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之旅8------三坊七巷文儒坊

标签:
福建省福州 |
分类: 旅游 |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
*陈承裘
故居;
文儒坊41号为花厅部分,坐南朝北,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披榭窗为几何造型,明间轩廊软卷棚饰顶,明间卷棚东西两侧花纹雕刻精美。廊檐下为方形柱础,上刻花卉鸟兽图案,檐下莲花悬钟垂柱。次间檐下四出挑插拱。仅留一进,后面被改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文儒坊尤家花园位于文儒坊北面西段,坐北朝南,面积546平方米,清代建筑。尤家花园原为尤氏宅的一部分,尤家为福州有名的大工商业家庭,全盛时期宅院有十三处。尤氏家族的产业遍布文儒坊、闽山巷、衣锦坊等处,被人称为“尤半街”
主座门罩保留完整,做工精美,内已改为厂房。左侧花厅保留部分假山,及一座歇山顶碑亭。三坊七巷内保存的民居和园林建筑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价值。
*文儒坊蒙学堂(卢氏祠堂);位于文儒坊北侧旧16号、新36号。原系福州(或说永定)卢氏家祠,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修。
祠坐北朝南,原建筑面积1367平方米,临街六扇门,主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天井,双坡顶。前后三进院落,每进都有大天井、大厅、左右厢房,共有30多个房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革命志士林白水、黄翼云、黄展云、方声涛、郑权等在这里创办福州蒙学堂。这是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培育了一批革命青年。学校分中学、小学两部,学生可在校寄宿,学科中有軍事训练。校内秘密组织“励志社”,传阅反满书籍,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记》等。黄花岗烈士方声洞、陈与燊、陈更新、陈可钧及生还义士严骥等都是这里的学生。
*许倜业故居;位于文儒坊,邻叶观国宅,始建于明代。许倜业(?~1919年),早年在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北洋政府时期于福建督军李厚基手下任海军师长,授少将军衔,主要负责镇守闽江要塞。宣统2年(1910年)购下该宅院。
花厅为两层,尚存有花砖,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故居共两进,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沿巷道入大门,进石门框,两侧游廊,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鞍式山墙。明间檐下三出挑插拱,次间隔扇上为冰裂纹,灯托雕刻精美,一进后天井东西两侧为披榭。过石门框入二进,二进为两层建筑,面阔三间,明间二层施美人靠。
*叶观国故居;位于文儒坊52号,又称叶翰林府,号“绿筠书屋”,清代建筑。叶观国(1720——1792),字家光,又字毅庵、存吾,原籍福清,为明朝名相叶向高的族人,祖辈在明代由福清港头后叶村迁居闽县(今福州市内)。叶观国乾隆辛酉年拔贡生,丁卯年乡试中举,辛未年(1751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多从事主持各省乡试、督学、教习等职,后期假归闽时,曾主讲泉州清源书院四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擢翰林院侍读学士,迁詹事府少詹事、辛丑科武会试总裁,以品学兼优深得乾隆皇帝信赖,命入直尚书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叶观国年过七十,以足疾乞归。1792年在福州逝世,享年73岁,有《老学斋随笔》、《绿筠书屋诗钞》、《闽中杂记》等传世。平日精鉴赏,好收藏,“绿筠书屋”藏书6000余卷。
故居府第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沿街为三间排木构房,开6扇门,上面有门罩,这些都是福州古代大户人家才有的做法。从门头厅下五级台阶进入石门,进入门内后三面环廊,廊下为一个天井。建筑过去为三进,现在只有两进保存了下来。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硬山屋顶,这些都是三坊七巷内民居的典型做法,但是为了扩大大厅的空间,厅内采用了局部减柱抬梁的做法,同时厅与厢房间木隔扇经过巧妙的设计可以方便地安装和拆卸,使室外的空间也纳入到厅内来,使得整个大厅显得更加开阔。横梁用材也很是讲究,前面梁长达12米,直径达0.4米多,如此大的用材充分显示了官家的气派。第二进为穿斗式木构架,其建筑格局和第一进基本相同。第二进西侧有小门通往花厅,花厅按中国古典造园工艺分为前后两花园,园内有假山、鱼池、沁香亭及花木。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景象已经有些破败,但是其大体的布局和巧妙的安排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昔日的幽静和充满墨香的情趣。
孙翼谋,字谷廷,咸丰壬子年进士,选庶吉士,充讲官,以忧归,补御史,遇事敢言,曾上《筹国家大局》一疏,同治为之动容。历官安庆知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兼按察使。
主座门头房已圮,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硬山顶,鞍式山墙。前廊檐的檐柱上为五出挑插拱,轩廊上卷棚饰顶,襻间上一斗三升弯枋,横拱连接在一起,上刻有卷草图案,枋下插屏门、门槛、地伏缺失。一进厅堂有两个刻八仙图案的柱础,雕工精美,具有一定的保存和观赏价值。
*陈元凯故居;位于文儒坊大光里旧18号、新23号,紧邻陈衍、何振岱故居。陈元凯故居花草扶疏,他有诗写道:“我家城南坊,花树颇荫蔼。”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及民国间重修,保留至今。
主座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前后二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进为倒朝三间排。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西侧邻宋理学家杨龟山的“道南祠”。三坊七巷内保存的名人故居建筑,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来源:
黄任宅
https://ss2.meipian.me/users/1620233/b2d3cc2d716d4715ad7dbaf30d4f1133.jpg-mobile陈季良故居 林则徐母家故居 位于文儒坊中段南侧旧73号、新19号。始建于清代,原是浙江平阳迁榕八世陈兆盛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手置。后易主,又经陈氏后裔购回,重建于清代。主座临街门头房,坐南朝北,门上悬“林则徐母家故居”匾(林则徐的母亲就是陈季良的姑祖母)。一进已于民国9年(1920年)改建。一个房子、二块牌子。 陈季良:(公元1883~1945年),原名陈世英,字季良。福建福州人。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宿。1945年,因旧伤复发逝世,终年六十三岁。陈夫人遵照遗命,为陈季良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1945年5月25日追赠海军上将军衔。
郑家大院、大光里18号
位于鼓楼区文儒坊大光里18号,为福州近代著名的杏林世家、“郑氏内科”创始人郑孝铭、郑元昌医生故居,同时也是著名画家郑子端的故居。
大光里9号;始建于清代,为民国时柯林汉律师宅院。
民居共一进,土木结构,沿巷道单披门罩入民居,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檐下三出挑插拱,太师壁上施一斗三升弯枋,保存较为完整。明间保存有旧时供桌。次间支摘窗,刻万字纹,穿斗式木构架,鞍式山墙,墙头存菱形瓦花。后天井东西两侧为披榭。后有倒朝房。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翁良毓故居
建筑位于原衣锦坊雅道巷55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故居占地面积212平方米,坐西向东,单进,“四扇三”结构,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周以围墙。房前有天井,天井东北设大门。
翁良毓是福州最早牺牲的革命烈士之一。
翁良毓故居于1992年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挂牌保护单位。
1995年在闽长置业开发衣锦华庭时被拆除,原址建设商住楼盘。据报道,故居原计划异地重建,部分构件被保存起来,但至今仍未实施。
(文章和照片摘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