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充满争议与缠斗的周扬(上)
(2020-05-28 11:04:02)
周扬作为文人没有宏篇巨制传于后世、作为政治家没有自己独特思想与纲领。但由于他从1933年左联运动起到建国十七年实际上的党的文化艺术工作的操盘手和实际领导人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创作起到无人可比的重要作用,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人物。
文人相轻为我国士大夫传统,党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也不能免俗。在这里穿插叙述周扬一生之中争议和缠斗的文坛故事,以说明文坛争议恩怨因果是非。由于早期文学艺术是被用来作为武器对付敌人,难免被套上政治色彩和阶级烙印。以简单的划分政治阵营来区分文人已经不是唯物主义研究方式了,还文学及历史本来面目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从1932年左联成立伊始就存在组织和鲁迅之间的矛盾,左联的成立就是为统一对外、协调创新社、太阳社等与鲁迅之间的纷争而设立的。矛盾和纷争的起因不在鲁迅而在于激进文学青年,而鲁迅作为文化界有影响的倾向革命的知名人士自然也是组织争取的对象和旗帜;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联合成立组织对外发声。这种结合的本身就存在基础问题,需要鲁迅作为精神领袖和旗帜而又由组织管理领导。最高权力由党团书记掌握、鲁迅没有实际权力、存在名实不符。鲁迅自己也清楚,所以有话“有些文章我是永远不会写的”。
这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在1933年5月周扬接替丁玲任左联党团书记后开始渐渐打破,原因是从政治斗争角度处理问题导致一些文学青年被捕和对不同意见人文章嘲讽,引起鲁迅关切与不安并写信批评指出。作为主编的周扬开始以貌似缄默方式挑战,最后在左联刊物上公开论战,导致左联内部矛盾公开化。1936年鲁迅以“四条汉子”命名周扬等,矛盾意见无法调和。组织通知解散左联时候也没有告知鲁迅,使其失望之至。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鲁迅对左联领导人的不满人人皆知。左联人士围攻鲁迅造成宗派主义泛滥自次开始。
二者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周扬认为他代表组织,一切作为是组织行为;而没有检讨个人工作作风和领导艺术问题,所以主席在延安说他对鲁迅不尊重、别的无法说。这个思想行为伴随周扬一生,也导致其与多人发生缠斗。根源在于他认为他所有的作为代表组织而组织是没有错误的,即使错误也是组织承担,这也是其悲剧人生的开始。
与
冯雪峰纷争;冯雪峰作为文委书记对于周扬有知遇之恩,帮其恢复党籍并于1932年介绍加入左联主编《文学月报》。因邱九骂第三种人胡秋原诗处理观念不同而分歧,后来因“国防文学”提法与鲁迅、胡风矛盾迁怒积怨于冯,一直无法好好相处、严重对立。建国后二人地位悬殊导致矛盾无法化解,1957年冯被打为右派、周扬参与审查;冯只好承认反对周扬就是反党。1966年后周扬也被冲击。1970年后周扬顿悟,1975年出狱后主动探望患晚期癌症的冯,前嫌冰释。
与胡风的纠葛便源于此时;因为胡风作为左联秘书长负责联系鲁迅主要人员,因此周扬和鲁迅之间的矛盾与缺失沟通被怪罪于胡,认为其挑拨离间、不共戴天、有清君侧之意。早期源于1936年典型文章之争,后来就参与到二个口号之争。由于当时的文化人只有周扬和胡风搞文艺理论,这些争议也从单纯的学术之争到人际关系紧张,也为1954年胡风被打倒埋下伏笔。
左联时期(1933-1936年)由于执行王明左倾思想把文化团体搞成直接参与国共二党之间斗争,背离了左联成立的初衷。牺牲暴露了一些青年作家,也因为激进思想和宗派主义伤害了鲁迅、胡风和一些进步作家感情,未能团结第三种人中立作家,对于形成统一战线是不利的,所以党在1936年解散左联结束文章纷争。周扬也因为被鲁迅批评威信大损,赋闲在家。
周扬为代表的左联组织成员由于年轻气盛,敢于挑战五四时期的健将鲁迅等,在观念、处理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多矛盾与隔阂,甚至影响到建国以后。左联时期是党把组织文化带人文学团体的开始,在以后的文学艺术工作中组织严密性越来越强,这也是周扬打败许多文人包括左联旗帜的鲁迅原因。从此其在文人掌握、组织协调、转达思想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组织认可,在文化战线管理上越走越远。
(文章内容本人书写,转载引用必须注明)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