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四大镇(转载)

(2019-10-31 14:17:48)
标签:

安徽安庆市

分类: 地理
桐城;古属杨州之域、秦为舒县,唐至德757年改同安县,桐城县名由此沿袭。旧时桐城地域辽阔,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区划为东、南、西、北四乡,曰:清净乡、大宥乡、日就乡和桐积乡,而每一乡皆有古镇领衔,曰:枞(阳)、汤(沟)、孔(城)、练(潭)。
 1949年后,桐城县划东部为桐庐县,后改称湖东县,1955年定名枞阳县,从此,枞(阳)汤(沟)二镇随之而去。
一、枞阳镇

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明代诗人许浩:“枞阳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尽有情;几个渔翁趁新水,江头无数棹歌声。”

据历史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登临达观山,忽见江中阴风怒吼,群蛟涌动,汉武帝见状弯弓射箭于江中,并写下《盛唐枞阳之歌》。明代湖广巡抚方孔炤在射蛟台,面对浩荡长江感慨道:“南狩元封汉五年,舳舻千里薄枞川。浔阳日照朱旗动,天柱云开翠盖悬。远望楚中祠古帝,作歌海上返甘泉。射蛟唯有空台在,秋色东来起暮烟。”桐城派宗师姚鼐也曾来过射蛟台,“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民国《桐城续修县志》载:“县东南百二十里,通考桐城有枞阳河,蓋在枞水之阳,故汉以名县。”这便是枞阳古镇的由来。

枞阳镇曾是桐城重要的水运商埠,在东晋时期,陶侃被庐江太守张夔招为督邮,领枞阳县令。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他在任县令时期,整日端坐理事,毫不含糊,枞阳开始有了雏形。

桐(城)、怀(宁)、潜(山)、舒(城)的河流,汇流至菜子湖,再入长江,这便是枞川,亦称古“舒口”。枞阳河上连螺丝山,“枞阳镇南岸为罗塘洲,东过杨家矶至下枞阳。”枞阳镇因长江和菜子湖的水运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桐城东部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集镇。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富庶之地,江湖之间的船只往来,物品交易,人员流动,东来西往,渐渐地形成了以码头为依托的上枞阳和下枞阳老街;而老街依地形而建,灰瓦青砖,铺板门面,屋连着屋,门面连成长街,长街挽着众多小巷,小巷连着小弄,曲径幽深,一眼难穷其尽。上枞阳的关帝庙,即在天禧禅院前,大殿飞檐翘角,关帝红脸髯飘,香火不断。唐、宋、元、明、清以降,唐代辅公祏起兵于此;南宋李全在此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曾在此住扎,并进军浮山寨;清代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20万大军在此渡江。

旧时陆路交通不及水路便利,舒、桐、怀、潜各县是皖中的粮仓,每年早晚稻丰收,以及小麦、芝麻、五谷杂粮的运输,多选择漕运,便通过河流进入菜子湖,而抵达枞阳,最后入长江流散至入各地。枞阳得水运之便,菜子湖终日可见帆船点点,漕船相连,蔚为大观,船上的人撑一槁,往来交汇。而到了枞川出口,由此进入长江水道,可抵金陵,镇江、上海;每年由枞阳水道运出的漕粮达两万石,这种水运盛况至民国时期而不衰。那时,枞阳到县城一是可以走水路,经菜子湖到孔城后,再走东大道至城关;二是走东大路,一路丘陵路小,曲曲折折,全长110里,最终抵达县城。枞阳码头扼长江,临菜子湖,既通江达海,又可联接四方,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说。
1948年2月,桐城因地域辽阔,中共二地委作出《关于划分县界的决定》,划分为两个县,白兔湖至界河以东,为桐庐县,以西为桐城县;1955年定名为枞阳县。首镇割舍,却抹不去桐城人和枞阳人的情感和记忆,面对籍贯的改变,上辈人总是说,“我是桐城人”。因为桐城与枞阳,以及那个与大清朝相始终的中国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人脉相通,历史同源,让两县人民荣耀着,光彩着,共享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古镇汤沟
古镇汤沟,乃过去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是清代 “桐城文派”三祖之一刘大魁的故乡,是旧时桐城东部重要的水运商埠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汤沟镇同样是因水而兴,因水而繁荣的。流淌的双溪,潺潺地流过汤沟,上可到无为、庐江,下可到江南、大通、横港、芜湖、金陵;滚滚长江盈镇而过,:汤沟便因这便利的水运,以及南与贵池隔江相望,东与铜都铜陵交接的优越地理区位。
李鸿章的族弟李秀岩在汤沟老街上开设了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开办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1948年2月,中共二地委设立桐庐县,后改称湖东县,县治就设在汤沟镇。 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到了枞阳。

