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2018-08-22 08:50:06)
标签:

安徽黄山市

分类: 旅游
2016.8.14下午从黟县回来,经太平湖往桃花潭方向行驶。路过一个路口通往岭下村,因为对苏雪林大师仰慕已久,于是沿永岭公路前去拜掲。走了5公里就见到五座石牌坊屹立在田里,应该是旧物,村口便到了。停车步入村前大道走了300米,没有看到名人故居任何标志。后在进入村里小溪旁边一个村民广场是看到苏雪林三个字,具体已久记不太清晰,只是感觉没有zg名人故居般显著与辉煌,好像有点害羞。溪水很大,有孩子在里面玩耍。跨过小桥,有几处有点历史建筑看看有没有啥苏雪林印记。很遗憾!只看到苏氏宗祠,在其它渠道看到的苏雪林儿时读书处没有标志。猜猜应该就在这几座楼房吧?
       上了村道问一位老者苏雪林墓地在哪里?说上坡到山上,还有一段。想想故居如此,墓地恐怕也了了,便作罢回程。
     回程路上,思绪万千!走过不少名人故居和墓地,总得来说,红色传承规模和保护的较好。和D关系密切的也不错如张治中故居,其他也就了了。窃以为对待故去名人还是应该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以对历史和国家贡献、以学术成就为标准。不能世俗与功利,要经得起历史与时间拷问。
       因为当时照片无法找到,引以为憾!看到铜陵博友知足常乐和大剽牙博客上有岭下苏照片,借来一用,未经许可,表示致歉和感谢!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岭下苏村牌坊群

位于岭下苏村水口桥,曾有五座石牌坊立于道旁,巍峨壮观。牌坊上分别镶嵌钦赐“流芳千古”、“表正论常”、“冰清玉洁”、“德协坤贞”、“光争日月”的石匾,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拆除,大部分石条抬至沿山水库修建涵洞盖板,“流芳千古”石匾也被镶嵌在苏雪林墓上。除了一座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牌坊,其它四座均为两柱一间二楼重檐歇山式牌坊。这五座石牌坊从沿山水库的大坝下挖掘出来拼接的,深埋在幽暗的地下长达半个多世纪。这些重见天日的牌坊石,曾经很威严地屹立在岭下苏村的水口处,成为岭下苏氏家族的精神丰碑。除苏成美的恩赐修建忠义坊,旌表“乐善好施”外,其余四座都是清光绪年间所立的贞节坊。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又名六甲祠、继序堂、显荣公祠,据苏氏宗谱记载,该祠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咸丰年毁于兵火,重同治年间重建,有三进,进深38米,宽15.3米。前进大门口原竖立石狮一对,高约2米,为五凤式门楼,飞檐翘角,檐下木雕刻画人物山水、亭台楼阁等图案,精美华丽。二进明堂两边墙上嵌有山水壁画两幅和朱熹写的忠、孝、节、义四个黑漆大字,对径约1.5米,正堂上曾悬挂“敬教兴学”匾,这是当时最高当局为表彰苏氏创办私立学校所挂的。三进寝殿为二层,有青石浮雕四块及五只石狮望柱。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苏氏宗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苏雪林儿时读书之海宁学舍

