,二进二层,共有大小房间24间,系恽天茂建于1887年,建筑面积达450多平方米。恽天茂去世后,房屋传给恽天杞、恽廷柄和恽廷柯兄弟三人。高高的马头墙,青石条门框,屋中间有一长方形的天井,天井的地面是青石板地面,四周的厢房和楼上的窗户雕有窗花,右侧还有仅容一人侧身蹬上的狭窄楼梯,一派清代徽式古民居的样式,大门上方的门额已经斑驳陆离,隐约可见“文”时刷上的标语。除了9号以外,3-5号、19号、53号、55号等也都是恽氏家族的。
西街9号是芜湖有名的砻坊主恽氏兄弟的房产,二进二层,共有大小房间24间,系恽天茂建于1887年,建筑面积达450多平方米。恽天茂去世后,房屋传给恽天杞、恽廷柄和恽廷柯兄弟三人。高高的马头墙,青石条门框,屋中间有一长方形的天井,天井的地面是青石板地面,四周的厢房和楼上的窗户雕有窗花,右侧还有仅容一人侧身蹬上的狭窄楼梯,一派清代徽式古民居的样式,大门上方的门额已经斑驳陆离,隐约可见“文”时刷上的标语。除了9号以外,3-5号、19号、53号、55号等也都是恽氏家族的。
*南街;
南街,北临青弋江,南至南关小桥,西与漳河路(原弋江南路)平行,东接西瓜墩。街头原有一条浮桥街与之相衔接,因建弋江桥拆去大部,余下一小部分并入南街。全长约400米,宽3.5米,街面系石板路面。
南街位于弋江桥的南侧,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街道,早在芜湖开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康熙12年(1673年)《芜湖县志》上就有记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清末民初,南街上的大小米行已发展到百余家,这其中既有广州帮、潮州帮、宁波帮、烟台帮等外地米行,也有本地米行。
南街原是芜湖东南角一条很繁华的商业街,历史悠久,商铺林立,街上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最著名的商店有陶双和垄坊、苏家当铺、顺泰五洋店、宝丰祥米行、刘义泰酱坊等,都是颇具规模的老店。随着旧城改造,已拆除三分之一。
主体建筑有两进两层,每进规模大体相同,楼上下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厢房,中间是正厅,所有朝外窗户均装有铁制窗花,即美观漂亮,又兼具防盗功能。两进的二层走廊上还横搭一木制天桥,通过这座天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从前半部分的二楼走到后半部分的二楼,天桥上还覆盖着遮雨的天棚。在郑公馆二楼那一根根一尺见方的房梁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徽式木雕,有花鸟鱼虫,也有戏剧人物等图案,每一幅都是栩栩如生。二楼栏杆的两端也都雕刻着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牡丹图案。直到2008年底房屋被拆除时仍完好无缺。在其主体建筑的后面,原本还有一处颇有规模的后花园,民国初年,郑家在这里还建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洋楼,当时郑家的老爷子就住在二楼上,楼下则堆满了从乡下收来的稻米杂物。可惜这座洋楼早已不存,建国后原址上又建起一座新式楼房,成了芜湖县公安局的办公用房,1971年县公安局搬走之后,这里又成了县公安局的职工宿舍。
郑公馆的对面,南街75号也是郑家的,它原本是一座徽式民宅,郑家将这座房屋租给别人开了间染坊。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郑晓岚将它改建为一幢两层欧式洋楼,大门正对南街。改建后租给商家开过布店和杂货店。除了南街,中二街202-204号三幢房屋、下长街24号和河南二街永生祥门面房等也均属郑晓晴的。
南街的故事还有很多,像陶双和砻坊、刘义泰酱坊、刘和记砻坊、顺泰五洋店……还有南街60号苏砚田的“苏家当铺”,原为李鸿章家族所建,民国初年,李家后人将这座房产典给了苏砚田。苏氏利用它开了一间颇具规模的当铺,号称“惠源”当铺。只是所有的这些老店和老屋,随着南街在2008年12月的旧城改造中已被整体拆除……