三、古镇孔城

《桐旧集.孔城》记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曾筑兵于此,在菜子湖上操练水军。另据《宋史.李显忠传》载,宋将张俊、李显忠曾与金术大战于此。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的:“淮南路舒州桐城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

水,给孔城镇带来了繁荣。据清末不完全统计,各种商号和店铺,多达254家。渐渐地便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呈S形的街道,另有横街两条,附有三巷一弄。街,街内的朝阳楼系清代的“桐乡书院”、郑家大屋、黄家大屋、姚家大屋、蒋家大屋、程怡丰木料行(即程宅)、知府宅第,祠堂、书院、庵堂庙宇、货栈中的程家祠堂、雷祖庙、大王庙、痘神庵、茶庵、迎水庵、孚华煤油栈、亚细亚煤油栈,重点古建筑遗址中的都会桥、刘开故居遗址、东岳庙遗址、清真寺、万年台遗址数不胜数,但最为引人注意的,却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钱庄。
杨福源、杨隆寿,这父子二人,从古镇走入灿亮的中国戏剧史。杨福源成为昆曲名师,杨隆寿则成为一代京剧名家,他在京城创办“小荣椿”科班,写连台本大戏,精心培养外孙梅兰芳,使之成为一代京剧大师,而成为家乡人的美谈。
桐城派重要作家戴名世,是清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人。戴名世毕生为文,有记载的就有《四书朱子大全》、《困学集》、《天问集》、《芦中集》、《柳下集》、《时文全集》等几十部之多。先生为文重视文章理论,作文主张“立诚有物,率其自然”。讲究“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被称为“桐城派的奠基人物”,只可惜,因“南山集”案发,惨死于大清朝那场惨烈的文字狱之中。但孔城的文脉并未因此寂然,紧随其后的是刘开来了。他虽家贫,但恪守桐城人的读书传统,14岁将习作递给桐城派宗师姚鼐,姚鼐慨叹,“吾乡古文一脉,庶不至断绝矣”。他一生不意仕进,成就卓著,与梅曾亮、方东树、管同并称“姚门四杰”。而后,又有桐城派后期大家戴均衡,他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缓筹建桐乡书院,中国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中共早期社会活动家尹宽、侠女施剑翘等大家名流均在此接受启蒙教育,戴均衡一生著有《味经山馆诗文钞》、《公车日记》、《杂记》等数十卷,堪谓著作等身。

四、练潭古镇

旧时桐城八景,练潭秋月就在古镇练潭。练潭古称“居巢”。据《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二十县,“居巢”即是其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的“居巢侯国”;以及《晋书.地理志》载:“居巢(桀死于此)”。《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按《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指的就是今天的练潭一带。翻开《辞海》1979年版中册2456页,“‘居巢’,古县名。‘巢’一作‘鄛’。秦置。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

而居巢县治废后,练潭一直作为桐城与安庆之间的重要驿站,是古之水陆要津。南宋嘉定元年(1208),练潭因水陆交通便捷,成为桐城南大道上的重要集镇,是当时的四乡九镇之一。在明成化年间(14465—1487),桐城知县陈勉,奉上级旨意在练潭修建了“练潭馆”,以便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聚集停留居住。入清以后,在练潭设立巡检司,管辖牛栏铺、陶冲驿、三安铺、撩风铺、九重冈、张天坂、挂车河、蒋铁冲、天宁庄、枝子河、花园坂、黄盆嘴、桦林冈、新壮铺、陡冈坂、新安渡、张子滩等40个保,舟船古渡,物流人流,让这个菜子湖边的小镇渐趋繁荣。练潭的老街直抵湖畔,两旁的商铺,清一色的是木门板,两层阁楼,店铺相连,货物丰富,而每间门面的后面,又有好几进屋宇相连。

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练潭设驿。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省会迁安庆后,练潭更是成为水陆要津。据有关史料记载,桐城的南大道共有3条,一条为安庆至京城的驿道;另两条为人行大道,分别是 “西大路”和“东大路”。桐域至安庆的驿道经啌口铺、石井铺、再折向南,经新庄铺、老林铺、棠梨铺、野狐铺、双港铺、横山铺、练潭驿山西铺、东源潭铺、沿山铺、冷水铺、总铺、十里铺、同安驿至安庆府。全长160里。练潭驿是这条古路的重要驿站,练潭因交通而繁荣。

(文章剪辑摘自安庆崛起吧治峰青霭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