海宁学舍

海宁学舍位于岭下苏村新屋组,建于1924年8月。因楼主苏文开曾任浙江海宁知府,故而此名。当时供岭下崇善堂族人子孙在此就读。海宁学舍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三开间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均用砖木砌筑隔间,雕有花格子门窗。大门上方有青石镌刻的“海宁学舍”匾额,系当时省长马振宪所书。院外两株丹桂古朴参天,院内紫薇映窗,屋后紧靠山川小溪,潺潺流水从窗下流过,八月丹桂香飘数里,使学舍显得特别优雅宁静。从海宁学舍这座小楼走出的教授、学者、作家、医师、工程师遍及海内外。海宁学舍建筑面积250.13平方米,面阔11.5米,进深21.75米,高5.8米;其北侧有一条小河名曰洙溪河,为黄山区七溪(清溪河、秧溪河、浦溪河、麻溪河、迄溪河、松溪河、洙溪河)之一。以前河边曾有一座石拱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分外怡人。如今石拱桥已经倒塌,只有一条木桥通往河对面,河对面山坡上有一块墓地,苏雪林女士的骨灰便埋藏于此。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宁学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苏雪林(1897-1999),安徽太平县永丰乡岭下村人,1897年3月26日生于浙江瑞安,原名苏小梅,曾用名瑞奴、瑞庐、小妹,笔名有绿漪、杜若、杜芳、灵芬、天婴、野(隹十)、老梅等。后读林纾翻译的新小说而激发了创作热情,17岁便以家乡一个童养媳的坎坷生活道路为题材,用文言体写出了第一篇小说。1913年入一教会中学读书,次年冲破家庭阻挠,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母校附小任教。1918年报考北京高等女子师范,与黄庐隐一起成为旁听生,后都升为正式生。1921年考取了由吴稚晖、李石曾在法国开设的海外中法学院,后转入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习美术、文学。1925年因母亲生病辍学回国。1928年任上海沪江大学教授;次年任苏州东吴大学教授;1930年任安徽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她在武大任教达18年之久,与凌淑华、袁昌英一起被戏称为“珞珈三剑客”。 1949年离开武汉来到香港,在香港真理学会工作。1950年前往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神话研究。1952年赴台北师范学院教学;1956年前往台南任成功大学教授,并与姐姐住在一起。1959年与台湾现代诗派代表覃子豪展开关于现代诗发展的论战,指出台湾现代诗派“晦涩暧昧到了漆黑一团的地步”,其观点得到很多读者的支持。1964年应聘赴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期满后仍回成功大学,1973年退休,一直住在成功大学教授宿舍中。1999年4月21日逝世。苏雪林是新文学早期重要女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绿天》、《青鸟集》、《屠龙集》,长篇小说《棘心》,小说集《蝉蜕集》,传记作品《南明忠烈传》等。
  苏雪林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沪江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台南成功大学等高校,兼学者、作家与教授于一身;这位足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人瑞寿星,百年沧桑人生之旅,笔耕砚田80载,杏坛执教50春,面世著作50部。中年以后专注于楚辞研究,著有180万言的«屈赋新探»,历史忠实地记录她与时代精进的非凡业绩。苏雪林是集作家、学者、教授于一身的“五四”文学开拓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她和冰心、凌淑华、冯宛君、丁玲被并称为最有成就的五大女作家。1998年5月,苏雪林先生回故乡圆梦,看到了苏氏宗祠及海宁学舍感慨万千。1999年4月,苏雪林病逝于台南成功大学,后骨灰安葬于永丰乡岭下凤形山。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

黄山游览之六------岭下苏-苏雪林桑梓行岭下苏村;位于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原名“琳夏苏村”,有上千年的历史,系苏辙后代-苏继芳(南迁始祖)来此拓荒而建。岭下苏村人文景点较多,拥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希范堂、苏氏宗祠、海宁学舍,以及五福庙,徽派古建筑群,四方井等众多旅游资源。

历史沿革


这里是中国“五四”新文学元老派作家、文坛大师苏雪林的故乡,也是徽商巨擘苏锡眉的生长地。这里可谓腾蛟起凤,人杰地灵,近现代的杰出者就有诰授资政大夫、赏戴花瓴、曾任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盐运使苏式敬(至栋),清末户部侍郎、浙江盐业协会会长苏文选,陕西三水县、河南巩县知县加同加衔苏国华,浙江兰溪、瑞安县知县、海宁知州苏文开(运卿),连任十余年南京商会会长的苏锡,民国安徽省民政厅长、代省长苏宗辙,曾任孙传芳秘书长、山东荷泽县、安徽宁国县县长的苏锡衡,民国财政次长苏锡第(慕东),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编审、编审部长,《东方杂志》主编三十余年,并参加《辞海》修订工作的学者苏锡昌,有厦门大学教授苏绍箕(伯山),上海公字大学部教授、太平中学创始人苏绍章(仲文),曾在美国福特航空公司人事航空电子通讯研究的专家苏经国等。

地理位置


岭下村(又名岭下苏村)地处黄山区北部,位于风景秀丽的太平湖北岸,距永丰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与泾县厚岸乡交界,西与青阳相邻,南与太平湖镇接壤,素有“鸡啼狗叫听三州”之称,(三州即泾县、石台、太平)。地理位置东径117°57′~118°,北纬30°23′~30°28′。

