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四大镇(转载)
(2019-10-31 14:17:48)
标签:
安徽安庆市 |
分类: 地理 |
桐城;古属杨州之域、秦为舒县,唐至德757年改同安县,桐城县名由此沿袭。旧时桐城地域辽阔,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区划为东、南、西、北四乡,曰:清净乡、大宥乡、日就乡和桐积乡,而每一乡皆有古镇领衔,曰:枞(阳)、汤(沟)、孔(城)、练(潭)。
1949年后,桐城县划东部为桐庐县,后改称湖东县,1955年定名枞阳县,从此,枞(阳)汤(沟)二镇随之而去。
一、枞阳镇
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明代诗人许浩:“枞阳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尽有情;几个渔翁趁新水,江头无数棹歌声。”
据历史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登临达观山,忽见江中阴风怒吼,群蛟涌动,汉武帝见状弯弓射箭于江中,并写下《盛唐枞阳之歌》。明代湖广巡抚方孔炤在射蛟台,面对浩荡长江感慨道:“南狩元封汉五年,舳舻千里薄枞川。浔阳日照朱旗动,天柱云开翠盖悬。远望楚中祠古帝,作歌海上返甘泉。射蛟唯有空台在,秋色东来起暮烟。”桐城派宗师姚鼐也曾来过射蛟台,“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民国《桐城续修县志》载:“县东南百二十里,通考桐城有枞阳河,蓋在枞水之阳,故汉以名县。”这便是枞阳古镇的由来。
枞阳镇曾是桐城重要的水运商埠,在东晋时期,陶侃被庐江太守张夔招为督邮,领枞阳县令。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他在任县令时期,整日端坐理事,毫不含糊,枞阳开始有了雏形。
桐(城)、怀(宁)、潜(山)、舒(城)的河流,汇流至菜子湖,再入长江,这便是枞川,亦称古“舒口”。枞阳河上连螺丝山,“枞阳镇南岸为罗塘洲,东过杨家矶至下枞阳。”枞阳镇因长江和菜子湖的水运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桐城东部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集镇。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富庶之地,江湖之间的船只往来,物品交易,人员流动,东来西往,渐渐地形成了以码头为依托的上枞阳和下枞阳老街;而老街依地形而建,灰瓦青砖,铺板门面,屋连着屋,门面连成长街,长街挽着众多小巷,小巷连着小弄,曲径幽深,一眼难穷其尽。上枞阳的关帝庙,即在天禧禅院前,大殿飞檐翘角,关帝红脸髯飘,香火不断。唐、宋、元、明、清以降,唐代辅公祏起兵于此;南宋李全在此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曾在此住扎,并进军浮山寨;清代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20万大军在此渡江。
旧时陆路交通不及水路便利,舒、桐、怀、潜各县是皖中的粮仓,每年早晚稻丰收,以及小麦、芝麻、五谷杂粮的运输,多选择漕运,便通过河流进入菜子湖,而抵达枞阳,最后入长江流散至入各地。枞阳得水运之便,菜子湖终日可见帆船点点,漕船相连,蔚为大观,船上的人撑一槁,往来交汇。而到了枞川出口,由此进入长江水道,可抵金陵,镇江、上海;每年由枞阳水道运出的漕粮达两万石,这种水运盛况至民国时期而不衰。那时,枞阳到县城一是可以走水路,经菜子湖到孔城后,再走东大道至城关;二是走东大路,一路丘陵路小,曲曲折折,全长110里,最终抵达县城。枞阳码头扼长江,临菜子湖,既通江达海,又可联接四方,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说。
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明代诗人许浩:“枞阳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尽有情;几个渔翁趁新水,江头无数棹歌声。”
据历史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登临达观山,忽见江中阴风怒吼,群蛟涌动,汉武帝见状弯弓射箭于江中,并写下《盛唐枞阳之歌》。明代湖广巡抚方孔炤在射蛟台,面对浩荡长江感慨道:“南狩元封汉五年,舳舻千里薄枞川。浔阳日照朱旗动,天柱云开翠盖悬。远望楚中祠古帝,作歌海上返甘泉。射蛟唯有空台在,秋色东来起暮烟。”桐城派宗师姚鼐也曾来过射蛟台,“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民国《桐城续修县志》载:“县东南百二十里,通考桐城有枞阳河,蓋在枞水之阳,故汉以名县。”这便是枞阳古镇的由来。
