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

(2022-07-20 16:10:30)
本文来源于“半导体风向标”微信公众号,作者为方正证券科技首席分析师陈杭。
我们将科技股分为两类:
1、硬科技:底层科技的要素创新,这是真正的创新源动力,是狭义的科技,其中美国把持的半导体设备和系统软件、日本的半导体材料、韩国和台湾省的半导体制造构成了全球硬科技的铁三角(设备、材料、制造、软件)代表公司是:三星、台积电、应用材料、阿斯麦。
2、软科技:场景集成的模式创新,这是熊彼特式的排列组合,是广义的科技,中国过去30年集全球硬科技之大成,进行场景创新,在toC、toB、toT领域成就了大批世界第一的软科技中国式科技巨头(华为、阿里、腾讯、海康、字节、美团),其中华为在集成领域做到了极致。
核心观点
 1.科技观,双重维度:
我们从两个维度定义科技股,第一种是基于技术的要素创新(硬科技),另外一种是基于模式的场景创新(软科技)。基于要素创新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半导体和底层软件领域,他们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不断的拓展要素的技术边界,从而实现技术的深层次进步,我们称之为硬科技;基于模式创新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各类集成商领域,他们基于现有的科技要素,进行模式的匹配和组合,并应用于各种场景,我们称之为软科技。 
2. 硬科技,要素创新:
是科技发展的底层源动力,是一种纵向的探索式创新,从上往下依次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浅层要素(云、系统软件、服务器、芯片设计)、中层要素(代工、封测、制造、存储)、深层要素(芯片设备、材料、IP、EDA),而这三层硬科技归根结底来源于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科学。对于技术边界的拓展,这些基础设施背后的要素创新,自上而下,层次越深,难度越大,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也越大。 
目前,我国已经在部分领域开始有所突破,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存。华为目前已提出将在半导体全面布局,从深层要素通过新工艺、新材料紧密联动,实现全栈要素创新。国内外硬科技代表公司是设备(应用材料、北方华创)、材料(信越化学、沪硅产业)、制造(台积电、中芯国际)。
3. 软科技,场景创新:
是基于现有要素的排列组合,本质上是一种集成创新,是基于硬科技创新的衍生产品,在各个领域展现出极强的爆发力。我们基于算力(芯片)、算法(OS)、网络(基础设施)的现有要素资源,将软科技创新分成三种范式: 第一种是基于人的数字化也就是to C;第二种是基于企业或组织的数字化,也就是to B;第三种是基于物的数字化赋能,我们称之为to Things。这三种场景都已经或将产生世界级的软科技巨头,例如,to C的腾讯、脸书、谷歌;to B的阿里、亚马逊、美团;to T的特斯拉、小米、华为。 
4. 革现状,未来可期:
我国现存的科技巨头大多数以模式创新为主导,在全场景实现了世界级的领导力,但这种缺乏硬科技支撑的超前发展,在新时期也暴露出无本之木的问题。反观以硅命名的Silicon Valley,作为美国互联网巨头的聚集之地,充分说明了基于硅的半导体硬科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我们不仅需要HAT在全场景的模式创新,更需要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硬科技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来突破现有瓶颈,拓展中国的成长边界。 
目前,硬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受制于行业短期无利润,长期高投入的特点,严重发育不良,资本、人才、技术都未得到充分利用,但是我们认为科创板的出现根本性改变了这一现状,中国的硬科技行业将迎来二阶导级别的提升,迸发新的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2年06月12日
后一篇:2022年10月2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