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风光之四十一-----江淮大戏院

标签:
安徽合肥市 |
分类: 长住地 |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05/e523038a0f4f46b286848d78b9cc90e4_th.jpg(网上摘的老照片)
位于淮河路老市府广场旁边的江淮大戏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省和合肥市的重要会议几乎都是在这里举行,重要决策都是在这里决定的。江淮大戏院在安徽的地位,就相当于人民大会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因此,安徽人特别是合肥人对江淮大戏院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今天的江淮大戏院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作报告或欣赏演出,众多著名艺术大师曾先后来戏院献艺。严凤英的第一场演出就在这里,由于受到欢迎延续演出40场,1958年梅兰芳来安徽演出也在这里。应该说,江淮大戏院曾为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特别是繁荣我省文艺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已经成为通俗演艺场所了,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结果吧!

江淮大戏院所在地的前身是一所小学。据资料记载,这所小学曾是合肥最早的小学堂——城东学堂,193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战士范鸿仙,已被改名为县立第一完小的城东学堂又被命名为鸿仙小学。抗日战争期间,鸿仙小学周围被夷为平地,解放后,逐渐在平地上形成了菜市场。 
门楼石雕做工精细,非普通建筑可比。

工艺精巧、设计中西结合,造型新颖,在现在也不落后。

门有些斑驳破旧,率显沧桑。

西式立柱



这种旋转楼梯恐怕只能在电视里看到!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由于社会发展,文化娱乐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1984年后改为个人承包。

今天的江淮大戏院

已经成为通俗演艺场所了,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结果吧!


门楼石雕做工精细,非普通建筑可比。

工艺精巧、设计中西结合,造型新颖,在现在也不落后。

门有些斑驳破旧,率显沧桑。

西式立柱

1953年1月安徽大剧院开始建设,1954年12月30日建成。开业之际改为江淮大戏院,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题名。建筑面积3590平米,民族古典风格。戏院为琉璃瓦屋顶,观众厅分为上下两层,有1420个沙发软席座位,四周赤柱悬挂着宫灯,内装饰以立体藻景浮雕为主,屋顶用仿明代黄绿两色琉璃瓦盖成,厅内梁柱用古典宫殿图案浮雕装饰,配以宫灯、壁灯。天棚每个方块,均以彩色霓虹灯透光。整个剧院外貌大方、凝重,厅内华美、端庄。



这种旋转楼梯恐怕只能在电视里看到!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等原因,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的江淮大戏院被迫于1997年停业。2006年1月,通过招商引资,修葺一新的大戏院在停业9年之后,和很多演艺广场一样,承担起了夜生活消费的功能。

消失的合肥剧场;
后一篇:合肥风光之四十二-----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