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之四十--------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

标签:
安徽安庆市 |
分类: 旅游 |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以大观亭旧址为主体,同时还有清代金石书法大家邓石如读书处、望华楼、民国九烈士墓、严凤英故居等,其历史文化价值甚高。在现在的安庆人心目中,如果问卷调查安庆市的代表古建筑,百分之百的人回答肯定是振风塔。毋庸置疑,振风塔是安庆的地标性古建筑。而在以前很早的时候,古城安庆还有一个比振风塔建还早、名声还响的古建筑,那就是大观区的起源-----大观亭。
![]()




此为邓石如读书处和严凤英旧居,正在修缮。




原来的大观亭小学,现在已经放弃准备修缮。

原来的大观亭位置,现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原来建的校舍。

余阙墓也无处寻。元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初七,天完红巾军陈友谅、赵普胜等汇集诸部环攻安庆城池,余阙率军守战不力,自己更身受重创十余处。面对天完红巾军重重包围,回望城内火光四起,后营不存,余阙知大势已尽,慨然挥剑自吻,沉尸于城西清水塘。“将军不负国恩,吾岂可负将军!”千余名余阙手下,见状也纷纷投水随将士而去。陈友谅攻占安庆后,深感其义,厚葬余阙地于正观门外。23年后的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朱元璋谕知“表其墓”,遂在其葬地建墓立碑。

http://www.aqjiapu.com/uploadfile/2017/0822/20170822073816140.png 腥风血雨之中,大观亭再次坍塌为一片废墟。13年后,安徽布政使吴坤修及巡抚彭玉麟的动议下,复建大观亭工程再度动工,其间历时两年,耗资万两,到同治七年(1868),新落成的大观亭终于以崭新姿态,耸立于城西八卦门外。新建成的大观亭为两层建筑,雄伟挺拔,气势恢宏。大观亭两侧建有一轩一榭,东为镜舫,西为停云舫,之间花木竹石辉映,曲道回廊相接,更衬映出大观亭“江天一览,笑呼明月落樽前”的洒脱。
宜城八景之大观远眺,十二景都有大观亭的身影。清末民国时期安庆的二个地标性建筑就是大观亭和振风塔。
*大观亭遗址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大观亭小学内。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观亭地址原为元末郡守庐州三杰之一余阙葬处,知府陆钶明嘉靖四年(1525)倡议而建。后又建成正气楼、纪念亭、火神庙等形成规模宏大的历史建筑群。明末清初因战乱被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安徽巡抚徐国相重修,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时候撤除木建筑,改为炮台,越二年清安徽巡抚吴坤修耗时二年重修,为大观亭历史是规模和精美上的顶峰。最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文革时期,后在遗址上建大观亭小学至今。
![]()
从流传下来的《大观亭志》的附图看,该亭颇具规模:主亭系两层土木结构,飞檐画栋,曲径迥廊;亭前东有余阙祠,西有余阙墓。整体建筑,负山面江,错落有致,环境清雅,蔚为大观。被列为“安庆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词,楹联。遗憾的是现遗址上已无任何遗留的建筑.
前一篇:安庆之三十九-------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