枞阳镇曾是桐城重要的水运商埠,在东晋时期,陶侃被庐江太守张夔招为督邮,领枞阳县令。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他在任县令时期,整日端坐理事,毫不含糊,枞阳开始有了雏形。
桐(城)、怀(宁)、潜(山)、舒(城)的河流,汇流至菜子湖,再入长江,这便是枞川,亦称古“舒口”。枞阳河上连螺丝山,“枞阳镇南岸为罗塘洲,东过杨家矶至下枞阳。”枞阳镇因长江和菜子湖的水运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桐城东部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集镇。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富庶之地,江湖之间的船只往来,物品交易,人员流动,东来西往,渐渐地形成了以码头为依托的上枞阳和下枞阳老街;而老街依地形而建,灰瓦青砖,铺板门面,屋连着屋,门面连成长街,长街挽着众多小巷,小巷连着小弄,曲径幽深,一眼难穷其尽。上枞阳的关帝庙,即在天禧禅院前,大殿飞檐翘角,关帝红脸髯飘,香火不断。唐、宋、元、明、清以降,唐代辅公祏起兵于此;南宋李全在此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曾在此住扎,并进军浮山寨;清代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20万大军在此渡江。
旧时陆路交通不及水路便利,舒、桐、怀、潜各县是皖中的粮仓,每年早晚稻丰收,以及小麦、芝麻、五谷杂粮的运输,多选择漕运,便通过河流进入菜子湖,而抵达枞阳,最后入长江流散至入各地。枞阳得水运之便,菜子湖终日可见帆船点点,漕船相连,蔚为大观,船上的人撑一槁,往来交汇。而到了枞川出口,由此进入长江水道,可抵金陵,镇江、上海;每年由枞阳水道运出的漕粮达两万石,这种水运盛况至民国时期而不衰。那时,枞阳到县城一是可以走水路,经菜子湖到孔城后,再走东大道至城关;二是走东大路,一路丘陵路小,曲曲折折,全长110里,最终抵达县城。枞阳码头扼长江,临菜子湖,既通江达海,又可联接四方,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说。
1948年2月,桐城因地域辽阔,中共二地委作出《关于划分县界的决定》,划分为两个县,白兔湖至界河以东,为桐庐县,以西为桐城县;1955年定名为枞阳县。首镇割舍,却抹不去桐城人和枞阳人的情感和记忆,面对籍贯的改变,上辈人总是说,“我是桐城人”。因为桐城与枞阳,以及那个与大清朝相始终的中国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人脉相通,历史同源,让两县人民荣耀着,光彩着,共享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古镇汤沟
古镇汤沟,乃过去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是清代 “桐城文派”三祖之一刘大魁的故乡,是旧时桐城东部重要的水运商埠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汤沟镇同样是因水而兴,因水而繁荣的。流淌的双溪,潺潺地流过汤沟,上可到无为、庐江,下可到江南、大通、横港、芜湖、金陵;滚滚长江盈镇而过,:汤沟便因这便利的水运,以及南与贵池隔江相望,东与铜都铜陵交接的优越地理区位。
李鸿章的族弟李秀岩在汤沟老街上开设了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开办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1948年2月,中共二地委设立桐庐县,后改称湖东县,县治就设在汤沟镇。 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到了枞阳。
古镇汤沟,乃过去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是清代 “桐城文派”三祖之一刘大魁的故乡,是旧时桐城东部重要的水运商埠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汤沟镇同样是因水而兴,因水而繁荣的。流淌的双溪,潺潺地流过汤沟,上可到无为、庐江,下可到江南、大通、横港、芜湖、金陵;滚滚长江盈镇而过,:汤沟便因这便利的水运,以及南与贵池隔江相望,东与铜都铜陵交接的优越地理区位。
李鸿章的族弟李秀岩在汤沟老街上开设了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开办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1948年2月,中共二地委设立桐庐县,后改称湖东县,县治就设在汤沟镇。 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到了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