南街的故事还有很多,像陶双和砻坊、刘义泰酱坊、刘和记砻坊、顺泰五洋店……还有南街60号苏砚田的“苏家当铺”,原为李鸿章家族所建,民国初年,李家后人将这座房产典给了苏砚田。苏氏利用它开了一间颇具规模的当铺,号称“惠源”当铺。只是所有的这些老店和老屋,随着南街在2008年12月的旧城改造中已被整体拆除……
*
库子街,位于中山桥南端东侧,西靠原榨油厂,东抵大安路,南接兴隆街,北临青弋江。长约140多米,宽约70米。旧时,这条街上多堆粮食、土产日杂、柴炭等仓库,故名库子街。库子街后街一带原来地势较低,深受水患困扰。早先靠青弋江防水墙一侧街房都已拆除,剩下半边街。库子街,兴隆街-青弋江南防水墙,抗战时期库房集中于此,故名。较早的说法: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库子街59号,号称“韦家大院”,系大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后裔的住宅,库子街24号的韦家大院,据说是韦昌辉建立的韦氏宗词,后改为居民住宅,传说原库子街马塘区医院院址系太平天国韦昌辉的官邸。
*兴隆街,老马塘区政府-中山南路,旧时因生意兴隆得名。1981将新官街、码头口并入此街。
*大安路,浮山路-青弋江南岸防水墙,因路南有大庵故名。此名的大安“安”系谐音所致。原芜湖十三中(又名城南实验中学)在大安路42号,创建于1958年。
*曾家巷,浮山路-兴隆街,因曾姓得名。位于青弋江南岸的曾家巷,有一座式洋楼。这座式的建筑属于当地的地主,自1912年民国建立后,日本就芜湖建立了领事馆,当时因为没有合适的建筑,就一直租用当地一个大地主建的这座洋楼,作为临时领事馆。
*鹅石街,街呈丁字形。南北向的巷道,九华南路-浮山路,1919年县志记载,长270米,宽约4米,鹅卵石路面。东西向的巷道,西起禹王宫,东止月河村。长约200米,宽4米,条石路面。从条石铺路,修建中江桥,鹅石街西端部分成为大桥引桥和九华山南路,其余随着城南改造,为月河小区一部分。
*南关街,利民路-泊浪沟,清时曾设“芜湖关监督署”之南关,由此得名。
*南塘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南塘故名。
*塘埂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塘埂得名。1950年建街。
*南寺,禹王宫-弋江桥,因原境内南寺得名。
*禹王宫,杨毛埂-弋江桥,因原靠禹王宫得名。禹指的是“大禹”,以前老芜湖禹王宫这里是杨毛埂的延伸段(在建设“新时代商业街”时才挖埂修路的),遇到雨雪天就经常受淹,当地的老百姓就修建了“禹王宫”(在原日新化工厂附近),以求获得护佑,不再受淹。在建设“森海都市花园”时才予以拆除。以前的“禹王宫”门前有块石碑,拆迁时给保存了下来,石碑现还在。
*西瓜墩,西靠河南南街,东接大王庙,北至沿河路。河边原有一龙王庙,今已不存。
西瓜墩,历史悠久,在芜湖知名度较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的芜湖县志就有记载。很早这里是一片荒凉之地,上有一个土墩,形似西瓜,故名西瓜墩。经常有戏班利用此墩为台唱戏。当时有一民谣:“西瓜墩,乌龟地,人家栽秧他唱戏”。西瓜墩现已拆除,兴建住宅小区。俗语“一脚把你从八角亭踢到河南西瓜墩”。
*泊浪沟,芜铜铁路-南街,旧时此处有陡门八轮水车,车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弋江船厂住泊浪沟29号。
西瓜墩,历史悠久,在芜湖知名度较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的芜湖县志就有记载。很早这里是一片荒凉之地,上有一个土墩,形似西瓜,故名西瓜墩。经常有戏班利用此墩为台唱戏。当时有一民谣:“西瓜墩,乌龟地,人家栽秧他唱戏”。西瓜墩现已拆除,兴建住宅小区。俗语“一脚把你从八角亭踢到河南西瓜墩”。
*泊浪沟,芜铜铁路-南街,旧时此处有陡门八轮水车,车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弋江船厂住泊浪沟29号。
