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能降碳的新“智慧”——兼顾高效、低成本和绿色可持续
(2024-05-24 09:28:51)
标签:
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 |
分类: 智慧农业 |
农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近年来,得益于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我国在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协同降碳的作用初步显现。但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仍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4%,因此调整农业结构,研发与推广低碳减排生产技术,既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
数据显示,能源活动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3%,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4%,其中农业活动排放占11.8%,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排放占6.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比为5.7%,废弃物处理排放占3.2%。
智慧农业可以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可控制”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实现精准种植养殖,减少农业系统碳排放,从而达到低碳的目标。
大力发展绿色智慧农业,积极推行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模式,利用现代智能设备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的生态节能降碳、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目前,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智慧农业实现了1人种地5000亩,1人年产蔬菜500吨,1人种养100万盆花,1人养殖20万只鸡、日产鸡蛋18万枚,1人养殖1万头猪、200头奶牛、100吨鱼,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度集约和绿色生产。这些国家还抓住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信息化、智慧化这个关键环节,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市场、交易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促进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彻底改变了粗放经营、竞争力弱、资源利用率低、农民收入低等传统农业面临的难题。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农业结合了现代生物技术和种植养殖工艺,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通过农业资源、环境、设施装备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专业化服务,具有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等特点。
通过现代技术,种植、养殖等生产作业环节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和人力的依赖,实现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通过数字化测控,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也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智慧农业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保障“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控使得生产各个环节更符合环境标准,也有利于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质量标准。同时,借助二维码、射频标签、区块链等技术,还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
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GIS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使中国农业从原来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智慧农业模式。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的进一步利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不断延伸,将促进智慧农业更好地发展。
在双碳的政策背景下,智慧农业将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