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老街之一---十里长街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 |
芜湖长街形成于明朝中叶。明万历三年(1575)建筑芜湖县城时,“画长街于(芜湖县城西弼赋门)城外”。此后,西门口的长街大市,沿青弋江向西不断扩展,延伸至两江交汇口之中江塔。
县志记载:“清代由新市街出弼赋门(即西门口)西抵江口,名十里长街。”
长街货物进出青弋江,可以直达皖南的宣、泾、南、繁以及苏南地区,进出长江,可以上溯湘赣鄂川,下达宁沪苏杭,北至无、含、和、巢、庐、合等地,因之商贾接踵而至,百货咸集。据《芜湖县志》记载:“十里长街,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市声若潮,至夜不休”。
芜湖十里长街经历了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变化。明初,江南地区生产发展,货物聚集于芜湖,长街成为闹市。据明史记载:“成化七年设芜湖、杭州、荆州关,征竹木钞,后改银。”芜湖关设在泗关街,其时芜湖商埠地位已在杭州、荆州之上,至崇祯年代,芜湖关银年达七万两。
长街有许多百年老店。主要的有明代的永春中药店,明代万历年间的休宁人士汪一龙,字正田,精医道,来芜湖在西门外大街(上长街)创立永春中药店,慎选药材,精制丸散,对症取服,效验神速,四方争购,凡取道芜湖的外国人购药携归。永春药店历时二百多年,其子孙有不少取得功名。
长街上的名店还有“张恒春国药店”。张恒春药店创始人张宏泰,江苏溧水人,清嘉庆五年(1800年),曾在安徽凤阳开设张恒春药店。其第三子张鸣鹿,十八岁在当涂护驾敦孙大春中药店当学徒,不数年接盘该店,仍名为“张恒春”。道光三十年(1850),其子张文金来芜创设“张恒春药店”,店址先在金马门,数年以后迁到西门内鱼市街,咸丰十一年(1861)迁至长街湖南会馆对面,同治六年(1867)再迁至中长街状元坊对面。
建国以后,由于受“重生产轻流通”、“重工轻商”思想的影响,加之市商业中心的转移,长街市场日渐衰落,于1964年关闭。
*下长街,管驿巷-寺码头,系长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国三年称上、中、下长街。文中一度称“灭资路”。1977年恢复原名,1993年建新百大厦,东段征用。

十里长街独擅长江特别是青弋江水上运输之利,这更促进了长街商业的迅速发展。县志云:“长河(青弋江)汇宣泾诸水,由东而下,直逼南城,经浮梁(老浮桥)西达于江。”长街的后沿,紧靠青弋江北岸,有徽州码头、寺码头,有头道渡、二道渡,有老浮桥、利涉桥,后来又有中山桥,都通向长街,因而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清咸丰年间(1851 —
1861),十里长街毁于太平天国之战。光绪二年(1876)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遂成为闻名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商业大兴。在此前后,李鸿章家族先后来芜,大量投资于房地产,兴建房屋,开辟新街道如今日之二街,中山路、新芜路等,其中在长街店房属于“李府”修建的占有很大比重。


其次是沅记胡开文墨庄,乾隆三十年(1765)徽州绩溪人胡天注在徽州创设胡开文,咸丰二年(1852)胡天注的六房曾孙胡贞一来芜开设“沅记胡开文”,地址在南门大街,光绪五年(1879)店址迁鱼市街,光绪十六年(1890)店址再迁至上长街井儿巷口。

长街上还有顾顺兴酱园老店,原在城里南正街,后迁至鱼市街。这家的酱油、酱菜等产品,素负盛名,人称“老顾家”。
十里长街,西内街-寺码头,清光绪20年建路,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段。文期间叫“灭资街”,1977年改为现名。
*
上长街,西内街-中长街(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建路,号称十里长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3段,文期间改名为灭资街,1977年恢复现名。
*
中长街,上长街(状元坊)-中山路,因此街号称十里之长,故名。光绪年间建路。民国元年为上、中、下长街,文期间名“灭资街”,1977年恢复此名。
(图文摘自网上和非文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