*泗关街,富民桥-大巷街,清末英国在此设内河关税,故名。位于马塘区中山桥头西侧,东接富民桥,西至大巷口,南靠河南二街,北与青弋江平行。此地原有杨泗庙(早已被毁),故名泗关街。因靠近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旧时厘金局在此设立关卡,收取来往船只货物税金。
泗关街全长不足一华里,宽丈余,青石板路面。街道两边均平房或二层楼房,有的已近百年历史。街因靠江傍河,水路运输发达,解放前是米市集中地。街上遍布粮行、垄坊、旅社、商店,十分繁华。光绪年间,在此开办了鄂武小学,解放后改为泗关街小学。
旧城改造,旧房拆除,建起了住宅小区,泗关街不复存在。现在为长江长小区。
*大巷街,大巷街处于河南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三角地带,东起泗关街,西至大巷口,与青弋江平行。全长120米,宽约5米。大巷街西端向北转弯至青弋江边的一条街称大巷口,长约140米,宽4米左右。大巷街,民国初期叫前街,抗日时称正街,因和大巷口相连,后又称大巷街。
*大巷口,大巷街-头道渡,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大巷口”故名。芜湖县志记载,对岸是宝塔根,原来这里有一个渡口。不愿绕道从中山桥过河的人,都从这个渡口过河。码头的石阶从岸边伸向水的深处。近来旧城改造,大巷街、大巷口均被拆除,只留下历史的地名。
*富民桥,中山南路-泗关街,清时此地有河,河上架桥,因桥得名。富民桥,位于河南中山桥西侧,东西走向。东起中山桥南端,西连泗关街,北临青弋江。长约170米,宽3米左右,原石板路。因古代这里有座富民桥而得名。明代以前此处有一河流经过此地,河上有两座桥,一名“富民桥”,一名“二多桥”。后地形改变,水与桥皆不存在,自然形成街道名。富民桥街因紧靠青弋江,离长江不远,水上运输方便,是米市集贸市场,街上多粮行、砻坊。解放后为居民区。现旧城改造,富民桥街已不存在。
*二多桥,中山南路-河南二街,该地原有一座桥取名“富民桥”,后来又建一座桥,故名“二多桥”,以后此处填平建房,成为街道,仍沿用此名。二多桥61号是阿英(钱杏村)故居。
*河南二街,二多桥-圩埂街,大巷街、泗关街老居民称为前街,把二多桥至圩埂街一带称为后街,后将此段称作二街。1981年为与市区的二街区分,改为此名。
*如意里,泗关街-二多桥,清时因一瓦匠盖了称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东三街,二多桥-西三街,因位于西三街东侧,故名。
*西三街,东三街-圩埂街,因位于东三街西侧,故名。
*二多桥,中山南路-河南二街,该地原有一座桥取名“富民桥”,后来又建一座桥,故名“二多桥”,以后此处填平建房,成为街道,仍沿用此名。二多桥61号是阿英(钱杏村)故居。
*河南二街,二多桥-圩埂街,大巷街、泗关街老居民称为前街,把二多桥至圩埂街一带称为后街,后将此段称作二街。1981年为与市区的二街区分,改为此名。
*如意里,泗关街-二多桥,清时因一瓦匠盖了称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东三街,二多桥-西三街,因位于西三街东侧,故名。
*西三街,东三街-圩埂街,因位于东三街西侧,故名。
*圩埂街、圩埂巷是两条相依的姊妹街巷。圩埂街北起河南二街,与长江堤岸平行,南至箱子拐。全长220多米,宽约4米。这里原是一条圩埂,开始叫后街,后改名圩埂街。原有居民70多户,其中有不少湖北簰州人,在此搞船、编草席为生。
圩埂巷,河南二街-圩埂街,民国时叫糖坊巷,建国后以圩埂故名。圩埂巷,西起圩埂街,东至水塘边,北临西三街,南与箱子拐相连。环形泥土路,长约120米,宽2米左右。解放前,因有郑元和在此开糖坊,人称“郑家塘坊巷”。
圩埂街、圩埂巷现已全部拆除,修建滨江大道(长江南路)。
*潮音街,位于中山南路,现侨鸿318对面,江岸明珠是其旧址。
大关街,头道渡-大巷口,清时为“芜湖钞关”驻地,故名。
新盛街,河街-泗关街,建国前此街生意兴隆,故名。 河街,新盛街-复义里,因紧靠长河(青弋江)得名。
复义里,大巷街-河街,抗战时因居民李甫成开设复义里杂货店,故名。
江南村,大巷街-河街,因位于长街南岸,故名。 容家巷,河南二街-大巷街,清时因容姓故名。
同江泉,大巷街-河南二街,因“同江泉浴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