文物建筑


现岭下村的古貌保存较完好,一条沙河从村西北至东南呈月牙行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块,从而形成天然水口。沙河两段均有花岗岩石块砌成,绵延200米,其东岸是通往青阳的石板古道,古风尤存。沙河在村东的拐弯处有六根石板组成古桥一座,此桥将村东与村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底地依次而座,连绵披拂,错落有秩,远远望去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整个古宅的分布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纷繁而又有序,由南至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独具匠心。
  古宅、古河、古道、古桥相映成趣,人文与自然紧密相连,浑然天成,亦是一处小桥流水人家。 
岭下村人文资源颇多,有保存完好的元代“五福庙”,全国仅存两座。还有保存较好的苏氏宗祠,苏氏宗祠又名六甲祠、继序堂,始建于元未明初,清同治年间重修,曾悬挂“敬教兴学”匾,这是民国时期最高当局表彰苏氏创办私立育才学校的。育才学校建成于清朝末,为太平县第一所私立小学,系于岭下苏成美(字迈周),号称“苏百万”之子苏锡眉,字介如,私人所建。民国三年黎元洪大总统得此消息,特赐一副对联为“民族复兴唯教育,国家雪耻赖英才”嵌在学校的大门上。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苏雪林书屋─海宁学舍都坐落在岭下村。岭下村以书香之地而出名,人文景观集中而独特吸引了不少名人和学者慕名前来观光。

五福庙

宗教纪念建筑物,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城西50余公里的永丰乡岭下村必吉岭头(必吉岭是历史上泾县至青阳的交通要道)。庙建于元末,民国14年本村苏建芳重修。据乾隆《太平县志》记载:“元末遭兵乱,神有奇验,苏氏托庇焉。固建庙奉为土主。”因此,每逢节日,当地和周围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敬神。
  五福庙,上下四旁均用花岗岩石建造,不用寸木片瓦,故称“石屋”,3间硬山式。庙宽5.55米,深5.2米,檐水高3.25米,脊高4.95米,庙内有圆石柱4根,柱围1.16米,建有神像基座,高0.75米,宽0.9米、长5米的神像“文革”中拆除,石香炉等保存完好。五福庙为全石结构建筑,这在安徽省是极为少见的,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五福神会起源于元末明初,是黄山区永丰乡苏姓一族为祭祀“五福神”而举办的活动。“五福神”有正神六尊,分别为平浪王(当地俗称娘舅,又称宴公),和合五郎、了角四郎、草野三郎、灌口二郎、得胜一郎。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十四、十五日是五福神会的会期。挑选青壮年头戴面具扮神出巡,祭祀程序分“出橱、降神”,“出巡”和“退神跑橱”。当时五福神会影响很大,毗邻的青阳、泾县等地老百姓都前来观看,祈求福佑。 
  “五福神会”集民间舞蹈、戏曲、美术、风俗民俗于一体,祭神娱人,“傩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等文化特征丰富。多次在黄山民间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中演出。2006年,“五福神会”入选“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希范堂

位于黄山区城西永丰乡岭下村50公里,是清朝官员杜冠英故居,建于清光绪11年间,距今有118年历史。该堂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左右肩有厢房,后进为三间走马楼。堂内的斜撑、雀替、梁托等均雕有龙凤、狮子等飞禽走兽和花草图案。后进正面均用格子门窗构成构成装饰,门肚板上刻有家训等,均为劝导世人训诫子孙箴言警语,富含生活哲理,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厅中堂悬有一块金面匾额“希范堂”三个遒劲行楷大字赫然入目。该正堂面宽18.8米,进深29米,檐高8.2米,建筑面积728.12平方米。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希范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冠英,原太平县泾阳卓村(今属黄山区)人。杜冠英(1840—1890),字芸生,号徵三,永丰乡卓村人。著名抗法名将。 
  少习儒,有胆识。冈督办军饷和天津海运有功,保授知府衔。光绪三年(1877)任入玉环(今浙江玉环)同知。在职期间,奉檄开垦南田、海岛田3万余亩,建镇海、温台炮台12座,抵御外犯。又清积案、编户籍、兴水利、缉海盗,振兴文教,创设玉海书院,呈请学使奏加玉环学额1名,政声显著,深得民心。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法国人孤拔率远东舰队进犯镇海,冠英亲自指挥督战数昼夜,市沉法舰“纽回利答拉克”舰2艘,旗舰“巴麦尔”号也中弹多发受到重创,孤拔身受重伤,狼狈逃窜。清廷御赐冠英“奋勇可嘉”匾额,功加三品衔,升道员补用清代光绪皇帝还颁发《奉天诰命》三卷,加封杜冠英之尊祖父、祖父、父亲为“通奉大夫”,杜冠英之曾祖母、祖母、母亲为“夫人”。三卷“奉天诰命”现藏黄山区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